一种变轨运输车辆及其运行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752682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9 11:1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变轨运输车辆,可在主线轨道和支线轨道之间切换运行,变轨运输车辆包括上机车组、下机车组和顶升机构,其中:上机车组与下机车组间呈竖向活动状配合;上机车组用于在主线轨道上行驶;下机车组用于在支线轨道上行驶;顶升机构设置在上机车组与下机车组之间,用于使上机车组与下机车组之间互相靠近、远离,以便完成主线轨道与支线轨道的切换和上机车组的顶升。通过顶升机构直接作用于上机车组与下机车组,使上机车组与下机车组靠近或远离运动完成变轨,无需复杂的多组升降机构,实现了车辆的结构简化和减小体积,降低了制造成本。本。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变轨运输车辆及其运行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有轨运输车辆
,尤其涉及一种变轨运输车辆及其运行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工厂内载重的轨道运输车辆,运行时根据不同的工艺需求,一般轨道分为一条主线循环轨道和若干支线工艺轨道,车辆分为上下两层机架,分别用于在主线轨道和支线轨道上运行。当场地空间受限时,主线轨道和支线轨道只能垂直布置,没有足够的空间布置用于切换的轨道;另外车辆还需要抬高工作台面,以满足自身工艺要求。
[0003]现有技术中,车辆为了垂直切换轨道,需要对上下机架的每对车轮组均设置升降机构和导向机构,此种结构复杂,车辆体积较大,制造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相关技术中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变轨运输车辆及其运行方法可以简化车辆结构,有效降低车辆体积与制造成本。
[0005]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变轨运输车辆,可在主线轨道和支线轨道之间切换运行,变轨运输车辆包括上机车组、下机车组和顶升机构,其中:上机车组与下机车组间呈竖向活动状配合;上机车组用于在主线轨道上行驶;下机车组用于在支线轨道上行驶;顶升机构设置在上机车组与下机车组之间,用于使上机车组与下机车组之间互相靠近、远离,以便完成主线轨道与支线轨道的切换和上机车组的顶升。
[0006]通过顶升机构直接作用于上机车组与下机车组,使上机车组与下机车组靠近或远离运动完成变轨,无需复杂的多组升降机构,实现了车辆的结构简化和减小体积,降低了制造成本。
[0007]进一步地,上机车组包括上机架、工作台和主线驱动轮组,其中:上机架连接于顶升机构的驱动端;工作台安装在上机架的顶部;主线驱动轮组安装在上机架的底部;主线驱动轮用于驱动上机架沿主线轨道运动。
[0008]通过在上机架的顶部安装工作台,实现了工作台跟随上机架同步上升,满足了因工序要求需要抬高工作台的需求。
[0009]进一步地,下机车组包括下机架和支线驱动轮组,其中:下机架连接于顶升机构的安装端;支线驱动轮组安装于下机架的底部;支线驱动轮用于驱动下机架沿支线轨道运动。
[0010]通过支线驱动轮驱动下机架,实现了下机架可沿支线轨道运动。
[0011]进一步地,上机车组设有垂直导向机构,下机车组的导向端连接于垂直导向机构;垂直导向机构用于对下机车组升降运动时进行限位导向。
[0012]设置垂直导向机构对上机车组与下机车组相互运动时进行导向,实现了提高变轨精度的效果。
[0013]进一步地,顶升机构可选用油缸,油缸安装在下机车组上,油缸的活塞端连接于上
机车组。
[0014]通过油缸的活塞端较大的出力,可以有效顶升上机车组,承担车辆变轨时的重量。
[0015]进一步地,顶升机构的驱动端设有称重传感器,称重传感器用于称量上机车组的重量。
[0016]一种变轨运输车辆的运行方法,包括变轨运输车辆,包括以下方法:顶升机构向上顶升或向下降下上机车组一段设定行程A,行程A>支线驱动轮的脱空距离B+主线驱动轮的最小离地间隙C;当变轨运输车辆需要从主线轨道切换至支线轨道时,变轨运输车辆行驶至轨道切换位,随后顶升机构开始向上顶升上机车组;在上机车组被向上顶升行程A的过程中,相对地,下机车组向下运动并接触支线轨道;在上机车组被向上顶升行程A后,此时主线驱动轮脱离主线轨道,完成变轨运输车辆从主线轨道切换至支线轨道的过程;当变轨运输车辆需要从支线轨道切换至主线轨道时,变轨运输车辆行驶至轨道切换位,随后顶升机构开始向下降下上机车组;在上机车组被向下降下行程A的过程中,相对地,下机车组向上运动并脱离支线轨道;在上机车组被向下降下行程A后,此时主线驱动轮接触主线轨道,完成变轨运输车辆从支线轨道切换至主线轨道的过程;当变轨运输车辆从主线轨道切换至支线轨道后,顶升机构继续向上顶升上机车组一段行程D,使工作台抬高至满足工艺需求的高度。
[0017]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专利技术。
附图说明
[0018]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的原理。
