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吸空的润滑系统、发动机及汽车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725262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8 23:1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防吸空的润滑系统、发动机及汽车。该系统包括容置模块、收集器和翻板机构;容置模块形成用于容置润滑油的容置腔,容置腔的顶部开设有若干通油口,通油口连通容置腔与外部环境;收集器部分伸入容置腔,收集器用于抽取容置腔底部的润滑油;翻板机构与通油口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翻板机构转动连接于容置模块,翻板机构的自重能带动翻板机构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摆动;朝向对应的通油口转动的翻板机构止动于第一位置;位于第一位置的翻板机构封闭通油口,不位于第一位置的翻板机构打开通油口。该系统借助自重驱动的翻板机构,实现通油口的选择性开闭,减少润滑油流出容置腔的情况,降低收集器吸空的风险。收集器吸空的风险。收集器吸空的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防吸空的润滑系统、发动机及汽车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发动机
,尤其涉及防吸空的润滑系统、发动机及汽车。

技术介绍

[0002]在汽车的发动机之中,润滑系统可以连续不断地把足量的洁净润滑油输送到各运动副的摩擦面,以达到减小摩擦阻力和减缓零件摩擦磨损的目的,从而保证发动机连续稳定的可靠运转。故而,润滑系统对发动机正常运转至关重要。
[0003]而在实际使用时,润滑系统的各种工况可能千差万别。在汽车的使用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路面崎岖不平,变坡度明显的工况。当汽车以高速行驶,或是行驶于不平整的路面时,润滑系统会长时间处于极限工况下。此工况下经常会出现汽车急加速、急减速、左右转弯、甚至长时间在坡路等情况。在极限工况工况下,润滑系统中的油位也会随着坡度发生变化,当润滑油在润滑系统中处于一个较低液面之后(低于收集器的高度),或工况复杂时,可能会引起润滑系统中润滑油吸空的风险。润滑油吸空轻则会导致功能失效,进而使得发动机各摩擦副无法得到有效润滑,导致发动机异常磨损,重则会导致发动机报废,乃至酿成事故。同时,发动机吸空还会导致噪声增大,同时也会使震动加剧,影响驾驶员的驾驶舒适度,增加机油泵的汽蚀风险。
[0004]为了解决润滑油吸空问题,传统的方案一般采用加大油底壳深度或干式油底壳来解决,加大油底壳深度不利于紧凑化布局,干式油底壳结构复杂,会带来整机成本的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防吸空的润滑系统、发动机及汽车,实现对通油口的自适应开闭,从而大幅减少润滑油流出容置腔的情况,降低收集器在极限工况下吸空的风险。
[0006]为达此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7]防吸空的润滑系统,包括容置模块、收集器和翻板机构;所述容置模块形成用于容置润滑油的容置腔,所述容置腔的顶部开设有若干通油口,所述通油口连通所述容置腔与外部环境;所述收集器部分伸入所述容置腔,所述收集器用于抽取所述容置腔底部的所述润滑油;所述翻板机构与所述通油口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所述翻板机构转动连接于所述容置模块,所述翻板机构的自重能带动所述翻板机构相对所述容置模块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摆动,当所述容置模块水平放置时,所述翻板机构相对所述容置模块处于平衡位置,所述平衡位置位于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朝向对应的所述通油口转动的所述翻板机构止动于所述第一位置;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所述翻板机构封闭对应的所述通油口,不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所述翻板机构打开对应的所述通油口。
[0008]作为防吸空的润滑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翻板机构转动连接于对应的所述通油口靠近所述容置模块中部的一端。
[0009]作为防吸空的润滑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翻板机构的外侧壁设有第一翻板面和第二翻板面,所述翻板机构的两端设有相对的两个第三翻板面;所述通油口远离所述容
置模块中部的一端设有第一密封面,所述通油口靠近所述容置模块中部的一端设有第二密封面,所述通油口的两侧各设有一个贴合面,两个所述贴合面相向设置,两个所述贴合面与所述第一密封面的两端相邻,两个所述贴合面与所述第二密封面的两端相邻;所述第二密封面始终与部分所述第二翻板面相贴合,当所述翻板机构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翻板面与所述第一密封面匹配贴合,所述第三翻板面与对应的所述贴合面匹配贴合。
[0010]作为防吸空的润滑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通油口的两侧各凸设有一个安装座,所述贴合面设于所述安装座的表面,两个所述安装座通过销轴相连接,所述销轴穿接于所述翻板机构,所述翻板机构绕对应的所述销轴的轴线摆动。
[0011]作为防吸空的润滑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安装座贯通有穿接孔;所述翻板机构贯通有翻板销孔,所述翻板销孔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翻板机构的长度方向相同,所述销轴穿过所述翻板销孔,且所述销轴的两端分别穿接于两个所述安装座。
[0012]作为防吸空的润滑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翻板机构设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翻板机构的外侧壁设有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第一翻板面和所述第二翻板面均设于所述第一侧,所述第二侧设有用于配重的配重部;当所述防吸空的润滑系统处于自然状态下,所述翻板机构相对所述容置模块处于所述平衡位置。
