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宇思专利>正文

半躺式前驱折叠三轮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82886 阅读:4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半躺式前驱折叠三轮车。此三轮车有一个相对比较大的驱动前轮和两个相对较小的惰性后轮,整车由两个相对活动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构成,后半部分车架固定两个后轮,前半部分固定前轮,车架的衔接部分是整车的转向机构。转向机构在前轮的后方低于前轮的高度,转向机构的轴心在人体的臀部下方,转向轴线与水平方向成一夹角,沿轴线方向延伸至与地面接触点与前轮着地点重合或者在前轮着地点之前,满足整车转向时人体及车子的重心偏向转向的一侧以保证转向时整车不向内或者向外倾侧。车子的后半部分两个后轮的支架中端通过钢丝绳相连,支架的上面通过连接轴连接,最上端通过弹簧扣连接。两个支架同时也通过钢丝绳共同与中轴的下端相连。车子展开时三根钢丝绳绷紧受力保持两个后轮和前轮处于固定的三角状态。骑乘时所有的钢丝绳处于绷紧受力状态。本车车座由软性织物构成,软性织物一端连接在车子的后半部分,另一端连接与前半部分固定的车把上面,中间最靠近前轮的地方连接在前梁上端。人的身体置于织物之上,可呈躺状或者坐立状。车子方向的控制可通过手控制前梁上端的上车把完成,也可通过人的身体的左右倾斜改变车子行驶的方向。本车可以通过倒蹬脚踏刹车的方式实现。(*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半躺式前驱折叠三轮车,属于个人人力交通领域的一种交通工具,同时也兼具休闲娱乐功能,对于无手臂或者手臂有伤残人士的出行也是一种选择。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存在的自行车多为直坐式结构,其座椅均为一个类似三角形的结构,人 在骑行时将身体的全部重量放在裆部骨盆的三角结构上面,这样对人体的三角区特别是会 阴部造成挤压,长时间骑行会对人体的健康不利。同时目前的传统自行车在骑行时人体直 立,双手握把,长时间骑行会感觉腰酸背痛,手腕僵硬。类似的结构和弊端也同时存在于现 有的三轮车上面。而且目前存在的三轮车均多为载货和不可折叠型。 已经申请专利的躺式自行车也因为各种原因如占地太大、不宜折叠、构造复杂、成 本太高以及娱乐性不高等原因无法实施,本技术汲取以往的经验避免了上述缺点,择 重点、优点融合而成。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以解决上述问题的新型自行车。此三轮车有一个相对比 较大的驱动前轮和两个相对较小的惰性后轮构成,整车由两个相对活动的车架构成,后半 部分车架固定两个后轮,前半部分固定前轮,两半部分的衔接部分是整车的转向机构。转向 机构在前轮的后方低于前轮的高度,转向机构的轴心在人体的臀部下方,轴线与水平方向 呈一夹角,沿轴线方向延伸至与地面接触点与前轮着地点重合或者在前轮着地点前面。车 子的后半部分两个后轮的支架通过下面的钢丝绳相连,同时也通过钢丝绳共同与中轴的下 端相连。骑乘时所有的钢丝绳处于绷紧受力状态。本车车座由软性织物构成,软性织物一 端连接在车子的后半部分,另一端连接与前半部分固定的下车把上面,中间最靠近前轮的 地方连接在前梁上。人的身体置于织物之上,可呈躺状或者坐立状。车子方向的控制可通 过手控制上车把完成,也可通过人的身体的左右倾斜改变车子行驶的方向。本车的刹车是 通过倒蹬脚踏的方式实现。 本技术的有效的解决了现有自行车的弊端,实现了真正的健康锻炼和适宜长 途出行骑乘的目的,同时折叠设计也方便了携带和放置。另外本车将交通工具的功能与休 闲娱乐锻炼的功能实现结合,同时也兼顾了肢体伤残人士的需求,改善上肢残疾人员的出 行状况。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整车图 图2是车子折叠图 图3是上车把转向及扭簧复位示意图 图4是后支架与后梁连接图 图5是两个上车把的衔接图 图1中1座网2右上车把3左上车把4把立5把立插管6把立插管固定管7把 立插管固定管角度调节螺栓8把立插管固定管调节杆9下车把10前轮11曲柄12脚踏13 链轮14前梁15中轴底管16拉扯钢丝绳17左后支架18后轮19复位扭簧20中轴21后梁 与中轴销钉22后梁23后支架与后梁连接轴24右后支架25支架扣26头枕具体实施方式图1中显示了整车展开后的结构。骑行状态是人端坐在座网上,臀部置于车把中间的坐垫上,腰背部自然靠在座网上,头部靠在座网上方头枕部位,双腿前伸蹬踏脚蹬,双手可以通过控制上车把控制整车方向,也可放置在下车把上方把手处用身体控制方向。