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滑系统和铸轧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644475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31 18:35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润滑系统,润滑系统包括了供油管路、供水管路、油水混合管路、喷淋组件和计量组件,在使用过程中,润滑油通过供油管路供给到油水混合管路,水通过供水管路供给到油水混合管路,在油水混合管路之间形成润滑油和水的混合,喷淋组件的第一喷头和第二喷头分别向四辊轧机的上工作辊和下工作辊,润滑油和水的混合物,在上工作辊和下工作辊的转动作用下进入变形区,轧辊与轧材表面形成一层极薄的油膜。这层油膜改变了变形区的变形条件,降低了轧制力,节省了能耗,减轻了轧辊磨损,改善了产品表面质量,提高了产量,节省了电力和降低轧辊消耗。力和降低轧辊消耗。力和降低轧辊消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润滑系统和铸轧系统


[0001]本申请实施例涉及轧制
,尤其涉及一种润滑系统和一种铸轧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铸轧短流程薄带技术是一种短流程、低能耗、投资省、绿色环保的新工艺、新技术。不仅流程短、占地少,而且能耗低、排放少,节能环保效果显著。
[0003]铸轧短流程薄带技术中,钢水经双辊铸机后形成薄的铸带,经输送辊道和入口测厚仪进入四辊轧机进行轧制,终轧后的成品带钢经过超快冷装置冷却,带钢经飞剪进行剪切分卷,分切后的带钢进入卷取机卷取,成为直发卷。
[0004]双辊铸轧薄带钢工艺的特点是液态金属在结晶凝固的同时承受压力加工和塑性变形,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从液态金属到固态薄带的全部过程。另外,在双辊铸轧薄带钢过程中,由于铸带随铸辊移动,凝壳与铸辊保持接触,直到两面的凝壳在辊隙最小处附近结合在一起,所以不存在传统铸造过程中为克服凝壳与结晶器之间的摩擦所必需的相对运动或振动问题,而且也不需要保护渣,同时钢水的冷却速度要比板坯铸造中的高几个数量级。与传统板带生产方法相比,可以完全省略板坯加热过程,从而节省大量的能量,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
[0005]然而传统铸轧短流程薄带技术中,四辊轧机的轧制压力大,四辊轧机的轧辊磨损严重,产品表面质量差,良品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0007]为此,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润滑系统。
[0008]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铸轧系统。
[0009]有鉴于此,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润滑系统,包括:
[0010]供油管路、供水管路和油水混合管路,所述供油管路和所述供水管路均连通于所述油水混合管路;
[0011]喷淋组件,所述喷淋组件包括第一喷头和第二喷头,所述第一喷头和所述第二喷头均连通于所述油水混合管路的输出端;
[0012]计量组件,所述计量组件设置在所述供油管路上。
[0013]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
[0014]所述供油管路包括:主供油管路、第一供油支路和第二供油支路,所述第一供油支路和所述第二供油支路均连通于所述主供油管路;
[0015]所述供水管路包括:主供水管路、第一供水支路和第二供水支路,所述第一供水支路和所述第二供水支路均连通于所述主供水管路;
[0016]所述油水混合管路包括:第一混合管路和第二混合管路,所述第一混合管路连通于所述第一供油支路和所述第一供水支路,所述第二混合管路连通于所述第二供油支路和
所述第二供水支路。
[0017]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计量组件包括:
[0018]第一计量泵和第二计量泵,所述第一计量泵设置在所述第一供油支路上,所述第二计量泵设置在所述第二供油支路上。
[0019]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润滑系统还包括:
[0020]第一控制组件,所述第一控制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供油支路上的第一单向阀、第一换向阀和第一溢流阀;
[0021]第二控制组件,所述第二控制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供油支路上的第二单向阀、第二换向阀和第二溢流阀。
[0022]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润滑系统还包括:
[0023]水箱,所述水箱连通于所述供水管路;
[0024]加热件,所述加热件设置在所述水箱内;
[0025]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水箱内,所述温度传感器连接于所述加热件;
[0026]油箱,所述油箱连通于所述油箱。
[0027]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润滑系统还包括:
[0028]液位传感器,所述液位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水箱内;
[0029]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所述供水管路上;
[0030]流量调节阀,所述流量调节阀设置在所述供水管路。
