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油池自切换消泡油底壳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751263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9 11:1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双油池自切换消泡油底壳结构,包括双油池油底壳、带自动开闭阀的吸油管、带锥形圆孔的弧形消泡板;该油底壳由拱形结构将两个半球形油池相连,吸油管路带有自动开闭阀,该阀外层呈球形,内部有一空心密封球,球的上方有弹簧,球在弹簧轴线上可以移动,两吸油管汇合后与机油泵相连;消泡板将油池上方的区域笼罩,消泡板上布置有锥形圆孔,其孔外大内小,孔中心线与弧形消泡板切线成锐角。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独特的消泡结构和带自动开闭阀的吸油管,可以有效消除机油所携带的气泡,油管上的自动开闭阀可以自动选择机油量大的油池进行抽油,避免机油泵因发动机倾斜角度过大短暂吸不上机油的情况;同时降低了发动机高度,利于整车重心的降低。于整车重心的降低。于整车重心的降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油池自切换消泡油底壳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汽车
,具体涉及一种双油池自切换消泡油底壳结构,尤其适用于汽车在倾角较大路面所用发动机,如汽车越野攀爬。或者水面快艇急转弯和波浪较大水面行驶所用发动机。

技术介绍

[0002]发动机作为汽车和快艇的动力来源,是汽车和快艇的核心部件,其性能的好坏、可靠性高低对汽车和快艇的整体性能有较大影响。油底壳作为发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发动机的下部,也叫下曲轴箱,它的作用是与发动机上曲轴箱组成密闭空间,防止杂质进入发动机;并储存发动机润滑所需机油,利用机油泵把油底壳油池中的机油吸入机油冷却器和机油滤清器,然后供给发动机各个摩擦副表面进行冷却润滑,使用后的机油依靠重力再次流回油底壳参与下一循环润滑。这种储存机油的油底壳称为湿式油底壳。目前湿式油底壳多由薄钢板冲压而成,其形如一个水瓢,储油池内部最低位装有吸油器和挡板,侧面装有油尺用来检查油量,底部装有放油螺塞用于更换机油。
[0003]湿式油底壳在特殊的驾驶情况下,如汽车急刹车或爬陡坡,快艇急转弯或波浪中行驶,都会造成发动机油底壳内的机油由于惯性发生飞溅或流向吸油口另一侧,这可能引起以下两方面问题:1、机油的飞溅波动,容易造成油底壳的机油气泡含量增加,而导致机油品质过快变质及摩擦副表面润滑不良的情况;2、由于发动机过度倾斜使机油流向吸油口另一侧,导致机油泵吸不上油,造成整个摩擦副表面短暂无润滑现象,影响发动机可靠性,正因此厂家出厂时都有最大倾角要求,限制了车辆性能发挥。另外,湿式油底壳为了存放机油,油池做的比较深,影响了发动机的高度,进而造成整车的重心偏高,影响稳定性和安全性。
[0004]现有技术中通常在油底壳内安装挡板,虽然可以减缓机油波动,但仍存在上下坡道时造成吸油空白,短暂无润滑现象,效果不理想。也有部分特殊发动机采用干式油底壳配外挂机油箱,这涉及发动机的重新开发,增加了发动机宽度,原有车辆或快艇无法安装。因此有必要采用一种新形式油底壳,它易于实现且在更宽广的工作条件下,能够保证吸油不会中断,降低机油含气量,减少机油氧化变质。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双油池自切换消泡油底壳结构,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解决过多的油气混合物随机油泵进入摩擦副表面降低润滑效果的问题,实现发动机润滑油在湿式油底壳中油气快速分离,抑制油气混合;同时可以避免发动机倾斜角度较大时,机油泵吸不上润滑油造成的无润滑现象;还可以降低发动机高度进而降低重心,增加安全性。
[0006]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双油池自切换消泡油底壳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油底壳1、带自动开闭阀3的吸油管和弧形消泡板;油底壳1包括两个分布于两端的油池,两个油池相距一定距离,连接部分为拱形结构,油池上方有弧形消泡板,弧形消
泡板带有与消泡板呈一定角度的锥形圆孔;每个油池内部都有一个带滤网的吸油管,吸油管的吸油口上方管路上带有自动开闭阀3,该自动开闭阀外层呈球形,内部有一空心密封球,空心密封球的上方有弹簧,该空心密封球在机油泵吸力和机油浮力作用下,克服弹簧弹力打开,两吸油管在油池上方汇合后与机油泵进油口相连。
[0007]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用独特的消泡结构可以有效消除润滑后的机油流回油池时所携带的气泡,同时避免因急刹车等原因引起的机油大幅波动携带气泡和机油泵短暂吸不上机油的情况;通过设置弧形消泡板,可以实现发动机润滑油在湿式油底壳中油气快速分离,同时还可以抑制油气混合;当发动机大幅度倾斜使用时,无论机油流到前端还是后端油池内,油管上的自动开闭阀可以自动选择机油量大的油池进行抽油,结合油底壳结构,解决了发电机在倾斜状态下机油泵短暂吸不上润滑油造成的无润滑现象,该阀为机械结构成本低、可靠性高;由于采用双油池结构,同样的润滑油量,可以用更矮的油底壳实现,降低了发动机高度,利于整车重心的降低;该方案适用于大部分发动机厂商升级改造,只换装油底壳即可,无需重新设计发动机上部和车体,经济性好。
