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1结合抗体及其用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003267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10:17
本申请涉及一种与人P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PD

1结合抗体及其用途
[0001]相关申请和引用并入
[0002]本申请要求2020年8月31日提交的美国专利申请63/072,421的优先权。
[0003]在本文中引用或提及的所有文件(包括但不限于本文引用的所有文献、专利、公开的专利申请)(“本文引用文件”),在本文引用文件中引用或提及的所有文件,以及本文或任意本文引用并入文件中提及的任何制造商手册、说明书、产品规格和产品页,均通过引用的方式并入本文,且可能在实施本专利技术时采用。更具体而言,所有参考文件均通过引用的方式并入,如同各文件具体且个别地通过引用的方式并入。在本公开中提及的任何Genbank序列通过引用的方式并入,这些Genbank序列为本公开最早有效递交日的序列。
专利

[0004]本申请大体上涉及分离的单克隆抗体,特别是小鼠源、嵌合或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或其抗原结合部分,其与PD

1结合,具有高亲和力和功能性。还提供编码该抗体或其抗原结合部分的核酸分子,用于表达该抗体或其抗原结合部分的表达载体、宿主细胞以及方法。本申请还提供可以包含该抗体或其抗原结合部分的双特异性分子、免疫偶联物、嵌合抗原受体和药物组合物,以及使用本申请的PD

1抗体或其抗原结合部分的治疗方法。

技术介绍

[0005]免疫系统对有害的入侵物造成损伤,而同时豁免健康细胞。这种免疫防御和自身耐受间的平衡对正常生理功能而言十分关键,是通过免疫反应的多重检查和制衡实现的。例如,效应免疫细胞只有在通过免疫检查点后才能发挥全部功能。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

1)是最早发现的两个抑制性免疫检查点受体,作为免疫反应的制动器,并提供免疫抑制性信号。CTLA4在T细胞活化过程的早期被诱导,并与CD28竞争结合CD80/CD86。PD

1随后表达并与程序性细胞死亡1配体1(PD

L1)和/或PD

L2结合以对抗TCR/CD28诱导的积极信号(Sharpe AH,Pauken KE.(2018)Nat Rev Immunol.18(3):153

167)。
[0006]PD

1是一种跨膜蛋白,包含膜近端的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基序(ITIM)和膜远端的酪氨酸转换基序(ITSM)(Thomas,M.L.(1995)J Exp Med 181:1953

6;Vivier,E and Daeron,M(1997)Immunol Today 18:286

91)。与PD

L1结合后,PD

1激活引起ITSM磷酸化,从而募集含有Src同源区域2结构域的磷酸酶1/2和slam相关蛋白,使TCR和CD28近端信号分子例如ZAP70去磷酸化,以及使下游信号通路例如PI3K/AKT和Ras

MEK

ERK通路失活(Sharpe AH,Pauken KE.(2018)同上;Yokosuka T et al.,(2012)J Exp Med.209(6):1201

17)。根据情况的不同,PD
‑1‑
PD

L1信号通路可诱导效应T细胞的凋亡、失能和耗竭,固有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功能,和/或Treg细胞的增殖(Qin W et al.,(2019)Front Immunol.10:2298)。
[0007]PD

L1和PD

L2在造血细胞和非造血组织上的表达可以预防组织炎症,并有助于维持稳态,而PD

L1和/或PD

L2在癌细胞上的表达可帮助癌细胞逃避免疫监视。具体来说,肿
瘤细胞上的PD

L1与细胞毒性T细胞上PD

1的结合导致CD8
+
T细胞的失能和凋亡,且PD

L1使得肿瘤细胞抵抗CD8
+
T细胞的裂解作用(Azuma T et al.,(2008)Blood 111(7):3635

3643)。一些PD

1或PD

L1抑制剂已被FDA批准用于癌症治疗,包括两种PD

1抗体,纳武单抗(nivolumab)和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以及三种PD

L1抗体,阿维单抗(avelumab)、阿替利珠单抗(atezolizumab)和度伐鲁单抗(durvalumab)。纳武单抗(Bristol Myers Squibb)已被批准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肾细胞癌(RCC)、膀胱癌(BC)、微卫星不稳定或错配修复缺陷(MSIH/dMMR)的结直肠癌(CRC)、肝细胞癌(HCC)、经典霍奇金淋巴瘤(cHL)、黑色素瘤、和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帕博利珠单抗(Merck)已被批准用于治疗黑色素瘤、HNSCC、子宫颈癌、cHL、NSCLC、BC、胃和胃食管癌、以及所有带MSIH/dMMR的晚期实体瘤。一个对涉及11379例患者的19项随机临床试验的元分析表明,PD

