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艾伯维公司专利>正文

抗EGFR抗体药物偶联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508172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07 09:4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抗EGFR抗体药物偶联物。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抑制Bc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抗EGFR抗体药物偶联物
[0001]相关申请
[0002]本申请是国际申请日为2017年6月7日的国际申请PCT/US2017/036368进入中国、申请号为201780048216.7的题为“抗EGFR抗体药物偶联物”的专利技术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0003]本申请要求于2016年6月8日提交的美国临时申请号62/347,416的优先权,以上文献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明确地并入本文。
[0004]序列表
[0005]本申请含有序列表,该序列表已以ASCII格式以电子方式提交且其全部内容以引用的方式并入本文中。所述ASCII复本创建于2017年6月2日,命名为117813

13420_SL.txt且大小为142,532字节。
[0006]

技术介绍

[0007]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也称为HER

1或Erb

B1,并且在本文中称为“EGFR”)是由c

erbB原癌基因编码的170kDa跨膜受体,并且表现出酪氨酸激酶内在活性(Modjtahedi等人,Br.J.Cancer[英国癌症杂志]73:228

235(1996);Herbst和Shin,Cancer[癌症]94:1593

1611(2002))。SwissProt数据库条目P00533提供了人EGFR的序列。EGFR通过酪氨酸激酶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调节许多细胞过程(包括但不限于控制细胞增殖、分化、细胞存活、细胞凋亡、血管生成、有丝分裂和转移的信号转导途径的激活)(Atalay等人,Ann.Oncology[肿瘤学年鉴]14:1346

1363(2003);Tsao和Herbst,Signal[信号]4:4

9(2003);Herbst和Shin,Cancer[癌症]94:1593

1611(2002);Modjtahedi等人,Br.J.Cancer[英国癌症杂志]73:228

235(1996))。
[0008]已知的EGFR配体包括EGF、TGFA/TGF

α、双调蛋白、epigen/EPGN、BTC/β细胞素、上皮调节蛋白/EREG和HBEGF/肝素结合EGF。EGFR的配体结合触发了关键细胞质残基的受体同源二聚化和/或异源二聚化和自身磷酸化。磷酸化的EGFR募集衔接蛋白(如GRB2),进而激活复合下游信号级联,至少包括以下主要的下游信号级联:RAS

RAF

MEK

ERK、PI3激酶

AKT、PLCγ

PKC和STAT模块。这种自身磷酸化还通过几种其他蛋白质经由其自身磷酸酪氨酸结合SH2结构域与磷酸化的酪氨酸的缔结引发下游激活和信号传导。这些下游信号传导蛋白启动若干信号转导级联(主要是MAPK、Akt和JNK途径),导致细胞增殖。EGFR的配体结合也可以激活NF

κ

B信号级联。配体结合还直接磷酸化其他蛋白质(如RGS16),激活其GTP酶活性并可能将EGF受体信号传导与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传导偶联。配体结合还使MUC1磷酸化并增加其与SRC和CTNNB1/β

连环蛋白的相互作用。
[0009]EGFR的过表达已经在许多人类恶性病症(包括膀胱癌、脑癌、头颈癌、胰腺癌、肺癌、乳腺癌、卵巢癌、结肠癌、前列腺癌和肾癌)中有报道。(Atalay等人,Ann.Oncology[肿瘤学年鉴]14:1346

1363(2003);Herbst和Shin,Cancer[癌症]94:1593

1611(2002);和Modjtahedi等人,Br.J.Cancer[英国癌症杂志]73:228

235(1996))。在这些病症的许多中,EGFR的过表达与患者的预后不良互相关联或相关。(Herbst和Shin,Cancer[癌症]94:1593

1611(2002);和Modjtahedi等人,Br.J.Cancer[英国癌症杂志]73:228

235(1996))。EGFR也在正常组织(特别是皮肤、肝脏和胃肠道的上皮组织)的细胞中表达,尽管其水平通常低于
恶性细胞中的水平(Herbst和Shin,Cancer[癌症]94:1593

1611(2002))。
[0010]含有显著比例的EGFR基因扩增的肿瘤也共表达截短形式的受体(Wikstrand等人,(1998)J.Neurovirol.[神经病毒学杂志]4,148

