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17473 阅读:1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发光装置包含一基板、一发光单元及一第一色温调整发光单元。发光单元及第一色温调整发光单元是分别设置于基板。发光单元发出一第一光线,而第一色温调整发光单元发出一第一色温调整光线。第一光线与第一色温调整光线合成后产生一第一合成光线,第一合成光线的色温是位于色度座标上的一色温误差容许范围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光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发光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利用发光二极管作为发光元件的发光直O
技术介绍
由于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 LED)具有相当多的优点,如无需暖灯时 间(idling time)、反应速度快(约在10_9秒)、体积小、省电、寿命长及污染低,且随着磊 晶与封装技术的大幅改进,使得发光二极管容易配合应用上的需要而制成极小或数组式的 元件,以适用于例如汽车、通讯产业、电脑、交通号志及显示器等领域。因此,使得发光二极 管渐渐地取代冷阴极管、白炽灯及日光灯,而成为目前最热门的发光元件。目前用以照明的光源是以白光发光二极管为主,而现今白光发光二极管的技术是 以蓝光发光二极管激发萤光粉,萤光粉可吸收发光二极管芯片所发出的部分蓝光,并将其 转换为黄光,使萤光粉所转换出的黄光可与发光二极管芯片所发出的另一部分未被吸收的 蓝光混色形成白光。然,白光发光二极管的技术还不是很纯熟,容易产生些许的问题,如萤 光粉转换效率差、蓝光发光二极管光放射强度受张角影响而不均勻、易受操作温度影响及 演色性差等等,从而造成白光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光线非为纯白色,而影响照明的效能。另外,颜色的波长及色度是由国际照明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on Illumination, CIE)订定的。国际照明委员会为光、照明、颜色和色度空间科学领域的国 际权威组织,于1931年,国际照明委员会订定出一 CIE 1931色度图,其展示了一般人可见 的所有色度,之后又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进行修订,而更订定出CIE 1960色度图和CIE 1964 色度图...等。其中,以CIE 1931为最广泛使用的色度图。于色度图内具有一普朗克 (planckian)曲线,于实际应用上,做为照明光源的色度座标,都必须非常接近普朗克曲线, 否则人类眼睛容易会有不舒服的感觉。然而,发光二极管由于制造过程的误差等问题,而仍然存在着发光波长不易受到 控制的问题,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发光装置,使得以发光二极管为主要光源的发光装置所发 射出的光线颜色能够符合照明规范,且光线的颜色较为接近普朗克曲线,实属当前重要课 题之一。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发光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光装置,通过第一色温调整单元及第二色温调整 单元所发射的第一色温调整光线及第一色温调整光线与第一光线合成为第一合成光线、第 二合成光线或第三合成光线,使得发光装置所发射出的光线的色温较接近普朗克曲线,并 将此光线调整为符合照明规范的白色光线。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发光装置,其包含一基板、一发光单元及一第一色温 调整发光单元。发光单元设置于基板,发光单元发出一第一光线。第一色温调整发光单元3设置于基板,第一色温调整发光单元发出一第一色温调整光线,其中,第一光线与第一色温 调整光线合成后产生一第一合成光线,第一合成光线的色温是位于色度座标上的一色温误 差容许范围内。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色温调整光线的波长是介于600纳米(nm)至 630纳米。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发光装置更包含一第二色温调整发光单元,其设置 于基板上,并发出一第二色温调整光线。第二色温调整光线的波长是介于570纳米至590 纳米。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发光装置更包含一扩散单元,其与基板相对设置,并 与基板之间具有一间隙。扩散单元可具有曲面、弧面或球面的表面。综上所述,因依据本专利技术的发光装置是通过第一色温调整单元及第二色温调整单 元发射出第一色温调整光线及第二色温调整光线以调整第一光线,使得合成的光线能够更 接近色度座标(例如CIE 1931)上的普朗克曲线。其中,第一色温调整光线的波长是介于 600纳米至630纳米,第二色温调整光线的波长是介于570纳米至590纳米,以使合成后的 光线的色温能够更接近色度座标上的普朗克曲线,并且加强光线照射到物体后的演色性。 另外,并增设弧面状的扩散单元于发光装置,以改善发光装置的眩光。此能够使得发光装置 所发射出的光线为符合国际照明规范的光线,且通过扩散单元使得人类的眼睛对此光线较 不会有不舒服的感觉。附图说明图1 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的一示意图。图2 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的一色度图。图3 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的另一色度图。图4 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的另一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让本专利技术上述目的、特征及优点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并配 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请参照图1所示,其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的一示意图。发光装置1包 含一基板11、一发光单元12以及一第一色温调整发光单元13。本专利技术的发光装置1是以 发光二极管作为发光元件为例。基板11可为一电路板或一玻璃基板,基板11的材质为树脂、陶瓷或玻璃纤维等其 他材质。发光单元12设置于基板上,并具有至少一白色发光二极管121,且发光单元12发 出一第一光线。本实施例的发光单元12是以具有多个白色发光二极管121为例。其中,第 一光线的色温是位于色度座标上。在此对于色度座标稍加说明,其中色度座标例如为CIE 1931、CIE 1964...等,本 实施例是以CIE 1931为例。CIE 1931是为国际照明委员会(CIE)于1931年以数学方式定 义色彩空间的色度图,其展示了一般人可见的所有色度。请参照图2所示,其是为CIE 1931的一色度图,马蹄形色域的曲线边界是为光谱(或单色)的轨迹,波长是以纳米(nm)为单 位。于色域内具有一普朗克曲线P,于实际应用上,做为照明光源的色度座标,都必须非常接 近普朗克曲线P,否则人类眼睛容易会有不舒服的感觉。因此一般的照明规范是根据普朗克 曲线P而计算出一色温误差容许范围R,落于此色温误差容许范围R内的光线颜色是为人眼 较所能接受的范围。请再参照图1所示,第一色温调整发光单元13设置于基板11上,并发出一第一色 温调整光线。其中,第一色温调整光线的波长是介于600纳米至630纳米。当发光单元12 所发射出的第一光线非落于色温误差容许范围R内,此时可通过第一色温调整发光单元13 所发射的第一色温调整光线与第一光线合成后产生一第一合成光线。使得发光装置1所发 射的第一合成光线的色温位于色度座标上的色温误差容许范围R内。请参照图3所示,其是为CIE 1931的色度图的一放大图。其中,发光装置1的白色 发光二极管121所发出的第一光线的色温是位于色温误差容许范围R外的一色温点A(座 标位于(0.3,0.35));发光装置1的第一色温调整单元13发出第一色温调整光线(例如为 波长620纳米的光线),并与第一光线合成为第一合成光线。因此,通过第一色温调整单元 所发出的第一色温调整光线,将使得发光装置1所发射出的第一合成光线的色温位于色温 点B (0. 341,0. 344),使其位于色温误差容许范围R内。请再参照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发光装置1更包含一第二色温调整单元14,其设置 于基板上,并发出一第二色温调整光线。其中,第二色温调整光线的波长是介于570纳米至 590纳米。当发光单元12所发射出的第一光线非落于色温误差容许范围R内,此时可通过 第二色温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装置包含:  一基板;  一发光单元,设置于所述基板,所述发光单元发出一第一光线;以及  一第一色温调整发光单元,设置于所述基板,所述第一色温调整发光单元发出一第一色温调整光线;  其中,所述第一光线与所述第一色温调整光线合成后产生一第一合成光线,所述合成光线的色温是位于色度座标上的一色温误差容许范围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詹淑媚李国永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奇明光电有限公司奇力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