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席德强专利>正文

槲寄生的人工繁育技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63359 阅读:8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槲寄生的人工繁育技术,解决槲寄生在自然条件下种子萌发率低的问题,它的主要步骤包括选择人工繁育方式、人工繁育时间、寄主树种及树龄和种子的处理方法,它可以使槲寄生的种子萌发率由原来的不到1‰提高到50%以上,可以使槲寄生的种子萌发率提高500倍左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药用植物种植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半寄生植物槲寄生的人工繁育技术
技术介绍
药用槲寄生隶属于槲寄生科(Viscaceae)槲寄生属(K/"鹏), 又称榆树寄生、白杨寄生(mistletoe)。常绿半寄生小灌木,有叶绿素,能进 行光合作用,但根特化为寄生根,其导管直接与寄主植物相连,主要从宿主身 上获得水和无机盐。寄生在榆树、杨树上。高30 60cm。花单性,雌雄同株; 叶肥厚,单叶对生,生于枝端,无柄,近肉质,椭圆状披针形,主脉5出,中 间3条显著。果圆形,橙红色。富有粘液质。花期4 5月,果期9月,果实 成熟在11月。《中国药典》、《中华本草》都有槲寄生药用的记载,槲寄生性平, 味甘、苦。归肺、肝、肾、脾经。败毒抗癌、祛风除湿,补肝肾,强筋骨,安 胎。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软、胎动不安。当地百姓还常用开水泡了槲寄生的 枝叶泡脚,能治疗冻伤。在我国最早的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中就已经把 其列为上品,是近年天然药物研究的热点,有专家预测槲寄生有望成为继紫杉 醇之后又一种神奇的天然抗癌药。槲寄生主要通过种子繁殖,每年秋冬季节,槲寄生的枝条上结满了桔红的 小果,以槲寄生的果实为食的鸟类有灰椋鸟、太平鸟、小太平鸟、棕头鸦雀等。 到了冬天,这些鸟类会聚集在结有果实的槲寄生丛周围, 一边嬉戏一边取吃果 实。由于槲寄生果的果肉富有粘液,它们在吃的过程中会在树枝上蹭嘴巴,这 样就会使果核粘在树枝上;有的果核被它们吞进肚子里,就会随着粪便排出来, 粘在树枝上。这些种子并不能很快萌发, 一般要经过1-5年才会萌发,长出新 的小枝。有时槲寄生的种子落在槲寄生身上,也会长出小的槲寄生。由于槲寄 生的种子靠鸟类在榆杨树等寄主中传播,且生长缓慢,因此槲寄生野生资源非 常有限。其特殊的繁殖和生长方式也限制了槲寄生不能像其它植物那样可以人 工快速大批量种植,因此限制了槲寄生的进一步深入开发利用。近年来,槲寄 生提取物的免疫调节活性和对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活性已成为体外研究的重 要课题。傅炜昕、于笑难、梁再赋等《槲寄生Lectin体外对肿瘤细胞的细胞 毒性作用》中记载采集新鲜槲寄生全株植物用水提取,其水提物具有多种抗 癌效果,可以治疗乳癌、胃癌与结肠癌等常见肿瘤疾病,对肺癌也有一定治疗 作用。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越来越为严重,森林面积不断减少,也 使得采食槲寄生果实的鸟类越来越稀少了,因而导致槲寄生的繁衍遇到了困 难。另一方面,槲寄生独特的药用价值正在被人类所了解,有很多商家收购, 而它的生长又非常缓慢,种子萌发需l-5年,长成簇丛又需5年左右,形成比 较大的种群则需20-30年。由于人为采集,加上取食果实的鸟类越来越稀少使槲寄生繁衍困难,槲寄生已经越来越稀少了。槲寄生曾广布于东北、华北、华 中等地区,目前仅在内蒙古喀喇沁旗有一些较大的种群,已属于濒危状态。所 以研究槲寄生的人工培育方式,既可以有效地保护这个物种,以目前的市场价格500克/元来看也有很大的经济效益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槲寄生的人工繁育技术,解决 槲寄生在自然条件下种子萌发率低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槲寄生的人工繁育技术,该技术包括下列步骤1、 人工繁育方式的选择植物的繁殖方式通常有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两种,由于槲寄生在自然条件 下是采用寄生生长方式,因此很难进行无性繁殖,所以应该采用种子的有性繁 殖方式。