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性优良的TRIP/TWIP高强塑性汽车钢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60509 阅读:1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加工性优良的TRIP/TWIP高强塑性汽车钢及制备方法,钢的化学成分的重量百分比为:C?0.10%~0.45%,Si≤0.6%,Mn?10%~20%,Al≤0.30%,P≤0.20%,S≤0.005%,Re?0.05%~0.30%,N?0.004%~0.05%,Nb≤0.1%,余量为Fe和不可避免杂质。方法为:采用真空冶炼、浇铸温度1450℃~1550℃,浇注成坯;铸坯加热温度1150~1250℃,保温30~60min,开轧温度1150~700℃,终轧温度850~600℃,轧后钢板水淬,冷却速率≥30℃/s;热轧板经40%~80%的压下率冷轧成厚度为0.8mm~2.0mm的钢板;在600~1000℃的静态炉中对冷轧带材进行热处理,保温3~10min,以≥20℃/s冷速快冷或水淬至室温。本发明专利技术在优选的成分下,控制热轧和热处理工艺可以获得具有一定组分配比的组织结构,充分利用TRIP效应的高强度和TWIP效应的高塑性特性,将两种效应有机结合在一起,获得具有TRIP和TWIP效应综合性能优良的钢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特殊钢热处理加工
,涉及一种加工性良好、同时具有TRIP和 TWIP两种效应的高强度、高塑性汽车用薄钢板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现代汽车结构、性能和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是减重、节能、降低排放和提高安全 性。随着冶金工业的发展,先后开发了 DP和TRIP钢,对汽车工业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 作用。TWIP钢的研制开发更是钢材在强度和延展性综合性能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它不仅具 有很高的强度和成型性,还具有很好的吸收撞击能量的能力,作为汽车用钢在性能上具有 明显的优势,成为新一代延性高强钢的发展方向。但传统TWIP钢是在哈德菲尔(Hadfield)钢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其加工性能很 差,主要原因为(1)超高含量的Mn元素(>20%)降低了钢的导热率,且自由线收缩值 (2. 4% 3. 0% )是普通碳钢的2 3倍,导致钢的铸态组织粗大,原始铸坯/锭表面易产 生热裂纹,热轧后裂纹加剧。⑵由于钢中含有大量的Mn元素,铸造时可能造成钢中成分偏 析以及S和P元素在晶界偏聚,弱化晶界,同时大量脆性碳化物(M23C6、M5C2)的析出使TWIP 钢在热轧过程中极易产生沿晶裂纹。(3)高Mn钢固有的高加工硬化速率,导致轧制变形抗 力较高,增加了轧机负荷,使其难以冷加工成形。随着高锰钢生产技术的发展,在Hadfield钢的基础上,发展了以添加高Si、高Al 和Ni、V、Ti、Cr等合金元素获得具有奥氏体结构的TWIP钢。如专利公开号为CN 101215672A 和CN 101235464A的两个中国专利中,受到超高锰(彡20%)和高硅、高铝(彡2%)的 限制,热轧TWIP钢板的制备采用铸锭、热锻,以改善热轧板料的表面缺陷。然而热锻工序 必须离线进行,既破坏了生产的连续性又增加了生产成本。而公开号CN 101066503A和 CN 101084073A的两个德国专利中,为了避免轧制缺陷的发生,采用了 DSC(Direct Strip Casting)的钢带连铸工艺来进行铸造带材的制备,经冷轧后获得TWIP薄钢板。但DSC技 术在实际工业生产中存在性能稳定性差和高成本等明显的劣势。荷兰克里斯塔尔公司的 PCT/EP2006/001034专利中,薄钢带的退火时间长达4小时,极大的制约了连续生产进程。 韩国PCT/KR2007/006780专利中分别采用的是中高C(彡0. 6% )、高Al (彡1. 4% )合金 体系,较高的碳当量和高Al成分降低了可焊性,也增加了连铸工序的难度。ARCEL0R与 THYSSENKRUPP共同申请的专利PCT/IB2007/001866,在中高C( ^ 0. 6% )的基础上添加了 部分Ni、Nb、Mo、V等微合金元素,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产品成本。现有TWIP钢技术中,针对TWIP效应进行了钢种成分和工艺设计,其抗拉强度未能 达到超高强(》900MPa)要求;而具有TRIP效应的冷轧汽车钢板其强度虽高,但塑性偏低 (彡30% )。