[0031]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润滑系统还包括:
[0032]蒸气吹扫装置,所述蒸气吹扫装置连通于所述油水混合管路。
[0033]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铸轧系统,包括:
[0034]四辊轧机;
[0035]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润滑系统,所述润滑系统的第一喷头朝向于所述四辊轧机的上工作辊,所述第二喷头朝向于所述四辊轧机的下工作辊。
[0036]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喷头和所述第二喷头设置在所述四辊轧机输入端的一侧。
[0037]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铸轧系统还包括:
[0038]铸机,所述铸机的输出端连接至所述四辊轧机的输入端;
[0039]飞剪机,所述飞剪机设置在所述四辊轧机的输出端;
[0040]卷取机,所述卷取机设置在所述飞剪机的输出端。
[0041]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润滑系统包括了供油管路、供水管路、油水混合管路、喷淋组件和计量组件,在使用过程中,润滑油通过供油管路供给到油水混合管路,水通过供水管路供给到油水混合管路,在油水混合管路之间形成润滑油和水的混合,喷淋组件的第一喷头和第二喷头分别向四辊轧机的上工作辊和下工作辊,润滑油和水的混合物,在上工作辊和下工作辊的转动作用下进入变形区,轧辊与轧材表面形成一层极薄的油膜。这层油膜改变了变形区的变形条件,降低了轧制力,节省了能耗,减轻了轧辊磨损,改善了产品表面质量,提高了产量,节省了电力和降低轧辊消耗。
附图说明
[0042]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申请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0043]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润滑系统的示意性结构图;
[0044]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润滑系统的喷淋组件的设置位置的示意性结构图;
[0045]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润滑系统的喷淋组件的供油管路的示意性结构图。
[0046]其中,图1至图3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0047]110供油管路、120供水管路、130油水混合管路、140喷淋组件、150计量组件、160油箱、170蒸气吹扫装置、210四辊轧机;
[0048]111主供油管路、112第一供油支路、113第二供油支路、121主供水管路、122第一供水支路、123第二供水支路、131第一混合管路、132第二混合管路、141第一喷头、142第二喷头、151第一计量泵、152第二计量泵;
[0049]211上工作辊、212下工作辊。
具体实施方式
[0050]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通过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做详细的说明,应当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具体特征是对本申请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详细的说明,而不是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限定,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供油管路、供水管路和油水混合管路,所述供油管路和所述供水管路均连通于所述油水混合管路;喷淋组件,所述喷淋组件包括第一喷头和第二喷头,所述第一喷头和所述第二喷头均连通于所述油水混合管路的输出端;计量组件,所述计量组件设置在所述供油管路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油管路包括:主供油管路、第一供油支路和第二供油支路,所述第一供油支路和所述第二供油支路均连通于所述主供油管路;所述供水管路包括:主供水管路、第一供水支路和第二供水支路,所述第一供水支路和所述第二供水支路均连通于所述主供水管路;所述油水混合管路包括:第一混合管路和第二混合管路,所述第一混合管路连通于所述第一供油支路和所述第一供水支路,所述第二混合管路连通于所述第二供油支路和所述第二供水支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计量组件包括:第一计量泵和第二计量泵,所述第一计量泵设置在所述第一供油支路上,所述第二计量泵设置在所述第二供油支路上。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控制组件,所述第一控制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供油支路上的第一单向阀、第一换向阀和第一溢流阀;第二控制组件,所述第二控制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供油支路上的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窦为学刘恩东王红国张强格日乐胡雅嘎吴卫朋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敬业高品钢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