附图说明
[0008]图1:油底壳示意图
[0009]图中1—油底壳外壁;2—机油泵;3—自动开闭阀门;4—弧形消泡板
[0010]图2:自动开闭阀门示意图
[0011]图中11—弹簧挂板;12—弹簧;13—空心球;14—油管
[0012]图3:弹簧挂板示意图
[0013]图4:弧形消泡板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内容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15]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双油池自切换消泡油底壳结构,包含分布于两端的具有半球形油池的油底壳1,油池底部有小范围平面;带自动开闭阀3的吸油管、带有与消泡板呈一定角度的锥形圆孔的弧形消泡板4。油池底部允许有小范围平面,本文以半球形为例。
[0016]该油底壳沿曲轴轴线剖面为“ω”型,两个半球形油池相距一定距离,连接部分为拱形结构,便于机油回流,油池底部带有放油螺塞。
[0017]每个油池内部都有一个带滤网的吸油管,吸油口上方管路上带有随机油液位下降而关闭的自动开闭阀,主要用于发动机大角度倾斜时;该阀外层呈球形,内部有一空心密封球,球的上方有弹簧,该球在机油泵吸力和机油浮力作用下,克服弹簧弹力可打开,当机油液位下降,浮力消失后,该球在弹簧弹力作用下迅速关闭,避免机油泵吸入空气;当另一个油池内液位较高时,另一个阀门在浮力作用下自动打开,保证机油泵时刻能吸上机油,两吸油管在油池上方汇合后与机油泵进油口相连,实现一个机油泵抽取两个油池机油的功能。空心密封球与进油口配合,弹簧通过弹簧挂板固定在自动开闭阀上方的管路上;弹簧挂板呈Y字形结构,方便油液通过。
[0018]两油池上方均安装有弧形消泡板4,该消泡板将球形油池上方除吸油管外的区域
笼罩,消泡板上布置有锥形圆孔,其孔外大内小,便于机油回流油池,其锥形圆孔中心线与弧形消泡板切线成30度锐角,锥形圆孔与弧形消泡板内外表面形成的回油路线呈Z字形,利于弧形消泡板外机油回流时油气分离。
[0019]当汽车急刹车时,油池内机油由于惯性作用向前剧烈移动,由于弧形消泡板4阻挡,油液运动路线与回油孔中心线呈反向小角度机油不易逃出,大部分机油被弧形消泡板4锁在油池内,避免短暂性吸油空白。即使油池内产生小部分空间,由于弧形消泡板4以及上面分布的锥形孔,机油能够迅速回流填补油池内的空间。
[0020]当发动机长时间处于下陡坡状态时,机油流向油底壳一端,一个油池机油液位下降,浮力消失后,自动开闭阀3内的圆球在弹簧弹力作用下迅速关闭,避免机油泵吸入空气;另一个油池内液位较高,另一个阀门在浮力作用下自动打开,保证机油泵时刻能吸上机油。上坡时两阀的开闭顺序相反。
[0021]本专利技术采用独特的消泡结构可以有效消除润滑后的机油流回油池时所携带的气泡,同时避免因急刹车等原因引起的机油大幅波动携带气泡和机油泵短暂吸不上机油的情况;当发动机大幅度倾斜使用时,无论机油流到前端还是后端油池内,油管上的自动开闭阀可以自动选择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油池自切换消泡油底壳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油底壳1、带自动开闭阀3的吸油管和弧形消泡板;油底壳1包括两个分布于两端的油池,两个油池相距一定距离,连接部分为拱形结构,油池上方有弧形消泡板,弧形消泡板带有与消泡板呈一定角度的锥形圆孔;每个油池内部都有一个带滤网的吸油管,吸油管的吸油口上方管路上带有自动开闭阀3,该自动开闭阀外层呈球形,内部有一空心密封球,空心密封球的上方有弹簧,该空心密封球在机油泵吸力和机油浮力作用下,克服弹簧弹力打开,两吸油管在油池上方汇合后与机油泵进油口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油池自切换消泡油底壳结构,其特征在于:油底壳沿曲轴轴线剖面为“ω”型。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油池自切换消泡油底壳结构,其特征在于:油池为半球形结构,将其底部设为平面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双油池自切换消泡油底壳结构,其特征在于:空心密封球与进油口配合,弹簧通过弹簧挂板固定在自动开闭阀上方的管路上。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油池自切换消泡油底壳结构,其特征在于:弧形消泡板将半球形油池上方除吸油管外的区域笼罩。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志刚李闯杨天军冀树德王文张科韩文刚李智超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北方发动机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