具有TRIP/TWIP综合效应的汽车用钢专利技术尚未见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低成本及良好冷、热轧成形性,并同时具有TRIP和TWIP效应的高强塑性汽车用薄钢板及其制备方法,以便降低车体重量,实现燃油经济性 和降低废气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加工性优良的TRIP/TWIP高强塑性汽车 钢,其化学组成以重量百分比计为C 0. 10% 0.45%,Si彡0.6%,Mn 10% 20%, Al ^ 0. 30 %, P ^ 0. 20 %, S ^ 0. 005 %, Re 0. 05 % 0. 30 %,N 0. 004 % 0. 05 %, Nb ( 0. 1%,余量为Fe和不可避免杂质。各化学元素在钢中的作用如下C 有利于专利技术钢获得所需的强度指标;增加奥氏体的稳定性,以避免Mn降低后所 引起的奥氏体稳定性的过度降低,在钢中保持中(低)C,抑制铁素体及马氏体的过早形 成,因此,优选的C含量为0. 10% 0. 45%。Mn 与现有技术相比,专利技术钢在设计成分中大大降低了 Mn含量,降低了铸坯凝固 过程中的微观偏析、轧制缺陷产生机会和加工硬化率过高造成的轧制困难。当Mn含量超 过20%时,其TWIP效应强烈,不利于高强度的获得;如Mn含量低于10%,则完全由表现为 TRIP效应,不利于材料获得高塑性。因此Mn的合适范围在10% 20%之间。Si的加入有利于强度的提高和适量的轻质化;一定量的N、P和Nb,其中N、P的存在,不仅提高了奥氏体的稳定性而且促进强度 的提高,C、N与Nb还可以产生细晶强化作用。生产具有上述化学组成的加工性优良的TRIP/TWIP高性能汽车钢,其特征在于具 有以下工艺步骤1)采用真空冶炼、浇铸温度控制在1450°C 1550°C之间,浇注成坯。2)将具有上述成分的铸坯热轧,加热温度1150°C 1250°C,保温30 60min,开 轧温度1150°C 700°C,其终轧温度850°C 600°C,轧后钢板水淬(冷却速率彡30°C /s)。3)热轧板经40% 80%的压下率冷轧成厚度为0. 8mm 2. Omm的冷轧薄钢板。4)在600°C 1000°C范围内的静态炉中对冷轧带材进行热处理,保温3 lOmin, 以彡200C /s冷速快冷或水淬至室温。本专利技术具有加工性优良的TRIP/TWIP高强塑性汽车钢,经过以上化学成分组合及 制备工艺所获得的带材具有以下组织特征1)热轧钢板显微组织包含彡85% (Vol% )的奥氏体、彡15% (Vol% )的铁素体 及渗碳体。2)热处理后的钢板显微组织包含彡60% (Vol% )的退火孪晶奥氏体,^ 40% (Vol% )的铁素体。3)单向拉伸变形后的组织包含彡30 % (Vol % )的形变孪晶奥氏体,彡70 % (Vol% )的铁素体(BCC)+马氏体(BCC)+极少量ε马氏体(HCP)。本专利技术将合金成分设计、冶炼、轧制和热处理工艺相结合,获得具有一定数量原始 组织为部分亚稳态奥氏体的钢板,利用亚稳态奥氏体在塑性变形中部分发生相变,转变为 ε+α马氏体,即TRIP效应;而以退火孪晶形态存在的稳定奥氏体通过应变诱发产生形变 孪晶,即发生TWIP效应,获得具有TRIP/TWIP双重效应的高强度、高塑性汽车用钢。随着热 处理温度的提高,钢中奥氏体的稳定性提高,在塑性变形过程中奥氏体向ε马氏体(HCP) 和α马氏体(BCC)的转变量减小,即相变后剩余的残余奥氏体较多即Vrce较高,单向拉伸 后的力学性能表现为强度有所降低而塑性较高,加工硬化指数稍低;反之亦然。由于高锰钢的熔点较低,铸坯要避免高温快速加热,采用较低速率的均勻升温。为 减少脆性相(M23C6、M5C2、M3P)和/或析出物的产生,按照化学成分的不同,其终轧温度保证 在850°C 600°C之间,轧后快速冷却(彡300C /s),避开了相变温度区间,获得具有大量残 余奥氏体的热轧态组织,其目的是降低冷轧变形抗力。热轧过程中对脆性相和大量析出物 的抑制,将有效改善钢的强塑性、可加工性、表面质量和焊接性。本专利技术加工性良好的高强塑性TRIP/TWIP钢具有如下性能特征1)抗拉强度(Rm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加工性优良的TRIP/TWIP高强塑性汽车钢,其特征在于化学成分的重量百分比为:C 0.10%~0.45%,Si≤0.6%,Mn 10%~20%,Al≤0.30%,P≤0.20%,S≤0.005%,Re 0.05%~0.30%,N 0.004%~0.05%,Nb≤0.1%,余量为Fe和不可避免杂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严玲刘仁东孙建伦郭金宇王科强孟贝徐鑫林利
申请(专利权)人: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21[中国|辽宁]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