158)称为de2

7 EGFR、ΔEGFR、EGFRvIII或Δ2

7(本文中术语可互换使用)(Olapade

Olaopa等人(2000)Br.J.Cancer.[英国癌症杂志]82,186

94)。在de2

7 EGFR中发现的重排导致缺少跨越外显子2

7的801个核苷酸的框内成熟mRNA(Wong等人(1992)Proc.Natl.Acad.Sci.U.S.A.[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89,2965

9;Yamazaki等人(1990)Jpn.J.Cancer Res.[日本癌研究杂志]81,773

9;Yamazaki等人(1988)Mol.Cell.Biol.[分子细胞生物学]8,1816

20;和Sugawa等人(1990)Proc.Natl.Acad.Sci.U.S.A.[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87,8602

6)。相应的EGFR蛋白具有267个氨基酸缺失(包含细胞外结构域的残基6

273),和融合接合点处的新甘氨酸残基(Sugawa等人,1990)。此缺失与甘氨酸残基的插入一起在缺失界面处产生独特的接合肽(Sugawa等人,1990)。
[0011]在许多肿瘤类型(包括神经胶质瘤、乳腺癌、肺癌、卵巢癌和前列腺癌)中已报道了EGFRvIII(Wikstrand等人(1997)Cancer Res.[癌症研究]57,4130

40;Olapade

Olaopa等人(2000)Br.J.Cancer.[英国癌症杂志]82,186

94;Wikstrand等人(1995)Cancer Res.[癌症研究]55,3140

8;Garcia de Palazzo等人(1993)Cancer Res.[癌症研究]53,3217

20)。虽然这种截短的受体不与配体结合,但它具有低的组成性活性,并且赋予在裸鼠中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GFR)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其包含经由接头与抗人表皮生长因子(hEGFR)抗体连接的药物,其中该药物是根据结构式(IIa)、(IIb)、(IIc)、或(IId)的Bcl

xL抑制剂:(IIa)(IIb)(IIc)(IId)其中:Ar1选自选自以及
并且任选地被一个或多个独立地选自以下的取代基取代:卤基、羟基、硝基、低级烷基、低级杂烷基、C1‑4烷氧基、氨基、氰基和卤代甲基;Ar2选自选自选自或其N

氧化物,并且任选地被一个或多个独立地选自以下的取代基取代:卤基、羟基、硝基、低级烷基、低级杂烷基、C1‑4烷氧基、氨基、氰基和卤代甲基,其中R
12

Z
2b

、R
’‑
Z
2b

、#

N(R4)

R
13

Z
2b

、或#

R
’‑
Z
2b

取代基在Ar2的任何能够被取代的原子处附接至Ar2;Z1选自N、CH、C

卤基、C

CH3和C

CN;Z
2a
和Z
2b
各自彼此独立地选自键、NR6、CR
6a
R
6b
、O、S、S(O)、S(O)2、

NR6C(O)



NR
6a
C(O)NR
6b

、以及

NR6C(O)O

;R

是其中在附接至R

的情况下,#在R

的任何能够被取代的原子处附接至R

;X

在每次出现时选自

N(R
10
)



N(R
10
)C(O)



N(R
10
)S(O)2‑


S(O)2N(R
10
)

、以及

O

;n选自0

3;R
10
在每次出现时独立地选自氢、低级烷基、杂环、氨基烷基、G

烷基、以及

(CH2)2‑
O

(CH2)2‑
O

(CH2)2‑
NH2:G在每次出现时独立地选自多元醇、具有4至30个之间的重复单元的聚乙二醇、盐、和在生理pH下带电的部分;SP
a
在每次出现时独立地选自氧、

S(O)2N(H)



N(H)S(O)2‑


N(H)C(O)



C(O)N(H)



N(H)