1治疗的生存结果显著优于PD

L1疗法(Duan J et al.,(2020)JAMA Oncol.6(3):375

384)。
[0008]在人免疫缺陷病毒(HIV)、猴免疫缺陷病毒(SIV)、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中,CD8
+
T细胞上也发现了高表达的PD

1。PD

1/PD

L1阻断可以恢复CD8
+
T细胞和CD4
+
T细胞的功能、消除肝脏驻留NK细胞对T细胞的抑制作用、促进细胞因子的产生、并降低病毒载量(Barber DL et al.,(2006)Nature.439:682

687;Qin W et al.,(2019)同上)。PD

1和/或PD

L1疗法已显示出对脓毒症的有益效果,且纳武单抗和BMS

936559正处于严重脓毒症治疗的临床试验中(Riva A,Chokshi S.(2018)Hepatol Iht.12(3):223

36)。
[0009]在临床应用中,一些患者对目前批准的PD

1抗体无应答。因此,需要具有增强药物特性的其他单克隆抗体。
[0010]本申请中对任何文件的引用或标示,并不是承认这些文件是本申请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11]本申请提供分离的单克隆抗体,例如小鼠源、嵌合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分离的单克隆抗体或其抗原结合部分,其与PD

1结合,包含:i)重链可变区,其包含VH CDR1区、VH CDR2区和VH CDR3区,其中该VH CDR1区、VH CDR2区和VH CDR3区分别包含与(1)SEQ ID NOs:1、3和6(X1=D、X2=Y);(2)SEQ ID NOs:1、3和6(X1=E、X2=Y);(3)SEQ ID NOs:1、4和6(X1=D、X2=W);或(4)SEQ ID NOs:2、5和7具有至少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同一性的氨基酸序列;和/或ii)轻链可变区,其包含VL CDR1区、VL CDR2区和VL CDR3区,其中该VL CDR1区、VL CDR2区和VL CDR3区分别包含与(1)SEQ ID NOs:8(X1=I、X2=N)、10和12;(2)SEQ ID NOs:8(X1=I、X2=A)、10和12;(3)SEQ ID NOs:8(X1=L、X2=D)、10和12;或(4)SEQ ID NOs:9、11和13具有至少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同一性的氨基酸序列。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离的单克隆抗体或其抗原结合部分,其中该VH CDR1区、VH CDR2区、VH CDR3区、VL CDR1区、VL CDR2区和VL CDR3区分别包含与(1)SEQ ID NOs:1、3、6(X1=D、X2=Y)、8(X1=I、X2=N)、10和12;(2)SEQ ID NOs:1、3、6(X1=E、X2=Y)、8(X1=I、X2=A)、10和12;(3)SEQ ID NOs:1、4、6(X1=D、X2=W)、8(X1=L、X2=D)、10和12;或(4)SEQ ID NOs:2、5、7、9、11和13具有至少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同一性的氨基酸序列。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离的单克隆抗体或其抗原结合部分,其中该重链可变区包含与SEQ ID NOs:14、15(X1=S、X2=M、X3=K;X1=T、X2=M、X3=K;X1=S、X2=V、X3=K;X1=S、X2=M、X3=T;X1=T、X2=V、X3=T)、16(X1=V、X2=S、X3=I;X1=I、X2=G、X3=I;X1=I、X2=S、X3=M)、17(X1=R、X2=A、X3=V;Xl=K、X2=V、X3=V;x1=K、X2=A、X3=R)、18、19或42具有至少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同一性的氨基酸序列。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离的单克隆抗体或其抗原结合部分,其中该轻链可变区包含与SEQ ID NOs:20、21(x1=N;X1=A)、22或23具有至少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同一性的氨基酸序列。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离的单克隆抗体或其抗原结合部分,其中该重链可变区和轻链可变区分别包含与(1)SEQ ID NOs:14和20;(2)SEQ ID NOs:15(X1=S、X2=M、X3=K)和21(X1=N);(3)S...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明久夏树开马志清彭则羽
申请(专利权)人:博奥信生物技术南京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