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套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901770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8 12: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发动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套结构,包括水套本体,水套本体具有多个相邻布置的缸孔,水套本体上设有冷却液进口、冷却液出口和水套流道,所述水套流道的底部设置有多个水套挡塞,所述水套挡塞的顶部与水套流道的顶部之间具有第一流道,从而能够引导冷却液向缸孔的上方流动;当冷却液经过水套挡塞时会被引导至第一流道内,进而冷却液流向缸孔上方的位置,使缸孔上方降温效果更好,从而缸孔上下温差更小,使缸孔冷却更均匀。使缸孔冷却更均匀。使缸孔冷却更均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套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汽车发动机
,尤其涉及一种水套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发动机在燃烧膨胀时会散发出大量热量,而过多的热量会导致缸孔变形过大、拉缸等故障。对此,通常会在发动机的缸孔周围设置缸体水套,缸体水套内的冷却液会带走部分燃烧释放的热量,从而降低缸孔周围的温度。发动机水套对缸体冷却会存在不均匀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水套结构无法满足发动机缸体冷却均匀性的技术问题,提出了一种水套结构。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水套结构,包括水套本体,水套本体具有多个相邻布置的缸孔,水套本体上设有冷却液进口、冷却液出口和水套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套流道的底部设置有多个水套挡塞,所述水套挡塞的顶部与水套流道的顶部之间具有第一流道,从而能够引导冷却液向缸孔的上方流动。
[0005]可选地,所述水套挡塞过盈配合安装于水套流道的安装孔中。
[0006]可选地,所述水套本体由进气侧部分和排气侧部分组成,水套挡塞分别位于进气侧部分和排气侧部分的连接处、进气侧部分和排气侧部分上对应各中间缸孔的部分。
[0007]可选地,所述冷却液进口位于水套本体的排气侧部分且对应第一缸孔的位置,所述冷却液出口位于水套本体进气侧部分且对应最后一个缸孔的位置。
[0008]可选地,所述水套挡塞包括第一挡塞和第二挡塞,所述第一挡塞的高度大于第二挡塞的高度,两个第一挡塞分别位于进气侧部分和排气侧部分的连接处,四个第二挡塞分别位于进气侧部分和排气侧部分上对应各中间缸孔的位置。
[0009]可选地,所述进气侧部分上的第二挡塞与排气侧部分上的第二挡塞对称设置。
[0010]可选地,所述水套挡塞为圆柱体,所述第一挡塞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挡塞的直径。
[0011]可选地,相邻缸孔之间设置有连通水套本体排气侧部分和进气侧部分的第二流道。
[0012]可选地,所述第二流道为V形结构,V形结构的两端分别连接水套流道的上方位置。
[0013]可选地,所述冷却液出口安装有温控模块,温控模块能够根据冷却液的温度控制冷却液的流量。
[0014]本申请的水套结构,其有益效果是,冷却液经过水套本体上的冷却液进口进入水套流道后,由于水套流道底部设置有多个水套挡塞,水套挡塞顶部与水套流道的顶部形成有第一流道,从而当冷却液经过水套挡塞时会被引导至第一流道内,进而冷却液流向缸孔上方的位置,使缸孔上方降温效果更好,从而缸孔上下温差更小,使冷却更均匀。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水套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水套结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7]图3是图2的A

A剖视图;
[0018]图4是图2的B

B剖视图图。
[0019]说明书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0020]1、水套本体;11、进气侧部分;12、排气侧部分;2、冷却液进口;3、冷却液出口;4、缸孔;5、附件出水口;6、第一挡塞;7、第二挡塞;8、第一流道;9、第二流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2]本文中为组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而本申请所说“连接”、“联接”,如无特别说明,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联接)。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3]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24]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25]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的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水套结构,包括水套本体1,水套本体1具有多个相邻布置的缸孔4,水套本体1上设有冷却液进口2、冷却液出口3和水套流道,所述水套流道的底部设置有多个水套挡塞,所述水套挡塞的顶部与水套流道的顶部之间具有第一流道,从而能够引导冷却液向缸孔4的上方流动。水套本体1的缸孔4数量根据发动机缸体的数量进行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水套本体1具有四个缸孔4。当冷却液经过水套挡塞时会被引导至第一流道8内,进而冷却液更接近缸孔上方的位置,使缸孔上方降温效果更好,从而缸孔上下温差更小,使冷却更均匀
[0026]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水套挡塞过盈配合安装于水套流道的安装孔中,从而使冷却液经过水套挡塞时均能够被引导至第一流道8内,提高对缸孔4上侧的冷却效果。
[0027]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水套挡塞的直径可以小于所述水套流道的宽度,使冷却液的一部分能继续沿着水套挡塞的两侧流动,从而对缸孔4的下侧进行冷却,而另一部分的冷却液被引导至第一流道8内实现对缸孔4上侧的冷却。
[002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水套本体1由进气侧部分11和排气侧部分12组成,水套挡塞分别位于进气侧部分11和排气侧部分12的连接处、进气侧部分11和排气侧部分12上对应各中间缸孔4的部分。这样每个缸孔4均对应设置有水套挡塞,水套挡塞沿水套本体1环绕设置,从而冷却液向上流动后对各个缸孔4上方进行冷却,提高缸孔4冷却均匀度。
[0029]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冷却液进口2位于水套本体1的排气侧部分且对应第一缸孔4的位置,所述冷却液出口3位于水套本体1进气侧部分且对应最后一个缸孔4的位置。当冷却液由通过冷却液进口2进入水套本体1之后,会形成两条冷却液流,第一条是排气侧水流,另一侧为进气侧水流,分别对水套本体1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套结构,包括水套本体,水套本体具有多个相邻布置的缸孔,水套本体上设有冷却液进口、冷却液出口和水套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套流道的底部设置有多个水套挡塞,所述水套挡塞的顶部与水套流道的顶部之间具有第一流道,从而能够引导冷却液向缸孔的上方流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套挡塞过盈配合安装于水套流道的安装孔中。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套本体由进气侧部分和排气侧部分组成,水套挡塞分别位于进气侧部分和排气侧部分的连接处、进气侧部分和排气侧部分上对应各中间缸孔的部分。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液进口位于水套本体的排气侧部分且对应第一缸孔的位置,所述冷却液出口位于水套本体进气侧部分且对应最后一个缸孔的位置。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套挡塞包括第一挡塞和第二挡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宗国江武李孟林何炎迎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