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连杆悬架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676313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2 22:51
本申请提供一种多连杆悬架及车辆。多连杆悬架包括转向节、连杆组件和连接件;转向节包括用于安装车轮轴的安装孔;连杆组件包括上连接臂、下连接臂和转接臂;上连接臂的两端和下连接臂的两端均分别与转向节和转接臂连接;上连接臂的第一外端和下连接臂的第二外端分别位于转向节的同侧,且第一外端位于安装孔的中心轴线的上部,第二外端位于安装孔的中心轴线的下部;连接件的一端与转接臂滑动连接,另一端用于与车身或车架固定连接;连接件被配置为当车辆行驶在颠簸路面时能够相对于所述转接臂相对滑动。由此,可以延长车身或车架相对于多连杆悬架之间的压缩行程,从而增加了车身或车架的缓冲时间,降低了路面传递至车身或车架的冲击力。的冲击力。的冲击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连杆悬架及车辆


[0001]本申请涉及车辆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多连杆悬架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悬架是保证车轮或车桥与车辆承载系统(车架或承载式车身)之间具有弹性联系,并能够传递载荷、缓和冲击、衰减振动以及调节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车身位置等有关装置的总称,可以直接影响整车的稳定性,操作性以及舒适性。
[0003]目前大部分车辆的悬架系统均采用五连杆悬架,五连杆悬架中各个连接臂的一端通常采用衬套或球销直接连接于车架或车身上。而五连杆悬架需要将衬套或球销设计成具有较高的刚度,才能在车辆制动时提升车辆的操纵性能,但较高刚度的衬套或球销也容易导致车辆的舒适性能下降,大大降低了乘客的乘坐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提供一种多连杆悬架及车辆,在车辆行驶于颠簸路面时,可以提高整车的舒适性。
[0005]具体地,本申请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6]本申请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多连杆悬架,包括:
[0007]转向节、连杆组件和连接件;所述转向节包括用于安装车轮轴的安装孔;所述连杆组件包括上连接臂、下连接臂和转接臂;所述上连接臂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转向节和所述转接臂连接,所述下连接臂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转向节和所述转接臂连接;所述上连接臂与所述转向节连接的一端为第一外端,所述下连接臂与所述转向节连接的一端为第二外端;所述第一外端和所述第二外端分别位于所述转向节的同侧,且所述第一外端位于所述安装孔的中心轴线的上部,所述第二外端位于所述安装孔的中心轴线的下部;所述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转接臂滑动连接,另一端用于与车身或车架固定连接;所述连接件被配置为当车辆行驶在颠簸路面时能够相对于所述转接臂相对滑动。
[0008]可选地,所述上连接臂与所述转接臂连接的一端为第一内端,所述下连接臂与所述转接臂连接的一端为第二内端;所述第一内端、所述第二内端、所述第二外端和所述第一外端形成的平面为第一平面;所述转接臂被配置为当车辆处于制动状态时能够沿着所述第一平面进行摆动,并与所述连接件相配合后实现锁止。
[0009]可选地,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转接臂包括转接臂本体、第一衬套和第二衬套,所述第一衬套和所述第二衬套沿着所述转接臂本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且均与所述转接臂本体滑动连接;所述第一衬套和所述第二衬套均包括内套筒和套设于所述内套筒之外的外套筒;所述第一衬套的内套筒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衬套的内套筒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固定连接;所述内套筒和所述外套筒之间形成有供所述内套筒沿径向活动的活动空间。
[0010]可选地,所述第一衬套的轴线与所述第一外端、所述第一内端的连线或连线的延
长线相交;所述第二衬套的轴线与所述第二外端、所述第二内端的连线或连线的延长线相交。
[0011]可选地,所述第一衬套的轴线与所述第一外端、所述第一内端的连线或连线的延长线之间的夹角为25
°
~60
°
;所述第二衬套的轴线与所述第二外端、所述第二内端的连线或连线的延长线之间的夹角为25
°
~60
°

[0012]可选地,所述第一衬套的轴线与所述第二衬套的轴线平行。
[0013]可选地,所述第一内端与所述第二内端之间的直线距离小于所述第一外端与所述第二外端之间的直线距离。
[0014]可选地,所述第一内端和所述第二内端分别通过第三衬套与所述转接臂本体铰接;所述第三衬套的轴线与所述第一衬套的轴线异面设置,所述第三衬套的轴线与所述第二衬套的轴线异面设置。
[0015]可选地,所述第三衬套包括内衬套和套设于所述内衬套之外的外衬套;所述内衬套和所述外衬套之间形成有供所述内衬套沿径向活动的活动空间。
[0016]本申请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任一所述的多连杆悬架。
