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饲用杜仲灌丛状栽植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81667 阅读:2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饲用杜仲灌丛状栽植方法,克服了现有杜仲栽植方法中杜仲叶单产低、劳动强度高的缺陷。包含选用优良品种杜仲苗木,定植,平茬,疏枝、留主枝,拉枝,修剪、留侧枝,施肥、灌水,灌丛状树体形成后定期的修剪等步骤。具有提高杜仲叶单产、降低劳动强度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杜仲林木栽植管理技术方法,即灌丛状杜仲栽植管理技术, 包括杜仲品种(品系)选择、单株个体抚育、林地水肥条件培育、杜仲叶片采 集等技术,以提高杜仲林地单位面积叶片产量和有用成分产量。是一种新的、 高效杜仲栽植管理技术方法。
技术介绍
杜仲(^/CO/ZZ啦'S "^70itfes)是我国珍惜濒危第二类保护植物和特有贵重的 中药材和工业提胶原料树种。两千多年前我国人民就利用杜仲使自己身体强壮 并延年益寿。杜仲所含木脂素类、环烯醚祐类、黄酮类、酚类、三萜类、甾类、 多糖、有机酸、氨基酸、微量元素等次生代谢产物活性高,在医疗、保健等方 面效果良好、应用广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杜仲开发和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现在己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栽植,面积近30万公顷。杜仲 粉作为饲料添加剂,促进禽畜生长、改善肉质、提高抗菌及免疫能力等功效已 经得到证实。如将杜仲磨成细颗粒状或粉状,在育肥猪的日粮中添加0. 2% 0. 3 %,生猪活泼健壮很少生病,猪肉细嫩口感好,蛋白质含量显著提高,品质优, 商品等级高,而猪肉蛋白质、17种氮基酸含量均高于普通猪肉,肌内脂肪、胆 固醇、油酸、亚油酸低于普通猪肉,且对肉猪的生长发育并无不良影响。价格 每斤普遍提高2元左右。在我国江西等地,词养"杜仲畜禽"已成为一些农村 资源开发、脱贫致富的主要产业。日本依靠从我国大量进口杜仲,率先开发杜 仲饲料,广泛用于喂养鸡、鸭、猪等动物。近年来日本在杜仲叶片饲喂家禽、 家畜提高肉蛋品质和特殊药用成分含量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生产的禽蛋产品 己在市场销售。目前,我国杜仲栽植主要目的在于生产杜仲树皮,以提取药用有效成分和 工业用胶,栽植培育目标主要在于促进主茎和分枝生长,生产出更多的、有效 成分含量更高的杜仲树皮,因此,优良品种选育及其优良栽植技术也围绕该目 标而进行。然而,叶片绿原酸含量高于树皮及其他部分,所以,以提高杜仲叶 片有效成分含量和叶片产量为目标的栽植需求不能得到充分满足。现在栽植品 种(品系)主要有科大l号、2号、3号、4号、白杨杜仲等,林地树木为乔木 状,配置方式(1)单株品字形排列,行距3m,株距2—3m; (2)宽带窄行,2 行为1带,带与带之间2—3m,株行距1.0mX0.5m; (3) —穴二株,穴与穴之间的单株平行,穴间距同于品字形排列。抚育管理林农间作,以农田耕作代 替松土、扩穴、除杂等抚育措施。由于栽植乔木树体高大(一般4 5m以上), 叶片采集困难,加之单叶面积较小,致使杜仲叶片在有效成分含量较高时期(夏 季),极少有人采集利用,秋季自然落叶后,叶片中绿原酸、黄酮等有效成分降到最低或较低,导致杜仲叶片利用率不到5%,造成资源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为提供一种词用杜仲灌丛状栽植方法,具有提高杜仲叶单产、 降低劳动强度的特点,其克服了现有杜仲栽植方法中杜仲叶单产低、劳动强度 高的缺陷。本专利技术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其特殊之处是,包含如下过程, 1]选用优良品种杜仲苗木;2]定植春季3月中上旬到4月中下旬或秋季10月中下旬到11月中下旬 栽植;3]平茬栽后随即自地面上15 20cm处,剪去主干,截干后用泥或漆涂 抹主干截口及以下4 5cm,减少树体水分散失;同时,距主干15 20cm穴施速 效肥,每株20g,施后用土覆盖并浇水;4]疏枝、留主枝当萌枝长度达到15cm以上后,按照不同方位和在主干 上、中、下部位,错落选留3个生长健壮、端直、分布较为合适的萌枝,以培 育主枝,主枝之间平面夹角110 130° ,自基部剪去病虫枝、枯枝、细弱枝、 受损枝及其它过密萌枝,并随时对新萌枝进行抹芽或修剪处理。5]拉枝主枝长度达到30 40cm以上时,用细绳进行拉枝,主枝与地面 夹角为60 70° ,主枝间夹角115 125° ,使主枝在不同方位上均匀分布。