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合动力车型热管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217975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5 11: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混合动力车型热管理系统,包括低温冷却系统、电池热管理系统、采暖系统与发动机冷却系统,第一四通阀、第二四通阀以及第三三通;低温冷却系统包括驱动电机、电机控制器、第一电子水泵、高压零部件、水冷油冷器,低温散热器、温度传感器以及第一溢水壶。在低温冷却系统和电池热管理系统之间设置有第一四通阀,在电池热管理系统和采暖系统之间设置有第二四通阀,采暖系统和发动机冷却系统之间通过第三三通连通。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实现电池冷却系统与高压零部件之间相互独立,从而大大减小在使用电池冷却器对电池冷却时的空调负荷,进一步降低了整车能耗。进一步降低了整车能耗。进一步降低了整车能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混合动力车型热管理系统


[0001]本技术属于热管理系统
,具体为一种混合动力车型热管理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混合动力车型同时具有传统车型的发动机系统和纯电动车型的电机、电控、电池系统,各系统、各零部件由于属性、设计需求不同,具有不同的最佳工作温度区间,因此需要借助外部设备及系统,来保证各零部件处于最佳的工作温度,保证整车使用的可靠性、安全性以及舒适性。现有技术对混合动力热管理系统的开发,仅仅从满足各零部件性能需求出发,采用分散式,或初步集成式热管理系统,实现高压系统余热回收等功能;系统成本高,集成程度低,可实现的热管理功能较为单一,且控制实现难度高。公开号为CN109572365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说明书中公开了一种混合动力车型热管理系统,该系统能够有效利用系统余热,降低系统功耗,提高纯电续航里程,但是该系统的电池热管理系统与其他高压零部件不能相互独立,在使用电池冷却器对电池冷却时,空调负荷较大,整车能耗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混合动力车型热管理系统,在有效利用系统余热,降低系统功耗,提高纯电续航里程的基础上,实现电池热管理系统与高压零部件之间相互独立,从而大大减小在使用电池冷却器对电池冷却时的空调负荷,进一步降低了整车能耗。
[0004]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混合动力车型热管理系统,包括低温冷却系统、电池热管理系统、采暖系统与发动机冷却系统,其中在低温冷却系统和电池热管理系统之间设置有第一四通阀,用于连通或断开两个回路;在电池热管理系统和采暖系统之间设置有第二四通阀,用于连通或断开两个回路;采暖系统和发动机冷却系统之间通过第三三通连通;所述的低温冷却系统包括高压零部件、水冷油冷器、驱动电机、电机控制器、第一电子水泵、低温散热器以及温度传感器;在低温散热器的出液口与第一电子水泵入液口之间的管道上还设置有第一溢水壶,第一电子水泵出液口与高压零部件的入液口连接,高压零部件的出液口连接至电机控制器的入液口,电机控制器的出液口连接至水冷油冷器的第一入液口,所述水冷油冷器的第一出液口与所述驱动电机的入液口连接,所述驱动电机的出液口与所述水冷油冷器的第二入液口连接,所述水冷油冷器的第二出液口通过第二三通分别与所述低温散热器的入液口以及第一四通阀的第二端口连接,第一四通阀的第一端口与第一电子水泵的入液口连接。
[0006]优选地,所述的电池热管理系统包括动力电池、温度传感器、第二电子水泵以及电池冷却器,电池冷却器的出液口与动力电池的入液口连接,动力电池的出液口与第二电子水泵的入液口连接,第二电子水泵的出液口与第一四通阀的第四端口连接,第一四通阀的第三端口与第二四通阀的第二端口连接,第二四通阀的第一端口与电池冷却器的入液口连接。
[0007]优选地,所述采暖系统包括第三电子水泵、水暖加热器和暖风芯体,所述第三电子水泵的出液口与水暖加热器的入液口连接,所述水暖加热器的出液口与暖风芯体的入液口连接,所述暖风芯体的出液口与所述第二四通阀的第四端口连接,所述第二四通阀的第三端口连接至第四三通的第二端口,第四三通的第一端口和第三端口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三三通的第三端口和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发动机的第一入液口,所述第三三通的第一端口与第三电子水泵的入液口连接。
[0008]优选地,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溢水壶、发动机以及高温散热器,所述发动机包括电机、所述的高温散热器的出液口连接至第五三通的第一端口,所述第五三通的第二端口连接至第三溢水壶,所述第五三通的第三端口与所述发动机的第二入液口连接,所述发动机的第二出液口与所述高温散热器的入液口连接,所述发动机的第三出液口与所述第三溢水壶的入液口连接,所述发动机的第一出液口与所述第三三通的第二端口连接。
[0009]优选地,在所述第一三通与所述第一四通阀之间的管道上设置有第二截止阀,在所述低温散热器的入液口与所述第二三通之间的管道上还设置有第一截止阀,在所述第四三通与发动机之间的管道上设置有第四截止阀,在所述第四三通与第三三通之间的管道上设置有第三截止阀。
