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驱动总成的冷却润滑装置和电驱动总成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150653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13 09:1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驱动总成的冷却润滑装置和电驱动总成。其中,冷却润滑装置包括泵油组件、泵油路和回油路;泵油路包括依次连通的进油管、轴内油道和第一出油孔道,轴内油道在电机轴内沿轴向延伸,泵油组件通过进油管把减速器壳内的润滑油泵入到轴内油道中,第一出油孔道设置在电机轴的外周壁上,用于将轴内油道中的润滑油甩至电机壳内的待冷却润滑部件处,轴内油道中设有轴流叶轮,可把轴内油道的进油端处的润滑油泵向轴内油道的出油端;回油路设置在电机壳的底部,用于使电机壳内的润滑油回流到减速器壳内。该冷却润滑装置能够保证电机壳内各待冷却润滑部件均能够获得充足的润滑液,具有冷却润滑效果好、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等优点。本低等优点。本低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驱动总成的冷却润滑装置和电驱动总成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电驱动总成冷却润滑
,特别涉及一种电驱动总成的冷却润滑装置和电驱动总成。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新能源汽车不断的发展,对汽车的安全、动力、能耗、噪音等相关性能要求越来越高。为了使汽车能适应各种复杂的路况,汽车的电驱动总成需要具有高功率、高扭矩、高转速、高效率等技术特性,同时对电驱动总成的润滑和冷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0003]由于传统的齿轮甩油结构无法满足电机高速转动时电机壳内各待冷却润滑部件的油量需求,因此目前多采用在电机轴内设置润滑油道的方式来实现电机的冷却润滑,在电机轴转动时,润滑油道内的润滑油会因为离心力的作用甩至需要冷却润滑的部件处。但是,当电机转速过高时,电机轴中润滑油道内的润滑油会加速甩出,导致润滑油在流至润滑油道前段时大部分会被甩出,很少一部分润滑油能够留到润滑油道后端,使润滑油道后段的油量不足,这样,电机轴后段处的待冷却润滑部件就无法获得足够的润滑液,导致电驱动总成的冷却润滑效果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驱动总成的冷却润滑装置和电驱动总成,以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本专利技术一方面提供一种电驱动总成的冷却润滑装置,所述电驱动总成包括电机和减速器,所述电机包括电机轴和电机壳,所述减速器包括减速器壳,所述冷却润滑装置包括泵油组件、泵油路和回油路;
[0007]所述泵油路包括依次连通的进油管、轴内油道和第一出油孔道,所述轴内油道在所述电机轴内沿轴向延伸,所述泵油组件通过所述进油管把所述减速器壳内的润滑油泵入到所述轴内油道中,所述第一出油孔道设置在所述电机轴的外周壁上,所述第一出油孔道用于将所述轴内油道中的润滑油甩至所述电机壳内的待冷却润滑部件处,所述轴内油道中设有轴流叶轮,所述轴流叶轮用于把所述轴内油道的进油端处的润滑油泵向所述轴内油道的出油端;
[0008]所述回油路设置在所述电机壳的底部,用于使所述电机壳内的润滑油回流到所述减速器壳内。
[0009]进一步地,所述进油管的进油端与所述泵油组件连接,所述进油管的出油端延伸至所述电机轴中的所述轴内油道内,所述进油管与所述轴内油道之间设有挡油环,所述挡油环的外圆周与所述轴内油道的内壁过盈装配,所述挡油环的内圆周与所述进油管的外圆周间隙装配。
[0010]进一步地,所述轴流叶轮设置在所述第一出油孔道的上游。
[0011]进一步地,所述轴流叶轮的轴与所述进油管的进油端固定连接。
[0012]进一步地,所述进油管的出油端上设有出油口。
[0013]进一步地,所述减速器还包括减速器输入轴,所述电机轴和所述减速器输入轴为一体结构的一体轴,所述轴内油道轴向贯穿所述一体轴。
[0014]进一步地,所述减速器还包括减速器输出轴,所述减速器输出轴与所述一体轴同轴心线设置,所述减速器输出轴与所述一体轴之间设有固定轴承,所述固定轴承的内圈与所述一体轴固定连接,所述固定轴承的外圈与所述减速器输出轴固定连接;
[0015]所述一体轴中动力输出端的外周壁上设有与所述轴内油道连通的第二出油孔道,所述第二出油孔道倾斜或平行于所述一体轴的轴心线设置,所述第二出油孔道用于对所述固定轴承进行冷却润滑。
[001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出油孔道倾斜或垂直于所述电机轴的轴心线设置,用于对电机轴承、定子绕组或转子中的任一项或几项进行冷却润滑。
[0017]进一步地,所述泵油组件包括电子油泵和滤油单元;
[0018]所述电子油泵通过所述滤油单元与所述减速器壳的底部连通,将所述减速器壳内的润滑油泵入到所述进油管内,所述滤油单元用于过滤润滑油。
[0019]本专利技术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电驱动总成,所述电驱动总成包括电机和减速器,所述电驱动总成采用上述所述的冷却润滑装置对所述电机进行冷却润滑。
[0020]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及有益效果是:
