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转移催化合成乙酸苄酯的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19871 阅读:1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相转换催化合成乙酸苄酯的工艺,它是按氯化苄:乙酸钠∶催化剂∶=1∶1.0~2.5∶0.3×10↑[-2]~5.0×10↑[-2]投料,在80~130℃的条件下反应0.5~3.5小时,一步合成制得乙酸苄酯。本发明专利技术所用的催化剂包括有机胺、卤代季铵盐、杂环化合物、烷烃、冠醚和醇中的任何一种物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方法节省原材料设备及能源、减少三废污染;所得产品收率高于氯化法收率约15~35%,而且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该技术在201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配制香精的基础原料。目前我国乙酸苄酯生产仍沿用五十年代末期的氯化工艺方法,它是以甲苯为原料经过氯化、水解、酯化等反应过程制得的。该方法中由甲苯氯化生成的氯化苄在水解时伴有某些副反应发生,其副产物如二苄醚、苯甲醛等,它们均影响乙酸苄酯香料的质量。为除掉这些副产物增加了分离过程,提高了物料损耗量和产品成本。在酯化过程中苄醇与醋酸反应生成乙酸苄酯是可逆反应,为提高酯的产量势必因除掉生成水而消耗大量热能或增加乙酸的消耗。该由三步主要过程构成的氯化法除反应的转化率低以外,还因多次提纯使物料损耗较大,产品收率仅是理论量的35%,并且还存在难以解决的环境污染问题,自70年代起英、美、日等国曾有过非氯化路线合成苯甲醇和乙酸苄酯的报导,但至今除甲苯氧化制苯甲醛在国外已工业化外,其它均规工业化报导。鉴于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艺简单、收率高且环境污染显著低的合成乙酸苄酯的工艺方法。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一种相转移催化合成乙酸苄酯的工艺,其特征在于a物料比(摩尔比)氯化苄∶乙酸钠=1∶1.0~2.5氯化苄∶催化剂=1∶0.3×10-2~5.0×10-2b反应时间0.5~3.5小时c反应温度80~130℃d催化剂有机胺、卤代季铵盐、杂环化合物、烷烃、冠醚和醇中的任何一种物质。其中有机胺包括有二甲胺、三甲胺、乙胺、二乙胺、三乙胺、正丙胺、二正丙胺、三正丙胺、异丙胺,卤代季铵盐包括有苄基三乙基氯化铵、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十六烷基三乙基溴化铵和十八烷酰碘。杂环化合物包括有吡啶、哌啶、平平加,烷烃包括有碘正癸烷、碘正庚烷,冠醚包括有十二冠一四、环己基十五冠一五、二氮杂十八冠一六。醇包括有聚乙二醇、聚丙二醇。其反应的最佳条件是a物料比(摩尔比)氯化苄∶乙酸钠∶催化剂=1∶1.2∶0.8×10-2~3.0×10-2b反应时间1.5小时c反应温度95~115℃d催化剂二甲胺、三甲胺、三乙胺、三正丙胺、吡啶、平平加,聚乙二醇、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苄基三乙基氯化铵中的任何一种物质。本专利技术主要是应用相转移催化技术生产乙酸苄酯。它是以氯化苄和乙酸钠为原料在相转移催化剂的作用下一步合成制得乙酸苄酯,其反应方程式如下 在上述反应中各种因素对转化率的影响如下1.物料比本专利技术是以氯化苄原料为基准,加入适量的乙酸钠原料进行反应。在其它条件一定时随着乙酸钠用量比例的增大反应速度及平衡转化率都有所提高。表1是不同配比条件下反应产率情况对比。表1 氯化苄乙酸钠 11.0 1:1.1 1:1.2 1:2.0 1:2.5 1:3.0 (摩尔比) 产 率 86.6% 90.2% 98.6% 98.8% 99.0% 99.0%当乙酸钠过量达到一定比例时,既使其数量再增加对产率影响也很微小,而且既不经济又给回收工作带来麻烦。一般选择氯化苄∶乙酸钠=1∶1.0~2.5。最佳比例是1∶1.2(摩尔比)。2.催化剂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相转移催化剂是有机胺、卤代季铵盐、杂环化合物、烷烃、冠醚、醇中的任何一种物质。其中有机胺包括有二甲胺、三甲胺、乙胺、二乙胺、三乙胺、正丙胺、二正丙胺、三正丙胺、异丙胺、卤代季铵盐包括有苄基三乙氯化铵、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十六烷基三乙基溴化铵、十八烷酰碘。