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载抗血管瘤药物可溶微针贴片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210549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1 17:0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载抗血管瘤药物可溶微针贴片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微针贴片包含基底和微针,所述基底和微针一体成型,基底和微针均由以下组分制成:第一透明质酸钠、第二透明质酸钠、抗血管瘤活性药物、1,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载抗血管瘤药物可溶微针贴片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微针应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载抗血管瘤药物可溶微针贴片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婴幼儿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IH)和脉管畸形(vascular anomalies)是一种良性先天性疾病,白种人发病率约为4%~5%。血管瘤好发部位为头面部,约占60%以上,其次是躯干和四肢。通常根据病变深度分为浅表型(位于乳头状真皮层)、深部型(位于网状真皮层或皮下组织)和混合型(同时具有浅表血管瘤和深部血管瘤的特点)。根据病变发展的过程,分为增殖期、消退期和消退完成期。虽然文献报道大多数血管瘤可以自行消退,但自行消退后局部往往遗留红斑、色素改变、毛细血管扩张、瘢痕和纤维脂肪组织残余,不同程度地影响美观。同时血管瘤的整个生长周期过程中可出现出血、糜烂、影响容貌,甚至影响重要部位功能等症状。因此,目前主张除位于非美观部位、局限、稳定的小血管瘤和脉管畸形外,其他血管瘤均应积极治疗而不是等待观察。
[0003]目前有文献和专利报道用药物滴眼液、口服液混合敷料、软膏等剂型可用来治疗血管瘤和脉管畸形。但上述已存在药剂均存在不足之处:如滴眼液及口服液混合敷料在短时间内迅速挥发,药物不能起到长效作用,且长时间使用会导致皮肤干燥,脱皮等不良反应;涂膏剂不易干燥,容易被衣物等外物蹭掉且不容易被皮肤吸收,并且现存在外用方式皆有渗透性的局限性,不能有效的促进药物作用于较深的真皮层或皮下病灶。
[0004]因此,亟需一种能够适合婴幼儿使用不易被擦拭掉、微创易吸收、渗透性更好且成本较低的药物剂型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外用抗血管瘤外用涂抹药物易被擦拭,无法达到治疗疗效的缺陷。
[000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载抗血管瘤药物可溶微针贴片,所述微针贴片包含基底和微针,所述基底和微针一体成型,所述基底和微针均由以下组分制成:第一透明质酸钠、第二透明质酸钠、抗血管瘤活性药物、1,2

己二醇、水;按照质量百分比计,所述酶切寡聚透明质酸钠:透明质酸钠:抗血管瘤活性药物:1,2

己二醇:水的质量百分比=(15~18):(1~2):(1~20):(1~2):(60~80);其中,所述第一透明质酸钠为酶切寡聚透明质酸钠,所述酶切寡聚透明质酸钠的分子量是8000~10000;所述第二透明质酸钠的分子量是20万~40万。
[0007]较佳地,所述抗血管瘤活性药物至少包含马来酸噻吗洛尔、西罗莫司、复方倍他米松中的任意一种或者任意两种以上的组合。
[0008]较佳地,所述微针包含若干个,间隔布置在所述基底的表面。
[0009]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载抗血管瘤药物可溶微针贴片的制备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S1,水浴温度下,向容器中加入第一透明质酸钠、第二透明质酸钠、抗血管瘤活性药物、1,2