[0019]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横向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俯视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1

2包括:11、上机架;12、工作台;13、主线驱动轮组;21、下机架;22、支线驱动轮组;3、顶升机构;4、垂直导向机构;5、主线轨道;6、支线轨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20]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专利技术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专利技术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0021]如附图1

2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本申请提供一种变轨运输车辆,可在主线轨道5和支线轨道6之间切换运行,变轨运输车辆包括上机车组、下机车组和顶升机构3,其中:上机车组包括上机架11、工作台12和主线驱动轮组13,上机架11连接于顶升机构3的驱动端;工作台12安装在上机架11的顶部;主线驱动轮组13安装在上机架11的底部;主线驱动轮用于驱动上机架11沿主线轨道5运动。在主线运行时,主线驱动轮组13接触轨道并带
动上机架11和工作台12一同运动,需要切换至支线先运行至轨道切换位,然后顶升机构3顶起上机架11,由于相互作用,使得下机架21和支线驱动轮组22相对地向下运动,当支线驱动轮组22下降接触支线轨道6后,顶升机构3继续顶升,使主线驱动轮组13离开主线轨道5,完成轨道切换过程。
[0022]上机车组设有垂直导向机构4,下机车组的导向端连接于垂直导向机构4;垂直导向机构4用于对下机车组升降运动时进行限位导向。垂直导向机构4可选用导向柱结构,下机车组的导向端设置为导套结构,将导套套设连接导向柱,使上机车组与下机车组在相互运动时精度更高,提高换轨的准确度。
[0023]下机车组包括下机架21和支线驱动轮组22,下机架21连接于顶升机构3的安装端;支线驱动轮组22安装于下机架21的底部;支线驱动轮用于驱动下机架21沿支线轨道6运动。
[0024]顶升机构3可选用油缸,油缸安装在下机车组上,油缸的活塞端连接于上机车组。根据运输车辆的使用需求,按照车辆预计载重的上限对油缸选择合适的压力参数,同时为满足工作台12达到设定高度的工艺需求,油缸的行程需要大于行程A;为了简化车辆结构和体积,可选地,油缸仅设置一个,另外为增加上机车组与下机车组在运行或变轨时的载货稳定性,油缸的安装位置应处于整车的重心处。
[0025]顶升机构3的驱动端设有称重传感器,称重传感器用于称量上机车组的重量。
[0026]上机车组与下机车组间呈竖向活动状配合;上机车组用于在主线轨道5上行驶;下机车组用于在支线轨道6上行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轨运输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变轨运输车辆可在主线轨道和支线轨道之间切换运行,所述变轨运输车辆包括上机车组、下机车组和顶升机构,其中:所述上机车组与所述下机车组间呈竖向活动状配合;所述上机车组用于在所述主线轨道上行驶;所述下机车组用于在所述支线轨道上行驶;所述顶升机构设置在所述上机车组与所述下机车组之间,用于使所述上机车组与所述下机车组之间互相靠近、远离,以便完成所述主线轨道与所述支线轨道的切换和所述上机车组的顶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轨运输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机车组包括上机架、工作台和主线驱动轮组,其中:所述上机架连接于所述顶升机构的驱动端;所述工作台安装在所述上机架的顶部;所述主线驱动轮组安装在所述上机架的底部;所述主线驱动轮组用于驱动所述上机架沿所述主线轨道运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轨运输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机车组包括下机架和支线驱动轮组,其中:所述下机架连接于所述顶升机构的安装端;所述支线驱动轮组安装于所述下机架的底部;所述支线驱动轮组用于驱动所述下机架沿所述支线轨道运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轨运输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机车组设有垂直导向机构,所述下机车组的导向端连接于所述垂直导向机构;所述垂直导向机构用于对所述下机车组升降运动时进行限位导向。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轨运输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升机构可选用油缸,所述油缸安装在所述下机车组上,所述油缸的活塞端连接于所述上机车组。6.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皆荣蒋红彬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巨力电动平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