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动车型燃油系统高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324104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9 09:0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种混动车型燃油系统高压装置,包括燃油箱、加油限量组合阀、前炭罐吸附管、炭罐脱附管、加油主管、循环管、后炭罐吸附管、炭罐及油箱隔离阀;前炭罐吸附管包括第一分管、积液器、第二分管、第三分管、第四分管及三通接头,积液器分别连接第一分管及第二分管,三通接头分别连接第二分管、第三分管及第四分管,第一分管的另一端与加油限量组合阀连接;循环管分别连通主油管及第三分管;第四分管的另一端连接油箱隔离阀;后炭罐吸附管分别连接炭罐及油箱隔离阀;炭罐脱附管分别连接炭罐及发动机。本技术方案有效解决了部分OVC车型蒸发污染物排放试验不合格问题。染物排放试验不合格问题。染物排放试验不合格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混动车型燃油系统高压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汽车燃油系统
,具体涉及一种混动车型燃油系统高压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的燃油系统装置如图1所示,通常包括燃油箱01、加油限量组合阀02、前炭罐吸附管03、炭罐脱附管04、加油主管05、循环管06、后炭罐吸附管07、炭罐08、油箱盖09。其中,炭罐脱附管04、加油主管05、循环管06、后炭罐吸附管07通常组合到一起,前炭罐吸附管03与加油限量组合阀02、后炭罐吸附管07相连接,循环管通过三通接头从前炭罐吸附管03或后炭罐吸附管中分出,后炭罐吸附管07连接炭罐08后再连接炭罐脱附管04,油箱盖09与加油主管05连接。
[0003]现有技术的燃油系统装置在OVC(可外接充电)车型中应用时,因GB18352.6表F.1要求,蒸发污染物排放试验中炭罐经2g击穿后以满电状态进行高温行驶,满电状态下部分OVC车型(如PHEV)整个高温行驶工况中纯电工况较多,发动机工作时间较短,炭罐无法充分脱附,后续热浸试验及两昼夜排放测试结果无法满足法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动车型燃油系统高压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的燃油系统装置无法满足部分OVC车型(如PHEV)在蒸发污染物排放试验中的要求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申请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6]一种混动车型燃油系统高压装置,包括燃油箱、加油限量组合阀、前炭罐吸附管、炭罐脱附管、加油主管、循环管、后炭罐吸附管、炭罐及油箱隔离阀;
[0007]所述加油限量组合阀设置于燃油箱上,加油主管与燃油箱连接;
[0008]所述前炭罐吸附管包括第一分管、积液器、第二分管、第三分管、第四分管及三通接头,所述积液器分别连接第一分管及第二分管,所述三通接头分别连接第二分管、第三分管及第四分管,所述第一分管的另一端与加油限量组合阀连接;
[0009]所述循环管分别连通主油管及第三分管;所述第四分管的另一端连接油箱隔离阀;所述后炭罐吸附管分别连接炭罐及油箱隔离阀;
[0010]炭罐脱附管分别连接炭罐及发动机。
[0011]进一步的,燃油箱材质为不锈钢,壁厚0.8

1.2mm,燃油箱耐压强度为

15KPa

+35KPa。
[0012]进一步的,油箱隔离阀正常状态为常闭,在连接油箱端压力>+31kPa或<

11kPa时,油箱隔离阀的机械阀开启,此时油箱端与连接炭罐端接口相通。
[0013]进一步的,在加油主管的端部设置有油箱盖。
[0014]进一步的,油箱隔离阀常闭时,燃油箱、前炭罐吸附管、加油主管、循环管形成封闭区域,其内部压力相通。
[0015]进一步的,在加油时,油箱隔离阀通电打开,燃油箱泄压,油蒸汽进入炭罐后可进
行正常加油,油箱隔离阀的机械阀泄压完成或加油结束后,油箱隔离阀恢复常闭状态。
[0016]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7]本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燃油系统高压装置,有效解决了部分OVC车型(如PHEV)蒸发污染物排放试验不合格问题。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现有技术的燃油系统装置示意图。
[0019]图2为本专利技术燃油系统高压装置示意图。
[0020]图3为本专利技术燃油箱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本专利技术前炭罐吸附管结构示意图。
[0022]图5为专利技术油箱隔离阀结构示意图。
[0023]图6为本专利技术炭罐结构示意图。
[0024]附图标记说明:
[0025]1、燃油箱;2、加油限量组合阀;3、前炭罐吸附管;4、炭罐脱附管;5、加油主管;6、循环管;7、后炭罐吸附管;8、炭罐;9、油箱盖;10、油箱隔离阀;31、第一分管;32、积液器;33、第二分管;34、第三分管;35、第四分管;36、三通接头;81、吸附口;82、脱附口;83、通大气口;101、电气接口;102、连接油箱端;103、连接炭罐端;104、第一安装点;105、第二安装点。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以下的实施例仅是示例性的,仅能用来解释和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而不能解释为是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限制。
[0027]如图2所示,本申请提供一种燃油系统高压装置,主要包括燃油箱1、加油限量组合阀2、前炭罐吸附管3、炭罐脱附管4、加油主管5、循环管6、后炭罐吸附管7、炭罐8、油箱盖9、油箱隔离阀10组成。
[0028]本技术方案的燃油箱如图3所示,燃油箱材质为304不锈钢,通过将壁厚做到0.8