[0021]本专利技术的电驱动总成的冷却润滑装置中,通过在电机轴中的轴向油道内设置轴流叶轮,能够把轴内油道的进油端处的润滑油泵向轴内油道的出油端,使足够量的润滑油能够流到轴内油道的出油端,在电机转动工作时,可以保证电机壳内的各待冷却润滑部件均能够获得足量的润滑油,使电驱动总成的冷却润滑效果更好,进而延长了电驱动总成的使用寿命;并且,该冷却润滑装置还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等优点。
附图说明
[0022]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0023]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电驱动总成的冷却润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进油管与轴流叶轮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0025]图3为开式轴流叶轮的立体结构图;
[0026]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闭式轴流叶轮与电机轴的位置关系图;
[0027]图5为闭式轴流叶轮的立体结构图;
[0028]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减速器输入轴的轴向截面图;
[0029]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减速器输入轴的轴向截面图。
[0030]图中:1、电机;2、减速器;3、电机轴;4、电机壳;5、减速器壳;6、泵油组件;7、进油管;8、轴内油道;9、第一出油孔道;10、电机轴承;11、转子;12、定子绕组;13、轴流叶轮;14、挡油环;15、出油口;16、减速器输入轴;17、减速器输出轴;18、固定轴承;19、第二出油孔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2]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0033]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公开一种电驱动总成的冷却润滑装置,如图1所示,电驱动总成包括电机1和减速器2,减速器2设置在电机1的动力输出端,电机1包括电机轴3和电机壳4,减速器2包括减速器壳5。冷却润滑装置包括泵油组件6、泵油路和回油路,泵油组件6用于把减速器壳5内的润滑油泵入到泵油路内。
[0034]具体地,泵油路包括依次连通的进油管7、轴内油道8和第一出油孔道9,轴内油道8在电机轴3内沿轴向延伸,泵油组件6能够把减速器壳5内的润滑油泵入到进油管7中,然后润滑油通过进油管7进入到轴内油道8中,第一出油孔道9设置在电机轴3的外周壁上,且各第一出油孔道9的孔口位置对应电机壳4内的待冷却润滑部件,这样,当电机轴3旋转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驱动总成的冷却润滑装置,所述电驱动总成包括电机和减速器,所述电机包括电机轴和电机壳,所述减速器包括减速器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润滑装置包括泵油组件、泵油路和回油路;所述泵油路包括依次连通的进油管、轴内油道和第一出油孔道,所述轴内油道在所述电机轴内沿轴向延伸,所述泵油组件通过所述进油管把所述减速器壳内的润滑油泵入到所述轴内油道中,所述第一出油孔道设置在所述电机轴的外周壁上,所述第一出油孔道用于将所述轴内油道中的润滑油甩至所述电机壳内的待冷却润滑部件处,所述轴内油道中设有轴流叶轮,所述轴流叶轮用于把所述轴内油道的进油端处的润滑油泵向所述轴内油道的出油端;所述回油路设置在所述电机壳的底部,用于使所述电机壳内的润滑油回流到所述减速器壳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驱动总成的冷却润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油管的进油端与所述泵油组件连接,所述进油管的出油端延伸至所述电机轴中的所述轴内油道内,所述进油管与所述轴内油道之间设有挡油环,所述挡油环的外圆周与所述轴内油道的内壁过盈装配,所述挡油环的内圆周与所述进油管的外圆周间隙装配。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驱动总成的冷却润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流叶轮设置在所述第一出油孔道的上游。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驱动总成的冷却润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流叶轮的轴与所述进油管的进油端固定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驱动总成的冷却润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油管的出油端上设有出油口。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建文邓凯飞段超帅余平
申请(专利权)人:精进电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