由于上车把可以向前叠放,所以人在上车时可以将上车把前倾以便于上车。 车子的1座网是由软性织物构成,其后端连接26头枕的两端,中前端与9下车把的上端连接,最前端与前梁的上端连接。当用身体转向时是通过9下车把顶端与26头枕两侧连接的1座网的边线拉扯变形等完成转向、限制和复位的。 图2是车子折叠后的状态。折叠是这样完成的。首先在折叠前先解除25支架扣 对24右后支架和17左后支架的固定,这样就解除了整车后半部分活动的限制。下面将2 右上车把和3左上车把对折与4把立平行,将折叠后的上车把沿6把立插管固定管与8把 立插管固定管调节杆的连接轴旋转接近前轮固定。然后将9下车把从14前梁后方的套管 种里面拔出,先放置一边,然后再取下26头枕,掀起25支架扣对两个后支架的限制。下面 将22后梁沿20中轴向后拉出直到21后梁与中轴销钉由于弹簧的作用使其插入中轴上端 的孔形成绕接,然后再将22后梁绕21后梁与中轴销钉向前梁方向旋转直到紧贴前轮转不 动为止。在旋转22后梁的同时,两个后支架会由于自重的因素跟随23后支架与后梁连接 轴绕23后支架与后梁连接轴的轴旋转,最后会靠拢在前轮的两侧。展开车子是折叠的逆向 操作。 图3是车子的转向及扭簧复位示意图。图中4把立可以在5把立插管中自由转 动,但不可以上下移动。5把立插管与6把立插管固定管利用快拆扣件固定,可以快速调节 上下及左右转动,6把立插管固定管与8把立插管固定管调节杆通过转轴连接,6把立插管 固定管可以通过转轴向13链轮方向及26头枕方向有限度的旋转。其中向26头枕方向旋 转的限制是靠6把立插管固定管一侧的7把立插管固定管角度调节螺栓完成。调节螺栓的 高低可以调整6把立插管固定管的旋转角度。 车子手控转向部分是通过一根环形的钢丝绳控制完成。如图所示,环形钢丝绳分 别在D点和B点与4把立和14前梁固定,而钢丝绳的线管则分别与5把立插管和20中轴 固定,这样在转动上车把向一个方向时可以通过带动钢丝绳使14前梁向同一方向转动相 同角度,同时带动人的下半身向同一方向转动。 在使用身体转向的时候可以将上车把折叠至IO前轮处,为了不至于使14前梁过 于灵活而难以控制故本车增加了转向复位控制。19复位扭簧的一端连接在14前梁上面,另 一端连接在20中轴上面,沿20中轴两侧对称放置两个19复位扭簧。利用身体转向时能够 用少许的力就可以转动14前梁。 图4是两个左右后支架与后梁的连接图。如图所示,22后梁的前端是有一根管构 成,到了后端变成了两根,这样的目的是为了在折叠的时候能够将22后梁完全的折叠放在14前梁的两侧,同时两根立梁的设计也增加了强度。24右后支架与17左后支架通过23后 支架与后梁连接轴连接,他们可以绕23后支架与后梁连接轴同轴旋转。其中在一个支架的 上端带有25支架扣,同时与之相对应的是在另一端开有与之相对应的支架扣槽,这样在左 右支架旋转扣住22后梁的同时25支架扣也会落入另一个支架的支架扣槽中扣住另外一个 支架。从而使两个支架紧密相连知道有外力将支架扣掀起使其分开。23后支架与后梁连接 轴也是通过旋转轴与后梁衔接,23后支架与后两连接轴可以通过旋转轴带动两个后支架和 后轮向前轮方向旋转。 在22后梁的前端也就是靠近14前梁的一段是一个方形开口管,其与20中轴的上 端的方形管构成套管。22后梁的方形管的最前端上侧两端有突出管,管内有21后梁与中轴 销钉,此两销钉通过管内的弹簧向里挤压。20中轴的方管上侧两端靠上与22后两方管在 同一尺寸线方向也设置两同尺寸孔。当22后梁沿20中轴向后拉伸的时候到达20中轴末 端,21后梁与中轴销钉就会由于弹簧的挤压作用插入20中轴末端的两个空中形成销轴,此 时22后梁便会沿着21后梁与中轴销钉旋转向IO前轮方向。 车子展开后除了通过上端的25支架扣连接,还通过在24右后支架和17左后支架 中下部连接的两个钢丝绳拉扯。同时也通过支架之间的拉扯钢丝绳共同与20中轴底端的 15中轴底管连接。当车子承重或展开时钢丝绳处于绷紧受力状态,当车子折叠时钢丝绳处 于松弛状态。 图5是2右上车把和3左上车把与4把立的连接图。如图所示2右上车把与3左 上车把通过下端的轴孔与4把立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半躺式前驱折叠三轮车,其特征是由两个相对活动的部分构成,一个相对活动的由前轮及前梁,链轮、飞轮、脚蹬等构成的驱动系统和车把及刹车系统构成前半部分,另一个由两个后轮、后梁及两个后轮支架和扯紧钢丝绳构成的相对活动的后半部分,连接这两个活动部分是中转轴和一张软性织物构成的座网。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宇思
申请(专利权)人:刘宇思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5[中国|青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