杂环化合物包括有吡啶、哌啶、平平加。烷烃包括有碘正癸烷、碘正庚烷。冠醚包括有十二冠一四、环己基十五冠一五、二氮杂十八冠一六。醇包括有聚乙二醇、聚丙二醇。上述这些催化剂均能使反应物中的离子化合物与不溶于水的有机物质在低极性溶剂中进行反应或加速这些反应,其反应机理以卤代季铵盐为例简述如下第一步季铵盐在水相中与乙酸钠作用。 第二步乙酸根离子从水相中由季铵离子转移到有机相中。 第三步乙酸根离子与氯化苄在有机相中反应。 第四步季铵离子从有机相中转移到水相中,并与水相中的卤离子结合成季铵卤化物,而Cl与Na结合成NaCl进入固相。 第五步在水相中季铵离子与亲核试剂乙酸钠作用。 该反应从第二、三、四、五步周而复始地进行。前面曾叙述过的催化剂虽然都具有上述作用,但选用不同的催化剂催化效果也不相同,最好是选用三乙胺、三甲胺、二甲胺、三正丙胺、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苄基三乙基氯化铵、吡啶、平平加和聚乙二醇。选用其中一种催化剂在其它条件不变时,随着催化剂的加入量增大反应的转化也随之增高。表2是催化剂用量与产率之间的关系。表2 由上表可以看出催化剂用量较少时反应的转化率较低;但是当催化剂用量过大时其转化率变化不大,再增加催化剂用量势必造成浪费。一般选择氯化苄∶催化剂=1∶0.3×10-2~5.0×10-2比较适宜,其最佳比例为1∶0.8×10-2~3.0×10-2(摩尔比)。3.反应时间在其它条件一定时,随着反应时间增大,反应的转化率也随之提高。表3是反应时间与产率之间的情况对比。表3反应时间(小时)0.3 0.5 1.0 1.5 2.0 5.0 6.0产率 62% 80% 92% 98.5% 98.6% 98.8% 98.2%由上表可以看出反应时间太短,反应不完全转化率自然较低。但是当反应时间超过某一数值时,即使时间再增加转化率也没明显变化,反而增加反应周期。一般选择0.5~3.5小时较为适宜,其最佳反应时间为1.5小时。4.反应温度相转移催化反应温度对反应转化率有较大影响。在其它条件一定时,一般是随着温度升高转化率也随之提高。表4是在其它条件相同时不同温度条件下反应产率情况对比。表4反应温度℃ 70 80 90 100 110 120 140 150产率% 58.0 76.5 80.2 95.9 98.5 98.8 98.9 97.8由上表可以看出反应温度太低,反应不能充分进行转化率较低。但是当反应温度达到某一数值时,既使再提高反应温度转化率也没明显提高,温度过高反而会使转化率下降,也浪费能源。一般反应温度选择80~130℃较为适宜,而最佳反应温度为95~115℃。本专利技术利用相转移由氯苄一步合成乙酸苄酯。它除具有一般PTC反应的突出优点外,与氯化路线相比省去了氯苄水解过程,缩短了工艺路线、减少了水解设备;同时使产品转化率和收率大幅度增加,收率提高约15~35%(均以氯苄为原料计)由此而带来一系列的优点,如节省了原材料、能源、降低了成本、减少三废污染。另外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副产物少、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CGB6775-86)。例1在100毫升的三口烧瓶中加入126.5克氯化苄、82克乙酸钠和0.3克三乙胺催化剂。用电热器加热油浴,通过变压器控制反应温度逐渐升至80℃。在电磁搅拌下进行反应0.5小时后停止加热,需将反应中的乙酸苄酯、少量的苄醇、氯化苄等组成的油相同剩余的乙酸钠和生成的氯化钠、结晶水等构成的水相(或称盐相)分离。为此停止加热后将三口瓶提出油浴以待冷却分离。分离出的油层即为合成的乙酸苄酯粗品。经减压精馏得到外观为无色的油状产物128.1克。例2取126.5克氯化苄、98.4克乙酸钠和0.8克三乙胺,重复例1的操作,其中反应温度为100℃、反应时间为1.5小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相转移催化合成乙酸苄酯的工艺,其特征在于:a、物料比(摩尔比):氯化苄:乙酸钠:催化剂,1:1.0~2.5:0.3×10↑[-2]~5.0×10↑[-2]b、反应时间:0.5~3.5小时c、反应温度:80~130℃d、催化剂:有机胺、卤代季铵盐、杂环化合物、烷烃、冠醚和醇中的任何一种物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嘉珞韩凤娟李德鹏高玉程侣伯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大学工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1[中国|大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