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72456 阅读:1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混合装置,其包括罐;设置在罐的上部的水流入口;直径比水流入口直径小且设置在罐的下部的水排出口;设置在罐的水流入口近旁的空气流入口;设置在空气流入口的空气流入管;和具有使空气流入管内的空气流动变形成螺旋状的多个连续叶片且设置在空气流入管内的叶片部件,其中在罐内混合从水流入口出来的水和从空气流入管出来的空气中的氧,将水和氧的混合水由水排出口排出。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混合装置,在不采用提高水的流速的特殊装置的情况下,提高水和氧的混合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混合水和氧的混合装置
技术介绍
已经知道,为了使养殖池或污水处理槽等更好地发挥作用,必须提 高水中的溶氧浓度。例如对于养殖池,为了健全地培养生物,必须提高 对海水或淡水的供氧量。另外,对于污水处理槽,为了促进用于生物分 解的好氧型微生物的活化,必须提高对污水或污泥等的供氧量。但是, 一般对于养殖池或污水处理槽等而言,仅靠通过其水面由空 气自然溶入水中的氧,并不能充分发挥上述功能。因此,已有水循环装 置的提案,其是通过将养殖池或污水处理槽等的水用泵汲取上来,在规 定的罐内与空气积极混合,使空气中的氧溶入水中达到所要的程度后将 水返回(例如,参考专利文献l)。具体地,上述罐在其上部具有喷嘴,向罐内的下方喷射经泵加压的水;在其下部具有排出口,将该喷射的水排出。另外,在喷嘴的中央设 置连通大气和罐内的管道,通过由喷嘴向罐内的下方喷射的水的负压, 使大气中的空气通过该管道被吸入罐内。通过这种结构,养殖池或污水 处理槽可以在罐内将汲取上来的水与空气混合,然后将提高了溶氧浓度 的水返回。特开2001-29346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使用上述罐混合水和空气(即氧)时,向罐内吸入空气的速度越高, 其混合效率就越高。另一方面,根据上述罐的构成,空气的吸入速度取决于由喷嘴出来 的水的喷射速度。例如,已经知道这种吸入速度与由喷嘴供给的加压水 的流速是同等程度的。因此,为了提高空气的吸入速度,必须提高向喷 嘴供给加压水的泵的流速。即,为了提高水和氧的混合效率,必须提高 泵的运转效率。3其结果是,为了提高养殖池或污水处理槽等的功能,需要配置更大 容量的泵,与此同时泵的耗能量也随之增加。这样,在设备和维护两方 面都会有成本增加的问题。本专利技术鉴于上述课题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合装置,可以不 采用提高水的流速的特殊装置,而提高水和氧的混合效率。为解决前述课题的本专利技术为一种混合装置,其包括罐;设置在前述 罐的上部的水流入口 ;直径比前述水流入口直径小且设置在前述罐的下 部的水排出口;设置在前述罐的前述水流入口近旁的空气流入口 ;设置 在前述空气流入口的空气流入管;和具有使前述空气流入管内的空气流 动变形成螺旋状的多个连续叶片且设置在前述空气流入管内的叶片部 件,其中在前述罐内混合从前述水流入口出来的水和从前述空气流入管 出来的空气中的氧,将前述水和前述氧的混合水由前述水排出口排出。专利技术效果在不采用提高水的流速的特殊装置的情况下,提高水和氧的混合效率。附图说明图1表示本实施方案的混合装置的外观构成例的斜视图。图2表示本实施方案的混合装置的构成例的断面图。图3表示本实施方案的空气吸引部件的构成例的断面图和部分斜视图。图4用于说明使用本实施方案的混合装置的水和氧的混合方法的示意图。图5表示本实施方案的空气吸引部件的另一构成例的断面图。 符号说明1混合装置 2水槽 3泵4供水管 5排水管 10罐10a上侧曲面部 10b下侧曲面部 10c主体部11水流入口 lla、 llb、 12a短管12水排出口 12b接头 13空气流入口20、 20,空气吸引部件 21空气流入管 22、 22' 叶片部件具体实施方式 混合装置以下参考图1 ~图3,说明本实施方案的混合装置1的构成例。本实施方案的混合装置1具有水流入口 11和水排出口 12按上下方 向(图中Z轴方向)相对设置的近圓柱形的罐10,和设置在该罐10的水 流入口 11近旁的空气吸引部件20。