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使用软管及壳体固定的风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363073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05 17: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使用软管及壳体固定的风道,涉及风道技术领域,包括风扇、风道接口支架和软风管,所述软风管的前端套置在风道接口支架的后部内,且风道接口支架的前端安装有风扇,并且软风管与风道接口支架之间拆分连接,所述软风管下套置有两组壳体支撑筋,且软风管的后端套置在扩风罩内;所述风扇外设置有外套筒,并且外套筒的四个拐角处均开设有一组螺孔;所述风道接口支架的前端设置有前框板,且前框板的中心开孔设置,并且前框板的四个拐角处均设置有一组螺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在壳体上直接增加结构对软风管进行固定,而且软风管体积小,变形容易对空间兼容性高,也减少了装配工序,从而降低了研发费用和提高装配效率。从而降低了研发费用和提高装配效率。从而降低了研发费用和提高装配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使用软管及壳体固定的风道


[0001]本技术涉及风道
,具体涉及一种使用软管及壳体固定的风道。

技术介绍

[0002]通风设备实际上就是一种换气设备,是把密闭的室内污浊空气置换成新鲜空气的设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身体健康的渴求,通风设备的需求量急剧增加,更凸显通风设备的重要性。
[0003]在对比文件“CN216011129U一种通风设备的壳体和软管连接结构”的说明书中提及“包括壳体、风机、滤网;所述风机和滤网设置在壳体内,所述壳体包括左壳体和右壳体;还包括软管、安装套;所述软管为一体结构、包括软管本体和螺旋形外层,所述软管本体为薄壁圆筒形,在软管主截面图中,螺旋形外层呈朝外的尖角形,即形成凸螺纹外圈;所述安装套按左、右方向分为互相对称的左侧套和右侧套,左侧套和右侧套分别为整体结构”,但是对比文件中的风道结构为单独设计,风道装配以及壳体固定结构所占用使用空间大,所耗费的成本盒装配工时更多,并不经济实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现提供一种使用软管及壳体固定的风道,以解决对比文件中的风道结构为单独设计,风道装配以及壳体固定结构所占用使用空间大,所耗费的成本盒装配工时更多,并不经济实用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使用软管及壳体固定的风道,包括风扇、风道接口支架和软风管,所述软风管的前端套置在风道接口支架的后部内,且风道接口支架的前端安装有风扇,并且软风管与风道接口支架之间拆分连接,所述软风管下套置有两组壳体支撑筋,且软风管的后端套置在扩风罩内。
[0006]进一步的,所述风扇外设置有外套筒,且外套筒中空设置,并且外套筒的四个拐角处均开设有一组螺孔。
[0007]进一步的,所述风道接口支架的前端设置有前框板,且前框板的中心开孔设置,并且前框板的四个拐角处均设置有一组螺孔,且外套筒和前框板之间通过四组紧固螺栓螺接在相对齐的螺孔内进行固定。
[0008]进一步的,所述软风管的外环面与壳体支撑筋的上侧左右两部之间的间隙干涉为0.5

1mm。
[0009]进一步的,所述壳体支撑筋采用不锈钢材质。
[0010]进一步的,所述扩风罩的前端设置有前接口,且软风管的后端套置在前接口内,并且扩风罩与软风管之间拆分连接。
[001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2]1.本技术中风扇与风道接口支架之间的安装稳定牢固,方便通过风扇转动引动空气流,并将空气流通过风道接口支架引导进软风管内,通风方便省事。
[0013]2.本技术中软风管的管身套置在两组壳体支撑筋上,利用壳体支撑筋进行稳定支撑,而且也方便将软风管将壳体支撑筋上取出。
[0014]3.本技术中扩风罩的设置方便将软风管内的空气流通过扩风罩引导出去,而且软风管与扩风罩之间可轻松组装或拆分,使用方便省事。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效果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风扇与风道接口支架之间安装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软风管套置在壳体支撑筋上示意图;
[0018]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扩风罩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1、风扇;10、外套筒;11、紧固螺栓;2、风道接口支架;20、前框板;3、软风管;4、壳体支撑筋;5、扩风罩;50、前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能更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提出诸如特定系统结构、技术之类的具体细节,以便更加透彻地理解本技术实施例。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清楚,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实现本技术。基于本公开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0021]下面结合附图来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
[002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效果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风扇与风道接口支架之间安装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软风管套置在壳体支撑筋上示意和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扩风罩结构示意图。
[0023]参照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使用软管及壳体固定的风道,包括风扇1、风道接口支架2和软风管3,软风管3的前端套置在风道接口支架2的后部内,且风道接口支架2的前端安装有风扇1,并且软风管3与风道接口支架2之间拆分连接,软风管3下套置有两组壳体支撑筋4,且软风管3的后端套置在扩风罩5内。
[0024]在本实施例中,风扇1外设置有外套筒10,且外套筒10中空设置,并且外套筒10的四个拐角处均开设有一组螺孔;风道接口支架2的前端设置有前框板20,且前框板20的中心开孔设置,并且前框板20的四个拐角处均设置有一组螺孔,且外套筒10和前框板20之间通过四组紧固螺栓11螺接在相对齐的螺孔内。
[0025]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本技术中风扇1与风道接口支架2之间的安装稳定牢固,方便通过风扇1转动引动空气流,并将空气流通过风道接口支架2引导进软风管3内,通风方便省事,而且风道接口支架2与前框板20为一体结构,结构设置结构设置结实牢靠。
[0026]在本实施例中,软风管3的外环面与壳体支撑筋4的上侧左右两部之间的间隙干涉为0.5

1mm;壳体支撑筋4采用不锈钢材质。
[0027]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本技术中软风管3的管身套置在两组壳体支撑筋4
上,利用壳体支撑筋4进行稳定支撑,而且也方便将软风管3将壳体支撑筋4上取出,软风管3与壳体支撑筋4之间上过盈干涉配合,方便卡接固定。
[0028]在本实施例中,扩风罩5的前端设置有前接口50,且软风管3的后端套置在前接口50内,并且扩风罩5与软风管3之间拆分连接。
[0029]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本技术中扩风罩5的设置方便将软风管3内的空气流通过扩风罩5引导出去,并且扩风罩5与前接口50之间为一体结构,而且软风管3与扩风罩5之间可轻松组装或拆分,使用方便省事。
[0030]本技术可有效解决对比文件中的风道结构为单独设计,风道装配以及壳体固定结构所占用使用空间大,所耗费的成本盒装配工时更多,并不经济实用的问题,本技术可以在壳体上直接增加结构对软风管进行固定,而且软风管体积小,变形容易对空间兼容性高,也减少了装配工序,从而降低了研发费用及提高装配效率。
[0031]上述实施例用来解释说明本技术,而不是对技术进行限制,在本技术精神和申请保护权利要求范围内,对本技术做出的任何修改和改变,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使用软管及壳体固定的风道,包括风扇(1)、风道接口支架(2)和软风管(3),其特征在于:所述软风管(3)的前端套置在风道接口支架(2)的后部内,且风道接口支架(2)的前端安装有风扇(1),并且软风管(3)与风道接口支架(2)之间拆分连接,所述软风管(3)下套置有两组壳体支撑筋(4),且软风管(3)的后端套置在扩风罩(5)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使用软管及壳体固定的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1)外设置有外套筒(10),且外套筒(10)中空设置,并且外套筒(10)的四个拐角处均开设有一组螺孔。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使用软管及壳体固定的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接口支架(2)的前端设置有前框板(20),且前框板(20)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鹏
申请(专利权)人:海纳川海拉三河车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