[0017]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0018]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多连杆悬架及车辆,该多连杆悬架可以延长车身或车架相对于悬架之间的压缩行程,从而增加了车身或车架的缓冲时间,降低了路面传递至车身或车架的冲击力,大大提升了整车的舒适性。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多连杆悬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多连杆悬架的结构分解图。
[0021]图3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多连杆悬架的受力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为呈现本申请之构思,并不代表本申请构思下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呈现本申请构思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0023]在本申请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除非另作定义,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申请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多个”或者“若干”表示两个及两个以上。除非另行指出,“前部”、“后部”、“下部”和/或“上部”、“顶部”、“底部”等类似词语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并非限于一个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元件或者物件,本申请中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且可以
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
[0024]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多连杆悬架。在一个实施例中,车辆包括车轮和承载式车身,多连杆悬架连接于车轮和承载式车身。在另一实施例中,车辆包括车轮、非承载式车身以及连接于非承载式车身的车架,多连杆悬架连接于车轮和车架,其中,车架用于承受来自于非承载式车身和地面的各种载荷。
[0025]需要说明的是,多连杆悬架可以是连接于前轮的前悬架,也可以是连接于后轮的后悬架。
[0026]请参阅图1和图3,多连杆悬架包括转向节10、连杆组件和连接件12。所述转向节10包括用于安装车轮轴的安装孔101;所述连杆组件包括上连接臂111、下连接臂112和转接臂113;所述上连接臂11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转向节10和所述转接臂113连接,所述下连接臂11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转向节10和所述转接臂113连接;所述上连接臂111与所述转向节10连接的一端为第一外端1111,所述下连接臂112与所述转向节10连接的一端为第二外端1121;所述第一外端1111和所述第二外端1121分别位于所述转向节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连杆悬架,其特征在于,包括:转向节、连杆组件和连接件;所述转向节包括用于安装车轮轴的安装孔;所述连杆组件包括上连接臂、下连接臂和转接臂;所述上连接臂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转向节和所述转接臂连接,所述下连接臂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转向节和所述转接臂连接;所述上连接臂与所述转向节连接的一端为第一外端,所述下连接臂与所述转向节连接的一端为第二外端;所述第一外端和所述第二外端分别位于所述转向节的同侧,且所述第一外端位于所述安装孔的中心轴线的上部,所述第二外端位于所述安装孔的中心轴线的下部;所述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转接臂滑动连接,另一端用于与车身或车架固定连接;所述连接件被配置为当车辆行驶在颠簸路面时能够相对于所述转接臂相对滑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连杆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连接臂与所述转接臂连接的一端为第一内端,所述下连接臂与所述转接臂连接的一端为第二内端;所述第一内端、所述第二内端、所述第二外端和所述第一外端形成的平面为第一平面;所述转接臂被配置为当车辆处于制动状态时能够沿着所述第一平面进行摆动,并与所述连接件相配合后实现锁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连杆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转接臂包括转接臂本体、第一衬套和第二衬套,所述第一衬套和所述第二衬套沿着所述转接臂本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且均与所述转接臂本体滑动连接;所述第一衬套和所述第二衬套均包括内套筒和套设于所述内套筒之外的外套筒;所述第一衬套的内套筒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衬套的内套筒与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飞马祖国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