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静电聚丙烯发泡片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659200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2 22: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抗静电聚丙烯发泡片材,包括支撑层,其设置在所述发泡片材主体的内部,所述支撑层的上方设置有第一聚丙烯发泡层,所述支撑层的下方设置有第二聚丙烯发泡层;第一聚氯乙烯层,其设置在所述第一聚丙烯发泡层的上方,所述第二聚丙烯发泡层的下方设置有第二聚氯乙烯层;柔性金属丝,其设置在所述第一聚丙烯发泡层和第二聚丙烯发泡层的内部,柔性金属丝设置有至少五个,所述柔性金属丝交叉呈菱形设置,该聚丙烯发泡片材在端面覆盖一层聚氯乙烯,聚氯乙烯具有良好的介电性能,柔性金属丝交叉设置能在聚丙烯发泡片材的外部形成屏蔽层,增加聚丙烯发泡片材的抗静电性能,提高聚丙烯发泡片材使用效果。提高聚丙烯发泡片材使用效果。提高聚丙烯发泡片材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抗静电聚丙烯发泡片材


[0001]本技术涉及发泡片材
,具体为一种抗静电聚丙烯发泡片材。

技术介绍

[0002]聚丙烯是由丙烯聚合而制得的一种热塑性树脂,系白色蜡状材料,外观透明而轻。具有无毒、无味,密度小、耐热性高,不吸水、电绝缘性好的特点。聚丙烯按甲基排列位置分为等规聚丙烯、无规聚丙烯和间规聚丙烯三种,发泡片材通常是用于填充提包,或者是用于汽车的橡胶支架等一些用于减震支撑的区域使用,聚丙烯发泡片材广泛应用于纤维制品、医疗器械、汽车、化工容器等产品的生产,也用于食品、药品的包装。
[0003]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105924663B,授权公告日为2018年11月27日,一种抗静电聚丙烯发泡片材,其制备为,将聚丙烯、抗静电剂、填料、发泡剂加入挤塑机中,于220~250℃下,挤出制备片材初品;然后在片材初品两面涂覆改性胶,于160~180℃烘15~20分钟得到抗静电聚丙烯发泡片材;所述改性胶由环氧树脂、马来酸酐、磷酸二甲酯、四甲基硅酸酯、丙烯酰胺混合得到。本专利技术是采用简单的挤塑机熔炼、挤出制备得到抗静电聚丙烯泡沫片材,其制造方便简单,操作简便,所生产的复合片材,具有抗静电性、力学性能良好等特点,能够满足工业应用要求。
[0004]现有的聚丙烯发泡片材在挤出成型前加入抗静电填料混炼,添加的抗静电填料分布不均匀会导致聚丙烯发泡片局部区域抗静电性能下降,降低聚丙烯发泡片使用效果,不能满足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静电聚丙烯发泡片材,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现有的聚丙烯发泡片材在挤出成型前加入抗静电填料混炼,添加的抗静电填料分布不均匀会导致聚丙烯发泡片局部区域抗静电性能下降,降低聚丙烯发泡片使用效果,不能满足使用需求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抗静电聚丙烯发泡片材,包括发泡片材主体,还包括:
[0007]支撑层,其设置在所述发泡片材主体的内部,所述支撑层的上方设置有第一聚丙烯发泡层,且第一聚丙烯发泡层与支撑层压合为一体,所述支撑层的下方设置有第二聚丙烯发泡层,且第二聚丙烯发泡层与支撑层压合为一体,所述第一聚丙烯发泡层和第二聚丙烯发泡层的厚度设置为支撑层厚度的二分之一;
[0008]第一聚氯乙烯层,其设置在所述第一聚丙烯发泡层的上方,且第一聚氯乙烯层与第一聚丙烯发泡层设置为一体,所述第二聚丙烯发泡层的下方设置有第二聚氯乙烯层,且第二聚氯乙烯层与第二聚丙烯发泡层设置为一体;
[0009]柔性金属丝,其设置在所述第一聚丙烯发泡层和第二聚丙烯发泡层的内部,柔性金属丝设置有至少五个,且柔性金属丝与第一聚丙烯发泡层和第二聚丙烯发泡层设置为一
体,所述柔性金属丝交叉呈菱形设置。
[0010]优选的,所述支撑层的内部设置有弹性减震件,且弹性减震件与支撑层设置为一体,所述弹性减震件的截面呈波浪形设置,且弹性减震件的上下端分别与第一聚丙烯发泡层和第二聚丙烯发泡层相接触。
[0011]优选的,所述第一聚氯乙烯层的上方设置有第一吸水布层,且第一吸水布层与第一聚氯乙烯层设置为一体,所述第二聚氯乙烯层的下方设置有第二吸水布层,且第二吸水布层与第二聚氯乙烯层设置为一体,所述第一吸水布层和第二吸水布层的底部均设置有防水膜,且防水膜与第一吸水布层和第二吸水布层设置为一体。
[0012]优选的,所述第一吸水布层和第二吸水布层的上端均设置有导流槽,导流槽设置有四个,且导流槽在第一吸水布层和第二吸水布层的上端等距设置。
[0013]优选的,所述导流槽的两侧均设置有防滑凸起头,且防滑凸起头与第一吸水布层和第二吸水布层设置为一体。
[0014]优选的,所述发泡片材主体的一侧设置有梯形连接块,且梯形连接块与发泡片材主体设置为一体,所述发泡片材主体的外壁上设置有梯形连接槽,梯形连接槽设置有两个,且两个梯形连接槽设置在发泡片材主体相邻两个面上,所述梯形连接槽与梯形连接块对应设置,且发泡片材主体的横截面呈正方形设置。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6]1.该技术装置通过聚氯乙烯层和柔性金属丝的设置,聚氯乙烯层具有良好的介电性能,增加聚丙烯发泡片材的抗静电性能,柔性金属丝在聚丙烯发泡层的内部交叉设置,既能增加聚丙烯发泡层的韧性强度,还能形成屏蔽层,提高聚丙烯发泡片材的抗静电性能;
[0017]2.该技术装置通过弹性减震件、吸水布层和防滑凸起头的设置,弹性减震件使得聚丙烯发泡片材具有缓冲功能,吸水布层能将滴落在聚丙烯发泡片材上的水吸收,防滑凸起头增加聚丙烯发泡片材端面摩擦系数,能提高使用稳定性;
[0018]3.该技术装置通过梯形连接块和梯形连接槽的设置,将梯形连接块插入梯形连接槽与发泡片材连接,方便将多块发泡片材拼接为一体,方便发泡片材拆装使用。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技术的剖视图;
[0021]图3为本技术的图2的A区局部放大图;
[0022]图4为本技术的聚丙烯发泡层截面图。
[0023]图中:1、发泡片材主体;2、梯形连接块;3、梯形连接槽;4、第一吸水布层;5、第二吸水布层;6、导流槽;7、防滑凸起头;8、支撑层;9、弹性减震件;10、第一聚丙烯发泡层;11、第二聚丙烯发泡层;12、第一聚氯乙烯层;13、第二聚氯乙烯层;14、柔性金属丝;15、防水膜。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
实施例。
[0025]请参阅图1