2、 人工繁育时间的选择-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我们对槲寄生繁育时间做了大量实验,得到数据表^"o表一人工繁育槲寄生时间的对比实验数据实验组繁育时间种子萌发率原因分析A10月0果实没有成熟,不能粘附在树枝上B11月32. 0%有些果实没有成熟,影响繁殖C12月49. 6%多数果实成熟,可以繁殖Dl月51. 3%果实全部成熟,可以繁殖E2月51.6%果实全部成熟,可以繁殖F3月36. 1%果实开始枯萎,影响粘附种子G4月17. 0%多数果实枯萎,种子很难粘附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人工繁育槲寄生时间在每年的11月与次年3月之 间均可以,优选12月份-次年2月份。 3、宿主树种、树龄的选择模仿槲寄生自然状态下的繁殖方式,选择榆树或杨树,通过实验知树龄 8-50年最好。下表为槲寄生人工繁育时宿主树龄的选择实验数据表4表三:槲寄生人工j薛育时宿主树龄的选择实验<table>table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5</column></row><table>4、种子的处理方法:模仿槲寄生自然状态下的繁殖方式,用手将槲寄生的果实抹在树干与树枝 的连接部位,在涂抹时果实就会破溃,通过粘稠的果汁将种子粘在树干上,若 在种子外部缠上一层纱布,其效果更好。下面有几组对比实验,其中A组用手将槲寄生的果实抹在树干与树枝的连 接部位;B组将树皮横向割开,将槲寄生的种子挤入;C组将树枝横向切一个 口子,露出形成层,深达木质部,然后将槲寄生的种子放入;D组处理方法是 在A组的基础上再缠一层纱布。为了观察实验效果, 一周后到实验场地观察, 得到下述实验数据表二。表二几种人工繁殖方法的实验对比数据<table>table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5</column></row><table>根据我们做实验的结果看,可以用手将槲寄生的果实抹在树枝上。依靠果 实里的粘液将种子粘附在树枝上。槲寄生的果肉特别粘稠, 一段时间风干后又 比较坚硬,使它粘附后可以经久不落,也在种子表面形成了一层保护膜,避免 虫蚁的啃咬。这也正是野生状态下槲寄生依靠鸟类成功繁殖的基础,所以这种方法人工繁殖的成功率较高。塞在树皮下的槲寄生果实,由于在人工操作时破 坏了树木的形成层,或树木后来形成愈伤组织将槲寄生种子包埋起来,或由愈 伤组织将槲寄生的种子挤出来,使它无法繁殖。实践证明,用手将种子涂抹在树枝上后再缠上一层纱布效果最好,繁殖成功率可达50%左右。这种方法既模 拟了自然状态,又可以避免由于树枝刮蹭造成的种子掉落,可以实现较高的繁 殖成功率。另外,在涂抹种子时的力度要适宜,力度太小,果浆没有将种子粘 牢,种子从树上掉落不能实现繁殖;力度过大,会将很软的种子挤破,也不会 实现繁殖,在实际操作时要细心体会,才能实现较高的繁殖力。 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自然状态下,槲寄生的果实被鸟类吞食后,种子随鸟粪落到树枝上而萌发, 由于鸟类的飞行、跳跃等活动,使鸟粪恰好掉在树枝上并牢牢粘住的可能性非 常低,而槲寄生的种子萌发至少需要经过冬、春、夏三个季节,遇到干旱的年 份还要推迟,萌发后遇到旱季幼苗很容易枯萎,所以槲寄生的自然种子萌发率 极低。用人工方法繁殖,可以使槲寄生的种子萌发率由原来的不到1%。提高到 50%以上,可以使槲寄生的种子萌发率提高500倍左右,已经非常难得。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1采用种子有性繁殖方式,在11月份采集果实并将其涂抹在有10 年树龄的榆树树干与树枝的连接部位,种子萌发率为34. 2%。实施例2采用种子有性繁殖方式,在11月份采集果实并将其涂抹在有10 年树龄的榆树树干与树枝的连接部位,然后用纱布缠住,种子萌发率为38. 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槲寄生的人工繁育技术,其特征在于,该技术包括下列步骤: A、人工繁育方式的选择:采用种子的有性繁殖方式; B、人工繁育时间的选择:人工繁育时间选择在每年的11月与次年3月之间; C、宿主树种、树龄的选择:宿主树种选择榆树或 杨树,树龄选择8-50年之间; D、种子的处理方法:用手将槲寄生的果实抹在树干与树枝的连接部位,在涂抹时果实就会破溃,通过粘稠的果汁将种子粘在树干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席德强
申请(专利权)人:席德强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5[中国|内蒙]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