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发动机领域,尤其是一种具有氢氧混合气体添加装置的发动机。本专利技术同时还涉及一种具有氢氧混合气体添加装置的发动机的制作工艺。
技术介绍
余热利用是提高内燃机燃油经济性和减少CO2排放的关键,涡轮发电机与涡轮增压器并联的电涡轮复合方案结构简单、效果明显,能使发动机设计工况点的燃油经济性提高6%,实际驾驶循环下的燃油经济性提高1~3%[诸葛伟林 魏玮 汪茂海 张扬军.内燃机余热利用涡轮发电技术方案研究.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流体机械2009年学术会议论文集 , 2009年10月1日]。铝合金有重量轻,散热好的优点,很多发动机活塞开始使用铝合金材料,但由于铝合金热膨胀系数比较大,发动机工作后活塞摩擦比较大,另外铝合金最大的缺点是没有足够的高温强度。铝合金力学性能主要取决于热处理工艺,淬火速率如果太快,铝合金会出现淬裂,淬火速率如果太慢,又会使得铝合金烧伤。叔丁酚甲醛树脂丙酮溶液作为淬火剂,能够很有效的改善,再通过特定的时效处理,就能使铝合金的力学性能有很大程度的提升,从而满足发动机的需求。中国专利公开号CN 101975108 B,授权公告日 2012.11.07,专利技术专利的名称为一种混氢、氧气的高辛烷值燃料点燃式内燃机及控制方法,该申请公开了一种在高辛烷值燃料中混合氢气和氧气的点燃式内燃机及控制方法,具体内容涉及一种燃料中混合氢气和氧气的点燃式内燃机的燃料储存和供给系统、燃料比例分配及燃烧过程控制。该系统在保留原发动机主要机件及电子控制单元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套氢、氧气随车制取、储存及供给装置。氢氧混合燃料电子控制单元可以根据传感器信号 c-h ...
【技术保护点】
具有氢氧混合气体添加装置的发动机,包括第一高压喷嘴(1)、第二高压喷嘴(2)、第三高压喷嘴(3)、第四高压喷嘴(4)、第五高压喷嘴(5)、高压气管(6)、第六高压喷嘴(7)、第一电磁阀(8)、第一电动增压装置(9)、气罐(10)、控制器(11)、压力传感器(12)、进气管(13)、涡轮增压装置(14)、转速传感器(15)、发电机(16)、排气管(17)、气缸盖(18)、电加热装置(19)、第二电动增压装置(20)、第二电磁阀(21)、氧气罐(22)、氢气罐(23)、第一气管(24)、第三电磁阀(25)、氧传感器(26)、第二气管(27)、发动机机体(28)、气缸(29)、活塞(30)、罐体进气管31、弹簧32、外壳33、罐体出气管34、气囊35、排气歧管36、排气总管37、第一排气总管38、第二排气总管39、陶瓷法兰盘40、螺栓41。
【技术特征摘要】
1.具有氢氧混合气体添加装置的发动机,包括第一高压喷嘴(1)、第二高压喷嘴(2)、第三高压喷嘴(3)、第四高压喷嘴(4)、第五高压喷嘴(5)、高压气管(6)、第六高压喷嘴(7)、第一电磁阀(8)、第一电动增压装置(9)、气罐(10)、控制器(11)、压力传感器(12)、进气管(13)、涡轮增压装置(14)、转速传感器(15)、发电机(16)、排气管(17)、气缸盖(18)、电加热装置(19)、第二电动增压装置(20)、第二电磁阀(21)、氧气罐(22)、氢气罐(23)、第一气管(24)、第三电磁阀(25)、氧传感器(26)、第二气管(27)、发动机机体(28)、气缸(29)、活塞(30)、罐体进气管31、弹簧32、外壳33、罐体出气管34、气囊35、排气歧管36、排气总管37、第一排气总管38、第二排气总管39、陶瓷法兰盘40、螺栓4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氢氧混合气体添加装置的发动机,包括第一高压喷嘴(1)、第二高压喷嘴(2)、第三高压喷嘴(3)、第四高压喷嘴(4)、第五高压喷嘴(5)、高压气管(6)、第六高压喷嘴(7)、第一电磁阀(8)、第一电动增压装置(9)、气罐(10)、控制器(11)、压力传感器(12)、进气管(13)、涡轮增压装置(14)、转速传感器(15)、发电机(16)、排气管(17)、气缸盖(18)、电加热装置(19)、第二电动增压装置(20)、第二电磁阀(21)、氧气罐(22)、氢气罐(23)、第一气管(24)、第三电磁阀(25)、氧传感器(26)、第二气管(27)、发动机机体(28)、气缸(29)、活塞(30)、罐体进气管(31)、弹簧(32)、外壳(33)、罐体出气管(34)、气囊(35)、排气歧管(36)、排气总管(37)、第一排气总管(38)、第二排气总管(39)、陶瓷法兰盘(40)、螺栓(41);其特征在于:发动机机体(28)的上端面上设置有气缸盖(18);发动机机体(28)上均匀等距的设置有多个气缸(29);每一个气缸(29)内都设置有一个活塞(30);气缸盖(18)的一侧与进气管(13)的一端相连,进气管(13)的另一端与涡轮增压装置(14)的一侧相连,进气管(13)上安装有第二电动增压装置(20),进气管(13)内安装有压力传感器(12),气缸盖(18)剩下的一侧与排气管(17)的一端相连,排气管(17)的另一端与涡轮增压装置(14)的一侧相连,涡轮增压装置(14)的一端与发电机(16)的一侧相连,高压气管(6)的一侧从左往右依次与第一高压喷嘴(1)的一端、第二高压喷嘴(2)的一端、第三高压喷嘴(3)的一端、第四高压喷嘴(4)的一端、第五高压喷嘴(5)的一端、第六高压喷嘴(7)的一端相连,第一高压喷嘴(1)剩下的一端穿过进气管(13)的外壳置于进气管(13)之内,第二高压喷嘴(2)剩下的一端穿过进气管(13)的外壳置于进气管(13)之内,第三高压喷嘴(3)剩下的一端穿过进气管(13)的外壳置于进气管(13)之内,第四高压喷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蓉琅,蔡正道,许全,
申请(专利权)人:泰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西;36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