1.2mm、增加加强结构,燃油箱耐压强度提升到

15kPa

+35kPa(现有技术的燃油箱耐压强度通常为

5kPa~+10kPa)。
[0029]本技术方案的前炭罐吸附管3如图4所示,包含第一分管31、积液器32、第二分管33、第三分管34、第四分管35、三通接头36。积液器分别连接第一分管及第二分管,三通接头分别连接第二分管、第三分管及第四分管,第一分管的另一端与加油限量组合阀连接;循环管分别连通主油管及第三分管;第四分管的另一端连接油箱隔离阀;后炭罐吸附管分别连接炭罐及油箱隔离阀。积液器32用以贮存因油液晃动从加油限量组合阀2泄漏出来的燃油,避免油液进入油箱隔离阀10。
[0030]在本技术方案中,油箱隔离阀10如图5所示,通过安装点固定在燃油箱附件上,连接油箱端与前炭罐吸附管3中第四分管35连接,连接炭罐端与后炭罐吸附管7连接。油箱隔离阀10正常状态为常闭,连接油箱端与连接炭罐端接口不相通,通电情况下油箱隔离阀10打开;在连接油箱端压力>+31kPa或<

11kPa时,油箱隔离阀10机械阀开启,此时油箱端与连接炭罐端接口相通。
[0031]在本技术方案中,炭罐8结构如图6所示,包含吸附口81、脱附口82和通大气口83,
其中吸附口81与前炭罐吸附管3连接,脱附口82与炭罐脱附管4连接,通大气口83与大气相通。油蒸汽吸附时,油气从吸附口81进入,经炭粉吸附后从通大气口83进入大气,发动机脱附时,空气从通大气口83进入,脱附掉炭粉吸附的油蒸汽后从脱附口82进入碳罐脱附管4进入发动机。
[0032]本技术方案的燃油系统高压装置,整车正常使用过程中,油箱隔离阀10属于常闭状态,燃油箱1内油蒸汽被阻隔,无法通过油箱隔离阀10进入后炭罐吸附管7和炭罐8。根据本专利技术布置,循环管6必须从前炭罐吸附管3分出,油箱隔离阀10常闭时,燃油箱1、前炭罐吸附管3、加油主管5、循环管6形成封闭区域,其内部压力相通,通过油箱隔离阀10和油箱盖9将油气封锁其中。当燃油箱1内部压力>+31kPa或<

11kPa时,为保护燃油箱1,油箱隔离阀10机械阀开启,油蒸汽进入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动车型燃油系统高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燃油箱、加油限量组合阀、前炭罐吸附管、炭罐脱附管、加油主管、循环管、后炭罐吸附管、炭罐及油箱隔离阀;所述加油限量组合阀设置于燃油箱上,加油主管与燃油箱连接;所述前炭罐吸附管包括第一分管、积液器、第二分管、第三分管、第四分管及三通接头,所述积液器分别连接第一分管及第二分管,所述三通接头分别连接第二分管、第三分管及第四分管,所述第一分管的另一端与加油限量组合阀连接;所述循环管分别连通主油管及第三分管;所述第四分管的另一端连接油箱隔离阀;所述后炭罐吸附管分别连接炭罐及油箱隔离阀;炭罐脱附管分别连接炭罐及发动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动车型燃油系统高压装置,其特征在于,燃油箱材质为不锈钢,壁厚0.8

1.2mm,燃油箱耐压强度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光明王松曹维维马国祥范标穆海宁王帅张建伟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