己二醇、水,按照质量百分比计,所述酶切寡聚透明质酸钠:透明质酸钠:抗血管瘤活性药物:1,2

己二醇:水=(15~18):(1~2):(1~20):(1~2):(60~80),搅拌至均匀,得到混合溶液;常温下静置直至混合溶液无气泡产生;S2,提供一微针腔和基底腔相互连通的微针模具,将静置后的混合溶液加入所述微针模具中,通过离心使所述混合溶液填充至整个模具中,静置后凝固;S3,干燥,脱模后得到载抗血管瘤药物可溶微针贴片。
[0010]较佳地,步骤S1中,所述水浴温度为70~90℃。
[0011]较佳地,步骤S1中,所述搅拌的时间为60~180分钟。
[0012]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3](1)载抗血管瘤药物可溶微针贴片采用的是将抗血管瘤活性药物直接混合在基底和微针中,制备原料安全性高、生物相容性好,当接触到血管瘤皮肤部位时,能够溶解于皮肤中,实现血管瘤部位的精准治疗,提高药物疗效,微创的给药方式使得患者顺应性好,实现患者的自主给药。
[0014](2)可溶微针贴片所载的抗血管瘤药物为外用药物马来酸噻吗洛尔,常规情况下单独外用马来酸噻吗洛尔将导致渗透性有限,且易于蹭掉,而将马来酸噻吗洛尔制作成可溶微针贴片,不易被蹭掉,相较于现有贴片中使用的口服药物普萘洛尔,本专利技术可在制备时严格控制药物浓度,因此瘤体吸收的药量可以预知且可控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0015](3)可以通过控制微针基底的面积和微针的数目和长短,实现对微针负载抗血管瘤活性药物的有序控释,减少抗血管瘤活性药物的损失。
[0016](4)低分子透明质酸钠可以增加韧性,具有较好的机械性能,不易造成脆裂,不会引起明显的皮肤炎症、红肿、出血、疼痛、瘙痒等不良反应。
[0017](5)制备方法简单、成本较低、无需大型设备即可实现大面积生产,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载抗血管瘤药物可溶微针贴片制备的工艺流程示意图。
[0019]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载抗血管瘤药物可溶微针贴片的扫描电镜图。
[0020]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载抗血管瘤药物可溶微针贴片的显微镜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本专利技术未提及的实验材料均为市售取得,本专利技术未提及的实验方法均为本领域常用的实验方法。
[0022]自2008年首次报道使用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取得较佳疗效后,国内外研究者越来越关注β受体阻滞剂在治疗婴幼儿血管瘤方面的疗效和安全性。2010年,Guo等报道局部外用0.5%马来酸噻吗洛尔眼药水(每天2次,每次2滴)治疗眼睑血管瘤有效。随后,局部应用普萘洛尔、马来酸噻吗洛尔、激素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相关报道逐渐增多,所用剂型包括溶液或滴眼液、乳膏、凝胶、油剂、霜剂、纳米制剂、瘤体内注射等。2015年,有研究指出,许多脉管畸形的发病机制可能与体细胞MAP3K3、RASA1、PIK3CA等基因突变有关。该基因编码的蛋白处于mTOR信号通路的上游,因此西罗莫司,作为mTOR抑制剂,成为了治疗许多脉管
畸形的靶向性药物。
[0023]近年来,微针经皮给药系统以其高效、均匀、无痛等优点受到广泛关注。其做法是使用金属或高分子材料制成几十至几百微米的实心或空心微针阵列,药物涂覆于微针表面或装载于内部,然后通过贴片形式经微针将药物导入皮肤内,不仅能在不触及痛觉神经的条件下有效穿过皮肤角质层,而且还可实现各种大分子药物和成分复杂药物的透皮传递。尤其是以高分子材料制成的可溶微针,刺入皮肤后可到达皮肤真皮层、药物及其载体完全溶解于皮肤,不仅可以提高药物的吸收利用,还可以避免皮肤对金属的过敏反应、安全性高,达到治疗目的。
[0024]目前现有的微针贴片大多是将活性药物散布在微针的针尖,并且使用的活性药物是口服药物普萘洛尔,载有口服药物的微针贴片治疗后,瘤体所吸收的药量不可预知且难以控制,并且特别在婴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载抗血管瘤药物可溶微针贴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针贴片包含基底和微针,所述基底和微针一体成型,所述基底和微针均由以下组分制成:第一透明质酸钠、第二透明质酸钠、抗血管瘤活性药物、1,2

己二醇、水;按照质量百分比计,所述第一透明质酸钠:第二透明质酸钠:抗血管瘤活性药物:1,2

己二醇:水的质量百分比=(15~18):(1~2):(1~20):(1~2):(60~80);其中,所述第一透明质酸钠为酶切寡聚透明质酸钠,所述酶切寡聚透明质酸钠的分子量是8000~10000;所述第二透明质酸钠的分子量是20万~40万。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抗血管瘤药物可溶微针贴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抗血管瘤活性药物至少包含马来酸噻吗洛尔、西罗莫司、复方倍他米松中的任意一种或者任意两种以上的组合。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抗血管瘤药物可溶微针贴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针包含若干个,间隔布置在所述基底的表面。4.一种如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载抗血管瘤药物可溶微针贴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步骤:S1,水浴温度下,向容器中加入第一透明质酸钠、第二透明质酸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晓曦张世仁仇雅璟刘赟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