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硬质翻转车盖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102703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06 09:2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硬质翻转车盖,包括前栏系统、第一板体、第二板体、第三板体和支撑系统,所述支撑系统包括垫板、垫块和大前栏转轴,所述垫板连接于车头,所述垫块连接于前栏系统,所述第一板体通过大前栏转轴与前栏系统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板体通过第一转轴系统与第二板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板体通过第二转轴系统与第三板体转动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大前栏转轴、垫块和垫板,实现了对第一板体的三点定位,当第一板体翻转起来时,第一板体的上端靠在垫板上,同时第一转轴系统压在垫块上,此时板体与水平面的夹角大于9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硬质翻转车盖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汽车零部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硬质翻转车盖。

技术介绍

[0002]皮卡车(亦称轿卡)的货斗被用来拉货,由于皮卡车的货斗是呈敞开状的,所以为了避免在雨雪天气时雨水打湿货斗内的货物,人们专利技术了车盖,将车盖安装在皮卡车的货斗上,利用车盖对货斗内的货物起到遮盖作用,避免货斗内的货物被雨水淋湿。
[0003]现有的车盖立起后为90
°
,支撑系统在支撑时受力点集中,容易造成支撑系统的损坏。
[0004]其次,现有车盖大多需要多个转轴,但实际使用时车盖并不需要全部打开,因此如果采用成本较低的转轴系统,经常转动的转轴系统容易损坏,如果采用成本较高的转轴系统,整个车盖的生产成本则过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转轴系统的车盖,通过对支撑系统的改进,使得支撑系统的稳定性更好,并且使用寿命更长,其次,利用不同转轴系统的成本及使用寿命等特点,使得车盖经济性更加明显。
[0006]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7]一种硬质翻转车盖,包括前栏系统、第一板体、第二板体、第三板体和支撑系统。
[0008]所述支撑系统包括垫板、垫块和大前栏转轴,所述垫板连接于车头,所述垫块连接于前栏系统。
[0009]所述第一板体通过大前栏转轴与前栏系统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板体通过第一转轴系统与第二板体转动连接。
[0010]所述第二板体通过第二转轴系统与第三板体转动连接。
[0011]通过大前栏转轴、垫块和垫板,实现了对第一板体的三点定位,当第一板体翻转起来时,第一板体的上端靠在垫板上,同时第一转轴系统压在垫块上,此时板体与水平面的夹角大于90
°
,使得板体能够立住。
[0012]进一步的,所述支撑系统还包括支撑杆组件和大前栏转轴,所述支撑杆组件包括支撑杆、支撑头和支撑块,所述支撑头通过支撑底座与板体连接,所述支撑底座与板体平行设置,所述支撑块包括固定部、倾斜板、支撑槽和过渡部,所述固定部连接于车斗,所述倾斜板通过过渡部与固定部连接,倾斜板相对于固定部倾斜15

25
°
,倾斜板设有“U”型的支撑槽,所述支撑杆卡合于支撑槽,所述大前栏转轴包括顶柱和前栏转动中心,所述前栏转动中心与顶柱转动连接;前栏转动中心通过连接臂与第一板体连接,前栏转动中心设有第一限位部,所述顶柱为圆弧形,所述顶柱设有与第一限位部相适配的第二限位部,所述大前栏转轴不仅起到带动第一板体翻转的作用,同时利用其硬连接结构能够对转动后的第一板体起到支撑作用。通过调整连接臂的位置,可以控制大前栏转轴的转动角度,进而控制第一板体
的转动角度。由于板体在转动的时候能够转动95
°‑
110
°
,因此板体在立起后不是完全的竖直,而且与货斗形成一个95
°‑
110
°
的钝角,这样支撑底座可以直接与板体连接,并且与板体平行设置,而现有的板体只能转动90
°
,这样支撑底座在与板体连接时需要作出一个15
°
左右的斜角,才方便支撑杆的连接,由于板体立起来后支撑杆是倾斜支撑,将倾斜板倾斜15