罐罐10为例如金属制的近圆柱形的容器,其上部由随着向上圆柱直径 渐小的上侧曲面部10a构成,其下部也由随着向下圓柱直径渐小的下侧曲 面部10b构成。另外,在上侧曲面部10a和下侧曲面部10b之间,为圆柱 直径一定的主体部10c。在形成本实施方案的罐10时,可以将上侧曲面 部10a和下侧曲面部10b焊接于主体部10c,或者,也可以将上侧曲面部 10a、下侧曲面部10b和主体部10c—体成形。在罐IO上部的中央部,形成为使水流入罐10内的圆形水流入口 11, 通过焊接等将例如金属制的短管lla (水流入管)连接至该水流入口 11。 另外,在该短管lla的开口部,进一步连接例如树脂制的短管lib (水流 入管)。短管lla和短管llb之间例如通过形成于短管lla外周面的外螺 紋和形成于短管lib内周面的内螺紋的螺丝固定而连接。在罐10下部的中央部,形成为使罐10内的水排出的圓形水排出口 12,通过焊接等将例如金属制的短管12a (水排出管)连接至该水流入口 12。另外,在该短管12a的开口部,连接例如金属制的规定的接头12b。 通过该接头12b,相对于短管12a可以接上例如后述的规定长度的树脂制 的管。在本实施方案中,设定水排出口 12的直径小于水流入口 11的直径。 空气吸引部件空气吸引部件20包括空气流入管21和叶片部件22,其中所述空气 流入管21嵌插于形成于罐10上面的水流入口 ll近旁的空气流入口 13、 略平行于短管lla、 llb设置;所述叶片部件22在该空气流入管21内形 成螺旋形状。空气流入管21是为使大气中的空气从上方开口部流入、使空气从下 方开口部流出至罐10内的部件。在实施方案中,空气流入管21下方的 开口部,达到上侧曲面部10a和主体部10c的边界。空气流入管21相对于空气流入口 13通过焊接等连接。叶片部件22为例如将180度左旋叶片和180度右旋叶片交互地多次 接合而得到的金属制的部件(参考图3)。在本实施方案中,叶片部件22 具有与空气流入管21的内侧面适当触抵的形状和尺寸,通过这种触抵的 摩擦力,叶片部件22在空气流入管21内保持可装卸的状态。混合方法参考图4,对釆用具有前述构成的混合装置1的水和氧的混合方法进 行说明。如该图所示,混合装置1保持在例如作为养殖池或污水处理槽的水 槽2的水面之上,使水流入口 ll在上、水排出口 12在下。另外,水槽2 中设置有向上汲水的泵3。泵3和混合装置1的短管llb之间通过例如树 脂制的供水管4连接,通过例如树脂制的排水管5连接混合装置1的接 头12b。通过这种结构,水槽2内的水通过泵3向上汲取至混合装置1, 在混合装置1中与空气混合,然后返回水槽2内。在罐10的内部,由于水排出口 12的直径小于水流入口 11的直径, 会产生如箭头所示的漩涡。沿着构成罐10上下的上侧曲面部10a和下侧 曲面部10b内壁的弯曲形状,通过附壁效应促进这种漩涡的形成。所谓 附壁效应, 一般是指将物体置于流动中时,沿着该物体流动方向发生改 变的流体现象。另外,当水从水流入口 11流入罐10内时,通过文丘里效应,大气 中的空气通过空气吸引部件20吸至罐10内。所谓文丘里效应,是指一 定流速的流体流动时,其周围的压力降低,将周边空气带入该流体中的 流体现象。此时,空气通过在空气流入管21和叶片部件22之间形成的 螺旋状的空间,在做箭头所示的螺旋运动的同时,被吸至罐10内。像这 样做螺旋运动的空气的速度,与假如空气吸引部件20只有空气流入管21 构成的情况下的空气速度相比,更为迅速。即,通过螺旋效应使空气流 动如同旋风状,因而增加空气流速。在以上内容中,对于促进水漩涡形成的罐10的内部,由于流入经空 气吸引部件20增加了流速的空气,高效地搅拌水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罐; 设置在前述罐的上部的水流入口; 直径比前述水流入口直径小且设置在前述罐的下部的水排出口; 设置在前述罐的前述水流入口近旁的空气流入口; 设置在前述空气流入口的空气流入管; 和 具有使前述空气流入管内的空气流动变形成螺旋状的多个连续叶片且设置在前述空气流入管内的叶片部件, 其中,在前述罐内混合从前述水流入口出来的水和从前述空气流入管出来的空气中的氧,并将前述水和前述氧的混合水由前述水排出口排出。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子健宫川幸子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东京物理化学分析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