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前部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650698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2 22:3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能够在下构件及上构件的连结部位适当地承受前碰撞载荷的车身前部构造。车身前部构造(1)包括:下构件,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并随着趋向后方而朝向上方;上构件(7),其从下构件的后端部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设置,下构件及上构件以多个面相互连结,下构件及上构件(7)的各面的连结部位(B1、B2、B3)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偏移。车身前后方向上偏移。车身前后方向上偏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身前部构造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身前部构造。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从为了抑制自然灾害而改善地球环境的观点出发,要求汽车的燃耗改善。另一方面,要求维持或提高车辆的碰撞安全性。为了满足这些要求,高强度且轻量的车身构造的开发发展。对于车辆用构造部件、即形成车身骨架的框架,为了在维持现有的碰撞性能的同时实现车身构造的轻量化,形成框架的钢板的高强度化及薄壁化发展。作为车身前部构造,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包括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并随着趋向后方而朝向上方的下构件和与所述下构件的后端部连结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上构件的构造。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

19357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
[0007]在该构造中,在车辆的碰撞时,前碰撞载荷的一部分从下构件向上构件传递。在此,在下构件及上构件的连结部位有载荷局部集中的情况下,存在在所述连结部位发生断裂的可能。
[0008]本专利技术是鉴于前述问题提出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在下构件及上构件的连结部位适当地承受前碰撞载荷的车身前部构造。
[0009]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0]为了解决前述课题,本专利技术的车身前部构造的特征在于,包括:下构件,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并随着趋向后方而朝向上方;以及上构件,其从所述下构件的后端部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设置,所述前侧车架的前端部及所述下构件的前端部相互连结,所述下构件及所述上构件以多个面相互连结,所述下构件及所述上构件的各面的连结部位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偏移。
[0011]专利技术效果
[0012]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在下构件及上构件的连结部位适当地承受前碰撞载荷。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示意性示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的侧视图。
[0014]图2是示意性示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的俯视图。
[0015]图3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是从车宽方向外侧观察下构件及上构件的连结部位的局部剖切立体图。
[0016]图4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是从上侧观察下构件及上构件的连结部位的局部剖切立
体图。
[0017]图5是图1的V

V线剖视图。
[0018]附图标记说明
[0019]1车身前部构造
[0020]2保险杠横梁
[0021]3伸出部
[0022]4托架
[0023]5前侧车架
[0024]6下构件
[0025]6F下构件前部
[0026]6R下构件后部
[0027]7上构件
[0028]8减震器座
[0029]9减震器壳体
[0030]10前侧车架内构件
[0031]20前侧车架外构件
[0032]40延伸部上构件
[0033]50下构件前内部
[0034]60下构件前外部
[0035]70下构件后内部
[0036]80下构件后外部
[0037]90上构件内部
[0038]100上构件外部
[0039]A1、A2、A3、A4棱线
[0040]B1、B2、B3连结部位
[0041]C1第一接合点
[0042]C2第二接合点
具体实施方式
[0043]接下来,以将本专利技术的车身前部构造应用于车辆左侧的情况为例,参照适当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在附图中,“前后”表示车辆行进方向上的前后方向,“左右”表示从驾驶席观察的左右方向(车宽方向)。
[0044]如图1及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1包括保险杠横梁2、伸出部3、托架4、前侧车架5、下构件6、上构件7、减震器座8及减震器壳体9。
[0045]<保险杠横梁>
[0046]保险杠横梁2是在车辆的前端部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金属制的骨架部件。
[0047]<伸出部>
[0048]伸出部3是从保险杠横梁2的车宽方向端部向后方延伸的金属制的骨架部件。伸出部3正面观察呈大致矩形状的闭合截面形状,将施加于保险杠横梁2的前碰撞载荷经由托架
4向后方的前侧车架5及下构件6传递。
[0049]<托架>
[0050]托架4是用于将伸出部3的后端部与前侧车架5及下构件6的前端部相连的金属制的板状部件。
[0051]<前侧车架>
[0052]前侧车架5是在车辆的前部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金属制的骨架部件。前侧车架5正面观察呈大致矩形状的闭合截面形状。前侧车架5的后端部与划分动力室和车室的仪表板D连结。前侧车架5的车宽方向外端部随着趋向车身前方而向车宽方向外侧倾斜。前侧车架5包括前侧车架内构件10、前侧车架外构件20、延伸部下构件(未图示)及延伸部上构件40。
[0053]《前侧车架内构件》
[0054]前侧车架内构件10一体地包括内壁部11、从内壁部11的下端部向车宽方向外方延伸设置的下壁部12、以及从内壁部11的上端部向车宽方向外方延伸设置的上壁部13。另外,前侧车架内构件10一体地包括从下壁部12的车宽方向外端部向下方延伸设置的下凸缘部和从上壁部13的车宽方向外端部向上方延伸设置的上凸缘部。
[0055]《前侧车架外构件》
[0056]前侧车架外构件20构成前侧车架5的外壁部。前侧车架外构件20的下端部通过焊接等与前侧车架内构件10的下凸缘部接合。前侧车架外构件20的上端部通过焊接等与前侧车架内构件10的上凸缘部接合。
[0057]《延伸部下构件》
[0058]延伸部下构件构成前侧车架5的车宽方向外壁部及下壁部中的前端部的车宽方向外部。延伸部下构件一体地包括下壁部和从下壁部的后端部向上方延伸设置的后壁部。下壁部的前端部通过焊接等与托架4接合。
[0059]《延伸部上构件》
[0060]延伸部上构件40构成前侧车架5的上壁部中的前端部的车宽方向外部。延伸部上构件40一体地包括:上壁部41;外凸缘部42,其从上壁部41的车宽方向外端部向上方延伸设置;前凸缘部43,其从上壁部41的前端部向上方延伸设置;以及后凸缘部44,其从上壁部41的后端部向上方延伸设置。上壁部41的车宽方向内端部通过焊接等与前侧车架内构件10的上壁部13的车宽方向外端部接合。外凸缘部42的后部通过焊接等与后述的下构件前内部50的内壁部51接合。外凸缘部42的前部通过焊接等与后述的下构件前外部60的外壁部61接合。前凸缘部43通过焊接等与托架4接合。后凸缘部44通过焊接等与延伸部下构件的后壁部的上端部接合。
[0061]<下构件>
[0062]下构件6是在车辆的前部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金属制的骨架部件。下构件6设置于前侧车架5的车宽方向外侧,随着趋向后方而朝向上方倾斜。下构件6的车宽方向内端部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未随着趋向车身前方而向车宽方向内侧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下构件,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并随着趋向后方而朝向上方;以及上构件,其从所述下构件的后端部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设置,所述下构件及所述上构件以多个面相互连结,所述下构件及所述上构件的各面的连结部位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偏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结部位从车身前方朝向车身后方按照车宽方向外侧面中的所述连结部位、上表面中的所述连结部位、车宽方向内侧面及下表面中的所述连结部位的顺序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结部位的至少一个在车身前后方向的多个位置接合。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上表面中的所述连结部位在车身前后方向的多个位置接合。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南部雅贵近藤武宏安在博之姉川将太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