25
°
,支撑杆在与倾斜板连接后,螺母与倾斜板的接触面积更大,倾斜板的受力更加均匀,不仅支撑更加稳定,还能延长支撑块的使用寿命。所述垫板可以是长条状,也可以是多个块状的结构依次排开。只要能够将板体支起来即可。
[0013]进一步的,所述垫块包括缓冲垫和固定垫,所述固定垫连接于前栏系统,所述缓冲垫连接于固定垫,缓冲垫为“L”型结构,缓冲垫用于支撑板体,将缓冲垫做成“L”型结构,能够将第二转轴系统顶住,防止其滑动。所述垫块可以只有固定垫,也可以在固定垫上再连接缓冲垫,车盖在出厂时,垫块只有固定垫,客户可以根据实际的需求自己选配。
[001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转轴系统包括第一中间转杆和两个第一边杆,两个所述第一边杆分别转动连接于第一中间转杆,第一边杆设有边杆安装槽,所述边杆安装槽为“C”型,第一中间转杆的两端分别设有一个中间安装槽,所述中间安装槽为“C”型,,两个第一边杆与第一中间转杆之间分别连接有第一连接条,所述第一连接条为橡胶材质,第一连接条包括第一连接面和两个第一底脚,两个所述第一底脚通过第一连接面连接,两个第一底脚分别位于边杆安装槽和中间安装槽内,第一边杆设有边杆凸块,所述边杆凸块连接于边杆安装槽的槽口,第一中间转杆设有中间凸块,所述中间凸块连接于中间安装槽的槽口,中间凸块长于边杆凸块,也可以是中间凸块短于边杆凸块,只要保证边杆安装槽和中间安装槽的槽口不一样大即可。通过在边杆安装槽设置边杆凸块、在中间安装槽设置中间凸块,并且控制边杆凸块和中间中间凸块的长度,从而缩小槽口的尺寸,这样在第一底脚伸入边杆安装槽和中间安装槽后,由于边杆凸块较短,边杆安装槽内的第一底脚可以取出来,而中间凸块较长,中间安装槽内的第一底脚无法取出。由于所述第一底脚可以从边杆安装槽中取出,因此第一连接条只是起到防水的作用,并不起到连接作用,第一转轴系统的连接还是通过第一中间转杆和第一边杆的前栏转动中心进行转动连接,第一转轴系统采用橡胶条,合理降低了生产成本。
[0015]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转轴系统的端部连接有左端盖、右端盖和中间端盖,所述左端盖和右端盖分别通过螺钉连接于两个第一边杆,所述中间端盖通过螺钉连接于第一中间转杆,所述左端盖设有左端盖顶面板,所述右端盖设有右端盖顶面板,所述中间端盖设有中间端盖顶面板,所述左端盖顶面板、右端盖顶面板和中间端盖顶面板均设于第一连接面的上侧。所述第一连接条为“π”型结构,第一底脚通过连接件与第一连接面连接,第一底脚的尺寸大于连接件的尺寸,连接件略小于中间安装槽的槽口,将所述第一连接条设计为“π”型结构,连接后既能有很好的稳定性,还能有不错的防水效果;并且将第一连接条设置在第一转轴系统前栏转动中心的上侧,当第一转轴系统转动时,第一连接条不会受拉力,避免长期转动造成第一连接条的损坏。
[0016]进一步的,所述转轴系统包括第二转轴系统,所述第二转轴系统包括第二中间转杆和两个第二边杆,两个所述第二边杆分别转动连接于第二中间转杆,第二边杆设有边杆安装槽,第二中间转杆设有两个中间安装槽,所述第二边杆与第二中间转杆之间连接有第二连接条,所述第二连接条包括第二连接面和两个安装部,所述第二连接面为皮或其他非
弹性柔性材料,两个所述安装部通过第二连接面连接,每个安装部分别连接有一个第二底脚,两个第二底脚分别位于边杆安装槽和中间安装槽内,第二转轴系统将第二连接条设计为分体式结构,在安装的时候通过胶水将第二连接面与安装部进行连接,使用的时候同样将第二底脚卡入型材内,由于第二连接面为塑性材料,因此其使用寿命更长。由于每次开启都需要打开第二转轴系统,因此将第二转轴系统采用塑性材料,使得第二转轴系统的使用寿命大大延长,降低使用成本。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硬质翻转车盖,其特征在于:包括前栏系统、第一板体(5)、第二板体(6)、第三板体(7)和支撑系统;所述支撑系统包括垫板(85)、垫块(84)和大前栏转轴(1),所述垫板(85)连接于车头(9),所述垫块(84)连接于前栏系统;所述第一板体(5)通过大前栏转轴(1)与前栏系统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板体(5)通过第一转轴系统(2)与第二板体(6)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板体(6)通过第二转轴系统(3)与第三板体(7)转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硬质翻转车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系统还包括支撑杆组件,所述支撑杆组件包括支撑杆(81)、支撑头(82)和支撑块(83),所述支撑头(82)通过支撑底座(86)与板体连接,所述支撑底座(86)与板体平行设置,所述支撑块(83)包括固定部(831)、倾斜板(832)、支撑槽(833)和过渡部(834),所述固定部(831)连接于车斗,所述倾斜板(832)通过过渡部(834)与固定部(831)连接,倾斜板(832)相对于固定部(831)倾斜15

25
°
,倾斜板(832)设有“U”型的支撑槽(833),所述支撑杆(81)卡合于支撑槽(83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硬质翻转车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大前栏转轴(1)包括顶柱(11)和前栏转动中心(12),所述前栏转动中心(12)与顶柱(11)转动连接,前栏转动中心(12)通过连接臂(13)与第一板体(5)连接,所述前栏转动中心(12)设有第一限位部(14),所述顶柱(11)为圆弧形,顶柱(11)设有与第一限位部(14)相适配的第二限位部(15)。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硬质翻转车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轴系统(2)包括第一中间转杆(21)和两个第一边杆(23);两个所述第一边杆(23)分别转动连接于第一中间转杆(21),第一边杆(23)设有边杆安装槽(2302),所述边杆安装槽(2302)为“C”型,第一中间转杆(21)的两端分别设有一个中间安装槽(2101),所述中间安装槽(2101)为“C”型,两个第一边杆(23)与第一中间转杆(21)之间分别连接有第一连接条(24),所述第一连接条(24)为橡胶材质;所述第一连接条(24)包括第一连接面(2403)和两个第一底脚(2401),两个所述第一底脚(2401)通过第一连接面(2403)连接,两个第一底脚(2401)分别位于边杆安装槽(2302)和中间安装槽(2101)内,所述第一边杆(23)设有边杆凸块(2301),所述边杆凸块(2301)连接于边杆安装槽(2302)的槽口,所述第一中间转杆(21)设有中间凸块(2102),所述中间凸块(2102)连接于中间安装槽(210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请求不公布姓名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速派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