[0013]作为防吸空的润滑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若干所述通油口关于所述容置模块的中部周向均布。
[0014]作为防吸空的润滑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容置模块包括油底壳、挡油板和锁紧销,所述油底壳的顶部开设有容置槽,所述挡油板通过所述锁紧销可拆卸连接于所述油底壳,所述挡油板与所述容置槽围成所述容置腔,所述通油口开设于所述挡油板。
[0015]发动机,包括运行系统和上述的防吸空的润滑系统,所述防吸空的润滑系统设于所述运行系统的下方,所述运行系统溢流的所述润滑油通过所述通油口流入所述容置腔,所述收集器将所述润滑油从所述容置腔传送至所述运行系统。
[0016]汽车,包括车辆主体和上述的发动机,所述发动机用于驱动所述车辆主体。
[0017]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8]该防吸空的润滑系统借助在常规的容置模块上设置自重驱动的翻板机构的设计,实现了对通油口的选择性开闭,满足了对通油口的自适应开闭需求,以上改进实现了对翻板机构的自动化调节,显著好于复杂的主动调节方案,结构简单且控制结果准确,得以顺利地应用于不同工况之下;若干通油口的设置提升了容置模块对润滑油的收集能力,而每个通油口的开闭又根据对应的翻板机构在自重驱动下的动作所实现,灵活程度高且控制效果好,得以应对各种极限工况;以上设计生产成本低且运行可靠,通过对通油口的自适应开闭,大幅减少了润滑油流出容置腔的情况,保证了容置模块在防吸空的润滑系统倾斜时的润滑油容量,降低了收集器在极限工况下吸空的风险,提升了防吸空持续性,确保了防吸空的润滑系统能够在极限工况下长时间运转,保证了应用防吸空的润滑系统的产品的可靠运转。
[0019]该发动机利用防吸空的润滑系统设于运行系统的下方的布局设计,确保了运行系统上溢流的润滑油能够因自重而下落至运行系统中,降低了对润滑油的回收难度,以上改进实现了润滑油在发动机中的有效循环,提升了润滑油的循环效率,优化了发动机的结构,减少了发动机所占用的空间,降低了发动机的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防吸空的润滑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防吸空的润滑系统的剖面图;
[0022]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油底壳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挡油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翻板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销轴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卡簧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8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水平放置的防吸空的润滑系统的剖面图;
[0028]图9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倾斜放置的防吸空的润滑系统的剖面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防吸空的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容置模块,形成用于容置润滑油的容置腔,所述容置腔的顶部开设有若干通油口(240),所述通油口(240)连通所述容置腔与外部环境;收集器(600),部分伸入所述容置腔,所述收集器(600)用于抽取所述容置腔底部的所述润滑油;翻板机构(300),所述翻板机构(300)与所述通油口(240)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所述翻板机构(300)转动连接于所述容置模块,所述翻板机构(300)的自重能带动所述翻板机构(300)相对所述容置模块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摆动,当所述容置模块水平放置时,所述翻板机构(300)相对所述容置模块处于平衡位置,所述平衡位置位于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朝向对应的所述通油口(240)转动的所述翻板机构(300)止动于所述第一位置;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所述翻板机构(300)封闭对应的所述通油口(240),不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所述翻板机构(300)打开对应的所述通油口(24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吸空的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翻板机构(300)转动连接于对应的所述通油口(240)靠近所述容置模块中部的一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吸空的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翻板机构(300)的外侧壁设有第一翻板面(310)和第二翻板面(320),所述翻板机构(300)的两端设有相对的两个第三翻板面(330);所述通油口(240)远离所述容置模块中部的一端设有第一密封面(220),所述通油口(240)靠近所述容置模块中部的一端设有第二密封面(230),所述通油口(240)的两侧各设有一个贴合面(212),两个所述贴合面(212)相向设置,两个所述贴合面(212)与所述第一密封面(220)的两端相邻,两个所述贴合面(212)与所述第二密封面(230)的两端相邻;所述第二密封面(230)始终与部分所述第二翻板面(320)相贴合,当所述翻板机构(300)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翻板面(310)与所述第一密封面(220)匹配贴合,所述第三翻板面(330)与对应的所述贴合面(212)匹配贴合。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吸空的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油口(24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井辉郭超任玉虎王丙祥魏建强吴恒博郑佳庆姜恩伟王诗萌张蒙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