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臭氧发生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901769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8 12: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臭氧制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臭氧发生模块,包括臭氧管和电路模块,所述臭氧管包括介电质管和内电极,所述电路模块包括绝缘外壳和高压电线,所述绝缘外壳顶部设有敞口,所述介电质管和内电极的底端均伸入所述绝缘外壳内,所述高压电线完全在所述绝缘外壳内,所述绝缘外壳内设有灌胶,使得所述高压电线、所述介电质管的底端和内电极的底端被封闭在所述绝缘外壳内,所述绝缘外壳上设有安装耳,所述安装耳用于将所述电路模块安装固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内电极和外电极完全被隔离,杜绝了内电极和外电极之间会产生短路的问题,且将两根高压电线保持在安全距离以外杜绝了两根高压电线之间会产生短路的问题。根高压电线之间会产生短路的问题。根高压电线之间会产生短路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臭氧发生模块


[0001]本技术涉及臭氧制取
,具体涉及一种臭氧发生模块。

技术介绍

[0002]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已被广泛应用在消毒和杀菌方面,臭氧杀菌和灭菌过程属生物化学氧化反应。国内的臭氧技术逐渐的成熟,臭氧也慢慢被人们所熟知,由于它的消毒能力极强从而代替了常规消毒被应用到各个领域。而臭氧的制取需要臭氧发生装置(臭氧发生模块)来进行。
[0003]臭氧发生装置一般采用的原理是电晕放电法,该种臭氧发生装置包括臭氧管和电路模块,臭氧管包括外电极、介电质管和内电极,电路模块包括绝缘外壳和高压电线,高压电线设置在绝缘外壳中,当高压电流流入两个电极时,由于高速电子与氧分子碰撞,在外界高能量的作用下,气隙中发生电晕放电,带氧的气体被电离,间隙中的含氧离子化浓度大幅度增长,氧离子与氧分子相互之间反应形成臭氧。现有的臭氧发生模块的臭氧管是依靠支架固定的,支架再固定在臭氧管需要安装的位置。如申请号为2022112154664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高效净化装置,包括支架,所述支架分为第一半罩和第二半罩,所述第一半罩和所述第二半罩拼合将所述离子管作限位固定。虽然内电极的底部也是被支架包覆的,但是支架与臭氧管(离子管)之间具有缝隙,第一半罩和所述第二半罩之间也有缝隙,内电极就会裸露出来,一旦灰尘和湿气沾染到外电极和/或内电极,两者之间的距离会小于安全距离,而且两根高压电线一部分伸出绝缘外壳,一旦灰尘和湿气沾染到其中一根或者两根高压电线,两者之间的距离也会小于安全距离,都会造成短路,使得臭氧发生模块在工作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因此,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臭氧发生模块的内电极和外电极之间、两根高压电线之间的距离容易小于安全距离,极易造成短路,使得臭氧发生模块在工作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较差。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臭氧发生模块,包括臭氧管和电路模块,所述臭氧管包括介电质管和内电极,所述电路模块包括绝缘外壳和高压电线,所述绝缘外壳顶部设有敞口,所述介电质管和内电极的底端均伸入所述绝缘外壳内,所述高压电线完全在所述绝缘外壳内,所述绝缘外壳内设有灌胶,使得所述高压电线、所述介电质管的底端和内电极的底端被封闭在所述绝缘外壳内,所述绝缘外壳上设有安装耳,所述安装耳用于将所述电路模块安装固定。
[0006]优选的,所述臭氧管的形状为I。
[0007]优选的,所述臭氧管的形状为倒U型。
[0008]优选的,所述臭氧管的数量为一根或一根以上。
[0009]本技术提供一种臭氧发生模块,包括臭氧管和电路模块,所述臭氧管包括介
电质管和内电极,所述电路模块包括绝缘外壳、高压电线和固定架,所述固定架设有中空腔,所述高压电线一部分设置在所述绝缘外壳内,所述绝缘外壳顶部设有敞口,所述绝缘外壳内设有灌胶,将位于所述绝缘外壳内的所述高压电线部分被封装在其内,所述高压电线的另一部分伸出所述绝缘外壳外,所述高压电线连接所述臭氧管的一端位于所述中空腔内,所述介电质管的底端和内电极的底端伸入到所述中空腔内,且所述中空腔内设有灌胶,将位于所述中空腔内的所述高压电线部分、所述介电质管的底端和内电极的底端被封装在其内,所述绝缘外壳上设有安装耳,所述安装耳用于将所述电路模块安装固定,所述固定架用于将所述臭氧管固定。