[0010]优选地,所述的温度传感器为三个,分别是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三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高压零部件与所述电机控制器之间的管道上,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水冷油冷器的第一出液口和所述驱动电机之间的管道上,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水冷油冷器的第二出液口与所述第二三通之间的管道上,所述第一溢水壶的出液口和第一四通阀的第一端口通过第一三通与所述电子水泵的入液口连接。
[0011]优选地,还包括空调制冷系统,所述空调制冷系统包括蒸发器、压缩机和冷凝器,所述冷凝器的冷媒出口分别连接至电池冷却器的冷媒入口和蒸发器的冷媒入口,所述电池冷却器的冷媒出口和所述蒸发器的冷媒出口分别连接至所述压缩机的冷媒入口,所述压缩机的冷媒出口连接至所述冷凝器的冷媒入口,所述电池冷却器的冷媒入口以及所述蒸发器的冷媒入口与所述冷凝器之间的管道上分别设置有阀门。
[001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3]通过在电池冷却系统和低温冷却系统之间设置第一四通阀,将高压零部件设置在低温冷却系统,从而实现电池冷却系统与高压零部件之间相互独立,从而大大减小在使用电池冷却器对电池冷却时的空调负荷,进一步降低了整车能耗。通过在低温散热器的出液口与第一电子水泵入液口之间的管道上设置有第一溢水壶,便于溢气和补液,减小系统里的气泡量,提升换热效率,防止水泵气蚀的危害产生。
[0014]通过设置第二截止阀、第一截止阀、第三截止阀和第四截止阀,代替三通阀,可以避免出现盲管,有效避免冷却液加注时系统存在大量空气。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混合动力车型热管理系统包括空调制冷系统、低温冷却系统、电池热管理系统、采暖系统、发动机冷却系统,空调制冷系统包括蒸发器、压缩机和冷凝器。
[0017]低温冷却系统包括驱动电机、高压零部件、水冷油冷器、电机控制器MCU、第一电子水泵、低温散热器以及温度传感器。低温散热器的出液口连接至第一三通的第一端口,在低温散热器的出液口与第一三通的第一端口之间的管道上还设置有第一溢水壶,第一电子水泵出液口与高压零部件的入液口连接,高压零部件的出液口与电机控制器的入液口连接,电机控制器的出液口与水冷油冷器的第一入液口连接,水冷油冷器的第一出液口与驱动电机的入液口连接,驱动电机的出液口与水冷油冷器的第二入液口连接,水冷油冷器的第二出液口通过第二三通分别与低温散热器的入液口以及第一四通阀的第二端口连接,第一四通阀的第一端口连接至第一三通的第二端口,第一三通的第三端口与第一电子水泵的入液口连接。高压零部件采用充电机三合一,驱动电机采用电机三合一。在第一三通与第一四通阀之间的管道上设置有第二截止阀,在低温散热器的入液口与第二三通之间的管道上还设置有第一截止阀。在高压零部件与电机控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合动力车型热管理系统,包括低温冷却系统、电池热管理系统、采暖系统与发动机冷却系统,其中在低温冷却系统和电池热管理系统之间设置有第一四通阀,用于连通或断开两个回路;在电池热管理系统和采暖系统之间设置有第二四通阀,用于连通或断开两个回路;采暖系统和发动机冷却系统之间通过第三三通连通;所述的低温冷却系统包括驱动电机、电机控制器、第一电子水泵、低温散热器以及温度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低温冷却系统还包括高压零部件和水冷油冷器,在低温散热器的出液口与第一电子水泵入液口之间的管道上还设置有第一溢水壶,第一电子水泵出液口与高压零部件的入液口连接,高压零部件的出液口连接至电机控制器的入液口,电机控制器的出液口连接至水冷油冷器的第一入液口,所述水冷油冷器的第一出液口与所述驱动电机的入液口连接,所述驱动电机的出液口与所述水冷油冷器的第二入液口连接,所述水冷油冷器的第二出液口通过第二三通分别与所述低温散热器的入液口以及第一四通阀的第二端口连接,第一四通阀的第一端口与第一电子水泵的入液口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动力车型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池热管理系统包括动力电池、温度传感器、第二电子水泵以及电池冷却器,电池冷却器的出液口与动力电池的入液口连接,动力电池的出液口与第二电子水泵的入液口连接,第二电子水泵的出液口与所述第一四通阀的第四端口连接,第一四通阀的第三端口与所述第二四通阀的第二端口连接,所述第二四通阀的第一端口与电池冷却器的入液口连接。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动力车型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采暖系统包括第三电子水泵、水暖加热器和暖风芯体,所述第三电子水泵的出液口与水暖加热器的入液口连接,所述水暖加热器的出液口与暖风芯体的入液口连接,所述暖风芯体的出液口与所述第二四通阀的第四端口连接,所述第二四通阀的第三端口连接至第四三通的第二端口,第四三通的第一端口和第三端口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三三通的第三端口和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发动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彬蒋龙飞朱刘博刘建王桂群刘强付艺婧杨浩赟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