、亚芳基、亚杂环、和任选地取代的亚甲基;其中亚甲基任选地被

NH(CH2)2G、NH2、C1‑8烷基、和羰基中的一个或多个取代;m2选自0

12;R1选自氢、甲基、卤基、卤代甲基、乙基、和氰基;R2选自氢、甲基、卤基、卤代甲基和氰基;R3选自氢、甲基、乙基、卤代甲基和卤代乙基;R4选自氢、低级烷基和低级杂烷基,或与R13的原子一起形成具有3至7个之间的环原子
的环烷基或杂环基环;R6、R
6a
和R
6b
各自彼此独立地选自氢、任选地取代的低级烷基、任选地取代的低级杂烷基、任选地取代的环烷基和任选地取代的杂环基,或与来自R4的原子和来自R
13
的原子一起形成具有3至7之间的环原子的环烷基环或杂环基环;R
11a
和R
11b
各自彼此独立地选自氢、卤基、甲基、乙基、卤代甲基、羟基、甲氧基、CN、和SCH3;R
12
任选地是R

或是选自氢、卤基、氰基、任选地取代的烷基、任选地取代的杂烷基、任选地取代的杂环基、和任选地取代的环烷基;R
13
选自任选地取代的C1‑8亚烷基、任选地取代的杂亚烷基、任选地取代的亚杂环、和任选地取代的亚环烷基;并且#代表与接头L的附接点;其中该hEGFR抗体具有以下特征:该抗体结合氨基酸序列CGADSYEMEEDGVRKC(SEQ ID NO:45)内的表位或在竞争性结合分析中与第二抗hEGFR抗体竞争结合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变体III(EGFRvIII)(SEQ ID NO:33),其中第二抗EGFR抗体包含含有SEQ ID NO:1所示氨基酸序列的重链可变结构域和含有SEQ ID NO:5所示氨基酸序列的轻链可变结构域;并且该抗体与EGFR(1

525)(SEQ ID NO:47)结合,其中如通过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所测定的,解离常数(K
d
)为约1x10
‑6M或更低。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ADC,其是根据结构式(I)的化合物:(I)其中:D是具有式(IIa)、(IIb)、(IIc)或(IId)的Bcl

xL抑制剂药物;L是接头;Ab是抗hEGFR抗体;LK代表将接头(L)连接至抗hEGFR抗体(Ab)的共价键;并且m是范围从1至20的整数。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ADC,其中该Bcl

xL抑制剂选自由以下化合物组成的组,对这些化合物的修饰在于:在对应于结构式(IIa)、(IIb)、(IIc)、或(IId)的#位置的氢不存在,从而形成单价基团:6

[8

(1,3

苯并噻唑
‑2‑
基氨基甲酰基)

3,4

二氢异喹啉

2(1H)

基]
‑3‑
[1

({3

[2

({2

[2

(羧基甲氧基)乙氧基]乙基}氨基)乙氧基]

5,7



甲基三环[3.3.1.1
3,7
]癸
‑1‑
基}甲基)
‑5‑
甲基

1H

吡唑
‑4‑
基]吡啶
‑2‑
甲酸;6

[8

(1,3

苯并噻唑
‑2‑
基氨基甲酰基)

3,4

二氢异喹啉

2(1H)

基]
‑3‑
{1

[(3,5

二甲基
‑7‑
{2

[(2

磺乙基)氨基]乙氧基}三环[3.3.1.1
3,7
]癸
‑1‑
基)甲基]
‑5‑
甲基

1H

吡唑
‑4‑
基}吡啶
‑2‑
甲酸;2

{[(2

{[2

({3

[(4

{6

[8

(1,3

苯并噻唑
‑2‑
基氨基甲酰基)

3,4

二氢异喹啉

2(1H)

基]
‑2‑
羧基吡啶
‑3‑
基}
‑5‑
甲基

1H

吡唑
‑1‑
基)甲基]

5,7

二甲基三环[3.3.1.1
3,7
]

‑1‑
基}氧基)乙基]氨基}乙基)磺酰基]氨基}
‑2‑
脱氧

D

吡喃葡萄糖;6

[8

(1,3

苯并噻唑
‑2‑
基氨基甲酰基)

3,4

二氢异喹啉

2(1H)

基]
‑3‑
{1

[(3,5

二甲基
‑7‑
{2

[(4

{[(3R,4R,5S,6R)