4,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抗静电聚丙烯发泡片材,包括发泡片材主体1,还包括:
[0026]支撑层8,其设置在发泡片材主体1的内部,支撑层8的上方设置有第一聚丙烯发泡层10,且第一聚丙烯发泡层10与支撑层8压合为一体,支撑层8的下方设置有第二聚丙烯发泡层11,且第二聚丙烯发泡层11与支撑层8压合为一体,第一聚丙烯发泡层10和第二聚丙烯发泡层11的厚度设置为支撑层8厚度的二分之一;
[0027]第一聚氯乙烯层12,其设置在第一聚丙烯发泡层10的上方,且第一聚氯乙烯层12与第一聚丙烯发泡层10设置为一体,第二聚丙烯发泡层11的下方设置有第二聚氯乙烯层13,且第二聚氯乙烯层13与第二聚丙烯发泡层11设置为一体;
[0028]柔性金属丝14,其设置在第一聚丙烯发泡层10和第二聚丙烯发泡层11的内部,柔性金属丝14设置有至少五个,且柔性金属丝14与第一聚丙烯发泡层10和第二聚丙烯发泡层11设置为一体,柔性金属丝14交叉呈菱形设置。
[0029]使用时:聚氯乙烯具有良好的介电性能,增加聚丙烯发泡片材的抗静电性能,柔性金属丝14在聚丙烯发泡层的内部交叉设置,增加聚丙烯发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静电聚丙烯发泡片材,包括发泡片材主体(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层(8),其设置在所述发泡片材主体(1)的内部,所述支撑层(8)的上方设置有第一聚丙烯发泡层(10),且第一聚丙烯发泡层(10)与支撑层(8)压合为一体,所述支撑层(8)的下方设置有第二聚丙烯发泡层(11),且第二聚丙烯发泡层(11)与支撑层(8)压合为一体,所述第一聚丙烯发泡层(10)和第二聚丙烯发泡层(11)的厚度设置为支撑层(8)厚度的二分之一;第一聚氯乙烯层(12),其设置在所述第一聚丙烯发泡层(10)的上方,且第一聚氯乙烯层(12)与第一聚丙烯发泡层(10)设置为一体,所述第二聚丙烯发泡层(11)的下方设置有第二聚氯乙烯层(13),且第二聚氯乙烯层(13)与第二聚丙烯发泡层(11)设置为一体;柔性金属丝(14),其设置在所述第一聚丙烯发泡层(10)和第二聚丙烯发泡层(11)的内部,柔性金属丝(14)设置有至少五个,且柔性金属丝(14)与第一聚丙烯发泡层(10)和第二聚丙烯发泡层(11)设置为一体,所述柔性金属丝(14)交叉呈菱形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静电聚丙烯发泡片材,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层(8)的内部设置有弹性减震件(9),且弹性减震件(9)与支撑层(8)设置为一体,所述弹性减震件(9)的截面呈波浪形设置,且弹性减震件(9)的上下端分别与第一聚丙烯发泡层(10)和第二聚丙烯发泡层(11)相接触。3.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小军蔡德平王万生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海博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