6]修剪、留侧枝主枝长度达到50 60cm后,于当年10月下旬到来年4 月上旬,对主枝修剪,修剪位置在饱满芽上端3 5cm处,即距主枝顶端约10cm; 侧枝萌发并长度达到15cm以后,每个主枝留2个生长健壮、端直的侧枝,其余 侧枝自基部全部剪去,以后随时对新萌侧枝进行抹芽处理;7]施肥、灌水每年4 6月生长旺盛期,穴施速效N、 P肥l 2次,每 次每株60 80g,深度15cm左右,施后覆土,根据土壤墒情灌水;8]灌丛状树体形成后,每年7月底到8月中旬采集杜仲叶,除枝条顶端5 7片叶外,全部采下,叶片采集2 3年,枝条长势变弱时,秋季落叶后到春季 树液流动、枝条萌动前,隔行或隔株修剪主枝,从每个主枝最下端侧枝的基部剪去,第二年修剪上年没有修剪的植株,方法与前次相同。上述过程l]中,杜仲品种为科大3号或科大4号;标准为单叶面积为45 50cm2;选用嫁接、嫩枝扦插、插根等方式繁殖的无性苗、壮苗。上述壮苗标准为苗高大于80cm,地径1. Ocm以上,根长大于60cm,根颈1. lcm 以上, 一级侧根长度大于15 20cm,数量3 4个以上,无病虫危害。上述过程2]中,首先,栽植时行距2m,株距1.5m,亩栽222株,品字形配 置;坑(穴)植,坑深70 80cm,直径大于60cm;每穴栽1株,并在穴底施入 约10kg腐熟的有机肥;把根系按自然生长状态在穴中摆顺,扶端、扶正苗木后, 填土,踩实,灌水,待水下渗后覆土保墒;然后,进行保护种植,在杜仲行间种植大豆、绿豆、毛苕子等豆科作物、 牧草或绿肥,与杜仲苗木距离30cm左右;或种植小麦、红薯等低秆作物,方法 技术与大田作物相同;6 8月如果15 20天不下雨,可灌水1次。上述过程3]中速效肥为尿素或磷酸二氢铵,嫁接苗杜仲林地,不平茬,其 他管理方法同于无性繁殖苗营建的林地;平茬后也进行保护种植,与杜仲距离 加大至40 50cm,其他方法与定植后的保护种植相同。上述过程5]中,拉枝时细绳一段固定在地面, 一端系在主枝上,细绳在主 枝所系位置一般距离主枝顶端15cm左右。上述过程5]中,拉枝时细绳随主枝生长伸长进行变动,1 1.5月调动1次。上述过程8]中,完成第二年修改后,以后每隔3 4年依照此方法对主枝修 剪1次。本专利技术的优点为1、 改杜仲乔木状造林为灌丛状栽植,提高杜仲叶单产。2、 灌丛状树体便于采集树叶,降低劳动强度。3、 为杜仲综合利用提供了条件,促进了杜仲新用途的推广,增加了农民收入。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的饲用杜仲灌丛状栽植方法,完全脱离了传统以生产杜仲皮为目标 的栽植管理方法,实施平茬、拉枝等技术,使杜仲植株没有主干,高生长受到 影响和限制,形成枝条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和人为预期目标相一致的灌丛状树体, 达到提高杜仲树叶单产及其采集便利程度和利用率的目的。因为该方法采取类 似灌木平茬、促进萌蘖枝等技术,并使杜仲树体失去天然高大乔木形状而成为 灌丛形,所以称作灌丛状杜仲栽植管理法。具体步骤与方法包括苗木选择优良品种(品系),如科大3号、科大4号,标准为单叶面积大于45 50cm2,植株生长快,分枝角度45 50。以上。选用嫁接、嫩枝扦插、插根等方式繁殖的无性苗、壮苗,壮苗标准为苗高 大于80cm,地径1.0cm以上,根长大于60cm,根颈1. lcm以上, 一级侧根长度 大于15 20cm,数量3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饲用杜仲灌丛状栽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如下过程, 1]选用优良品种杜仲苗木; 2]定植:春季3月中上旬到4月中下旬或秋季10月中下旬到11月中下旬栽植; 3]平茬:栽后随即自地面上15~20cm处,剪去主干,截干后用 泥或漆涂抹主干截口及以下4~5cm,减少树体水分散失;同时,距主干15~20cm穴施速效肥,每株20g,施后用土覆盖并浇水; 4]疏枝、留主枝:当萌枝长度达到15cm以上后,按照不同方位和在主干上、中、下部位,错落选留3个生长健壮、端 直、分布较为合适的萌枝,以培育主枝,主枝之间平面夹角110~130°,自基部剪去病虫枝、枯枝、细弱枝、受损枝及其它过密萌枝,并随时对新萌枝进行抹芽或修剪处理。 5]拉枝:主枝长度达到30~40cm以上时,用细绳进行拉枝,主枝与地面夹角 为60~70°,主枝间夹角115~125°,使主枝在不同方位上均匀分布。 6]修剪、留侧枝:主枝长度达到50~60cm后,于当年10月下旬到来年4月上旬,对主枝修剪,修剪位置在饱满芽上端3~5cm处,即距主枝顶端约10cm;侧枝萌发并 长度达到15cm以后,每个主枝留2个生长健壮、端直的侧枝,其余侧枝自基部全部剪去,以后随时对新萌侧枝进行抹芽处理; 7]施肥、灌水:每年4~6月生长旺盛期,穴施速效N、P肥1~2次,每次每株60~80g,深度15cm左右,施后覆土,根 据土壤墒情灌水; 8]灌丛状树体形成后,每年7月底到8月中旬采集杜仲叶,除枝条顶端5~7片叶外,全部采下,叶片采集2~3年,枝条长势变弱时,秋季落叶后到春季树液流动、枝条萌动前,隔行或隔株修剪主枝,从每个主枝最下端侧枝的基部剪去,第二 年修剪上年没有修剪的植株,方法与前次相同。...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康博文刘建军李文华季志平
申请(专利权)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7[中国|西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