[0010]优选的,所述臭氧管的形状为I。
[0011]优选的,所述臭氧管的形状为倒U型。
[0012]优选的,所述臭氧管的数量为一根或一根以上。
[0013]本技术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0014]本技术提供一种臭氧发生模块,介电质管和内电极的底端均伸入绝缘外壳内,绝缘外壳内设有灌胶,从而使得内电极全部被介电质管和灌胶共同封闭,内电极无法接触到灰尘和空气,内电极和外电极完全被隔离,杜绝了内电极和外电极之间会产生短路的问题;将高压电线完全设置在外壳内,用灌封住,使得高压电线与外部的灰尘和湿气阻隔,而且连接内电极和外电极的两根高压电线之间在灌胶后可以保持大于安全距离值的距离,杜绝了两根高压电线之间会产生短路的问题。
[0015]本技术提供一种臭氧发生模块,介电质管和内电极的底端均伸入中空腔内,中空腔内设有灌胶,从而使得内电极全部被介电质管和灌胶共同封闭,内电极无法接触到灰尘和空气,内电极和外电极完全被隔离,杜绝了内电极和外电极之间会产生短路的问题;虽然本技术方案中的两根高压电线一部分裸露在外部,但是一部分是灌胶在绝缘外壳内,高压电线连接臭氧管的一端也是被灌封在中空腔内,使得两根高压电线的距离是固定死的,不会出现相互靠近而使得两者之间的距离小于安全距离,同样也可以杜绝两根高压电线之间产生短路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中提供的一种臭氧发生模块的结构示意图(臭氧管为I型);
[0018]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中提供的一种臭氧发生模块的剖视图(臭氧管为I型);
[0019]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中提供的一种臭氧发生模块的结构示意图(臭氧管为倒U型);
[0020]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二中提供的一种臭氧发生模块的结构示意图(臭氧管为I型);
[0021]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二中提供的一种臭氧发生模块的剖视图(臭氧管为I型);
[0022]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二中提供的一种臭氧发生模块的结构示意图(臭氧管为倒U型)。
[0023]附图标记说明:10、臭氧管;11、介电质管;12、内电极;13、外电极;20、电路模块;21、绝缘外壳;211、安装耳;22、高压电线;30、灌胶;40、固定架。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臭氧发生模块,包括臭氧管(10)和电路模块(20),所述臭氧管(10)包括介电质管(11)和内电极(12),所述电路模块(20)包括绝缘外壳(21)和高压电线(22),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外壳(21)具有防水功能,所述绝缘外壳(21)顶部设有敞口,所述介电质管(11)和内电极(12)的底端均伸入所述绝缘外壳(21)内,所述高压电线(22)完全在所述绝缘外壳(21)内,所述绝缘外壳(21)内设有灌胶(30),使得所述高压电线(22)、所述介电质管(11)的底端和内电极(12)的底端被封闭在所述绝缘外壳(21)内,所述绝缘外壳(21)上设有安装耳(211),所述安装耳(211)用于将所述电路模块(20)安装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臭氧发生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臭氧管(10)的形状为I。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臭氧发生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臭氧管(10)的形状为倒U型。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臭氧发生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臭氧管(10)的数量为一根或一根以上。5.一种臭氧发生模块,包括臭氧管(10)和电路模块(20),所述臭氧管(10)包括介电质管(11)和内电极(12),所述电路模块(20)包括绝缘外壳(21)和高压电线(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鲁曰叶强肖修远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百悦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