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吸能式路侧上游端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144649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08 10:01
本申请涉及一种吸能式路侧上游端头,涉及护栏端头技术领域。其包括若干立柱,立柱上安装有防阻块,若干防阻块之间安装有波形护栏,波形护栏的一端设置有端头且端头与自身相邻的立柱固定,立柱上安装有插筒和插杆,插筒与相邻立柱上的插杆之间设置有连接管,连接管的一端插设至插筒内、另一端套设于插杆上,连接管靠近插杆的一端开设有若干撑裂槽。本申请具有提高车内驾驶人员安全性的效果。有提高车内驾驶人员安全性的效果。有提高车内驾驶人员安全性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吸能式路侧上游端头


[0001]本申请涉及护栏端头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吸能式路侧上游端头。

技术介绍

[0002]目前,为了保障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车辆突发危险而不易冲出高速公路,高速公路的两侧会安装有波形护栏而护栏的上游端头在路侧护栏中是一种很常见的护栏分段方式,波形护栏的上游端头,并不仅仅是一段护栏的开头,它的存在与人们的行车及生命安全息息相关,是为我们安全出行保驾护航的“生命护栏”。
[0003]目前,相关技术中一种路侧上游端头,参照图1所示,其包括立柱1,立柱1的顶部通过螺栓和螺母固定安装有防阻块13,防阻块13远离立柱1的一侧通过螺栓和螺母固定安装有波形护栏14。实际安装时,将立柱1插入地下,然后通过混凝土固定即可;然后当车辆出现失控而向波形护栏14处撞击时,波形护栏14和防阻块13将因被撞击而发生形变,形变的过程中会吸收碰撞能量,从而对车辆达到缓冲的效果。
[0004]在实现本申请过程中,专利技术人发现该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由于车辆一旦失控,此时车辆的速度将会迅速提升,那么车辆与波形护栏的碰撞能量将过大,此时仅仅通过波形护栏和防阻块的形变,以吸收碰撞能量是远远不够的,即对车辆达到缓冲的效果也是较低的,从而车内的驾驶员容易受到危害,故有待改善。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改善车内的驾驶员容易受到危害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吸能式路侧上游端头。
[0006]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吸能式路侧上游端头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吸能式路侧上游端头,包括若干立柱,立柱上安装有防阻块,若干防阻块之间安装有波形护栏,波形护栏的一端设置有端头且端头与自身相邻的立柱固定,所述立柱上安装有插筒和插杆,所述插筒与相邻所述立柱上的所述插杆之间设置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一端插设至所述插筒内、另一端套设于所述插杆上,所述连接管靠近所述插杆的一端开设有若干撑裂槽。
[000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车辆撞击波形护栏后,波形护栏产生形变但未将车辆阻拦停止下来,此时车辆将撞击到连接管,连接管将产生形变而吸收碰撞能量,且由于撑裂槽的设置,连接管靠近插杆一端的端口将产生形变而被撑裂开,此过程中也将吸收碰撞能量,从而提高对车辆的缓冲效果,以使得车内的驾驶人员不易遭受到危害;且连接管靠近插杆的一端被撑裂开后,连接管将与插筒和插杆自动分离,以达到自动解体的效果,从而便于后续对连接管进行更换。
[0008]可选的,所述立柱的底部安装有底板,所述底板的两端均固定设置有安装板,两个所述安装板之间安装有连接杆,所述立柱上贯穿开设有穿设孔,所述连接杆穿设于所述穿设孔。
[000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杆的作用在于将全部立柱连接为整体,以便车辆撞击后,所有立柱能够以整体共同承受撞击力,从而提高立柱的稳定性,以使得立柱不易被撞弯折。
[0010]可选的,位于远离所述端头一端的所述立柱的底部固定设置有用于插入至地下的延伸杆。
[00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延伸杆的作用在于能够提高整个上游端头与路面固定的稳定性,即车辆在对波形护栏撞击后,整个上游端头不易与路面分离而被撞翻,从而车辆不易冲出高速公路。
[0012]可选的,所述立柱上安装有圆槽体,所述圆槽体内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内滑动设置有滑块,所述圆槽体内插设有支撑杆且所述支撑杆与所述滑块连接,相邻所述支撑杆之间设置有拦截网,所述圆槽体上开设有让位槽,所述拦截网穿设于所述让位槽,所述圆槽体与所述支撑杆之间设置有顶推机构,所述顶推机构包括驱动组件和顶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圆槽体连接,所述顶推组件设于所述圆槽体与所述支撑杆之间。
[00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波形护栏受到撞击且防阻块也产生形变后,驱动组件将迅速进入工作状态,驱动组件将驱动顶推组件对支撑杆进行顶推,支撑杆将朝圆槽体外伸出直至滑块无法继续在滑槽滑动,此时拦截网将高于波形护栏,从而车辆撞击波形护栏后,由于波形护栏的高度并未设置过高,因此车辆容易从波形护栏上方翻出高速公路,此时拦截网可对车辆进行拦截,从而使得车辆不易从高速公路上翻出,以提高车内驾驶人员的安全性。
[0014]可选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空压机、埋设管、软管和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固定于所述防阻块上,所述软管一端与所述圆槽体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埋设管连通,所述埋设管远离所述软管的一端与所述空压机连接。
[00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波形护栏受到撞击且防阻块也将产生形变,形变的过程中压力传感器将受到压力,此时压力传感器将信号传递至控制器处,控制器会迅速控制空压机启动,以将空气输送至埋设管内,再由软管输送至圆槽体内;在空气不断地涌入圆槽体内后,顶推组件将带动支撑杆向圆槽体外伸出,直至滑块无法继续在滑槽滑动,此时拦截网将高于波形护栏,从而对车辆达到拦截的效果。
[0016]可选的,所述顶推组件包括顶推板、顶推杆和橡胶套,所述顶推板插设至所述圆槽体内,所述橡胶套固定套设于所述顶推板上且与所述圆槽体的内壁抵紧,所述顶推杆连接于所述支撑杆与所述顶推板之间。
[00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空气不断地涌入圆槽体内后,顶推板沿竖直方向向上移动,此时顶推杆向推动支撑杆向圆槽体外伸出,直至滑块无法继续在滑槽滑动,此时拦截网将高于波形护栏,从而对车辆达到拦截的效果。
[0018]可选的,所述拦截网与所述支撑杆之间设置有缓冲机构,所述缓冲机构包括缓冲组件和抓紧组件,所述抓紧组件设于所述支撑杆上,所述缓冲组件一端与所述拦截网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抓紧组件连接。
[00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缓冲组件的作用在于拦截网在拦截车辆时,车辆过大撞击力容易迫使拦截网与支撑杆分离而达不到拦截的效果,此时缓冲组件可对车辆达到缓冲的效果,以能够吸收车辆与拦截网碰撞能量,从而提高对车辆拦截的稳定性,以进一步提高
车内驾驶人员的安全性。
[0020]可选的,所述缓冲组件包括拉伸带和防裂环,所述拉伸带的一端与所述拦截网固定、另一端的侧壁贯穿开设有让位孔,所述拉伸带穿设于所述让位槽,所述防裂环与所述让位孔的内壁固定且所述防裂环与所述抓紧组件连接。
[00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拦截网拦截车辆时,车辆对拦截网具有冲击力,此时拉伸带将产生拉伸形变,形变的过程中能够吸收车辆与拦截网碰撞能量,以对车辆达到缓冲的效果且拦截网不易与支撑杆发生分离,从而提高对车辆拦截的稳定性,以进一步提高车内驾驶人员的安全性。
[0022]可选的,所述抓紧组件包括压紧板、压紧螺栓和压紧杆,所述支撑杆上开设有插接槽,所述压紧板滑动连接于所述插接槽内,所述支撑杆上开设有台阶孔且所述台阶孔与所述插接槽连通,所述压紧杆与所述压紧板固定,所述拉伸带远离所述拦截网的一端被压紧于所述压紧板与所述插接槽的内壁之间,所述压紧杆穿设于所述防裂环,所述压紧螺栓螺纹连接于所述台阶孔内,且所述压紧螺栓与所述压紧板转动连接。
[00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时,将拉伸带远离拦截网的一端插设至插接槽内,然后拧动压紧螺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吸能式路侧上游端头,包括若干立柱(1),立柱(1)上安装有防阻块(13),若干防阻块(13)之间安装有波形护栏(14),波形护栏(14)的一端设置有端头(15)且端头(15)与自身相邻的立柱(1)固定,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1)上安装有插筒(23)和插杆(22),所述插筒(23)与相邻所述立柱(1)上的所述插杆(22)之间设置有连接管(2),所述连接管(2)的一端插设至所述插筒(23)内、另一端套设于所述插杆(22)上,所述连接管(2)靠近所述插杆(22)的一端开设有若干撑裂槽(2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吸能式路侧上游端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1)的底部安装有底板(11),所述底板(11)的两端均固定设置有安装板(12),两个所述安装板(12)之间安装有连接杆(17),所述立柱(1)上贯穿开设有穿设孔(18),所述连接杆(17)穿设于所述穿设孔(18)。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吸能式路侧上游端头,其特征在于:位于远离所述端头(15)一端的所述立柱(1)的底部固定设置有用于插入至地下的延伸杆(16)。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吸能式路侧上游端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1)上安装有圆槽体(3),所述圆槽体(3)内开设有滑槽(32),所述滑槽(32)内滑动设置有滑块(321),所述圆槽体(3)内插设有支撑杆(33)且所述支撑杆(33)与所述滑块(321)连接,相邻所述支撑杆(33)之间设置有拦截网(333),所述圆槽体(3)上开设有让位槽(31),所述拦截网(333)穿设于所述让位槽(31),所述圆槽体(3)与所述支撑杆(33)之间设置有顶推机构,所述顶推机构包括驱动组件(4)和顶推组件(5),所述驱动组件(4)与所述圆槽体(3)连接,所述顶推组件(5)设于所述圆槽体(3)与所述支撑杆(33)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吸能式路侧上游端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4)包括空压机(41)、埋设管(42)、软管(43)和压力传感器(44),所述压力传感器(44)固定于所述防阻块(13)上,所述软管(43)一端与所述圆槽体(3)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埋设管(42)连通,所述埋设管(42)远离所述软管(43)的一端与所述空压机(41)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栋敏刘新萍吴俊宏刘帆章强韩跃尚钟平张世辉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深华科交通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