3,4,5

三羟基
‑6‑
(羟甲基)四氢

2H

吡喃
‑2‑
基]甲基}苄基)氨基]乙氧基}三环[3.3.1.1
3,7
]癸
‑1‑
基)甲基]
‑5‑
甲基

1H

吡唑
‑4‑
基}吡啶
‑2‑
甲酸;6

[8

(1,3

苯并噻唑
‑2‑
基氨基甲酰基)

3,4

二氢异喹啉

2(1H)

基]
‑3‑
{1

[(3,5

二甲基
‑7‑
{2

[(3

磺丙基)氨基]乙氧基}三环[3.3.1.1
3,7
]癸
‑1‑
基)甲基]
‑5‑
甲基

1H

吡唑
‑4‑
基}吡啶
‑2‑
甲酸;6

[8

(1,3

苯并噻唑
‑2‑
基氨基甲酰基)

3,4

二氢异喹啉

2(1H)

基]
‑3‑
{1

[(3

{2

[(2,3

二羟基丙基)氨基]乙氧基}

5,7

二甲基三环[3.3.1.1
3,7
]癸
‑1‑
基)甲基]
‑5‑
甲基

1H

吡唑
‑4‑
基}吡啶
‑2‑
甲酸;2

({[4

({[2

({3

[(4

{6

[8

(1,3

苯并噻唑
‑2‑
基氨基甲酰基)

3,4

二氢异喹啉

2(1H)

基]
‑2‑
羧基吡啶
‑3‑
基}
‑5‑
甲基

1H

吡唑
‑1‑
基)甲基]

5,7

二甲基三环[3.3.1.1
3,7
]癸
‑1‑
基}氧基)乙基]氨基}甲基)苯基]磺酰基}氨基)
‑2‑
脱氧

β

D

吡喃葡萄糖;8

(1,3

苯并噻唑
‑2‑
基氨基甲酰基)
‑2‑
{6

羧基
‑5‑
[1

({3

[2

({2

[1



D

吡喃葡糖醛酸基)

1H

1,2,3

三唑
‑4‑
基]乙基}氨基)乙氧基]

5,7

二甲基三环[3.3.1.1
3,7
]癸
‑1‑
基}甲基)
‑5‑
甲基

1H

吡唑
‑4‑
基]吡啶
‑2‑
基}

1,2,3,4

四氢异喹啉;3

[1

({3

[2

(2

{[4



D

别吡喃糖基氧基)苄基]氨基}乙氧基)乙氧基]

5,7

二甲基三环[3.3.1.1
3,7
]癸
‑1‑
基}甲基)
‑5‑
甲基

1H

吡唑
‑4‑
基]
‑6‑
[8

(1,3

苯并噻唑
‑2‑
基氨基甲酰基)

3,4

二氢异喹啉

2(1H)

基]吡啶
‑2‑
甲酸;6

[8

(1,3

苯并噻唑
‑2‑
基氨基甲酰基)

3,4

二氢异喹啉

2(1H)

基]
‑3‑
(1

{[3,5

二甲基
‑7‑
(2

{2

[(2

磺乙基)氨基]乙氧基}乙氧基)三环[3.3.1.1
3,7
]癸
‑1‑
基]甲基}
‑5‑
甲基

1H

吡唑
‑4‑
基)吡啶
‑2‑
甲酸;6

[8

(1,3

苯并噻唑
‑2‑
基氨基甲酰基)

3,4

二氢异喹啉

2(1H)

基]
‑3‑
{1

[(3,5

二甲基
‑7‑
{2

[(2

膦酰基乙基)氨基]乙氧基}三环[3.3.1.1
3,7
]癸
‑1‑
基)甲基]
‑5‑
甲基

1H

吡唑
‑4‑
基}吡啶
‑2‑
甲酸;6

[8

(1,3

苯并噻唑
‑2‑
基氨基甲酰基)

3,4

二氢异喹啉

2(1H)

基]
‑3‑
{1

[(3,5

二甲基
‑7‑
{2

[甲基(3

磺基

L

丙氨酰)氨基]乙氧基}三环[3.3.1.1
3,7
]癸
‑1‑
基)甲基]
‑5‑
甲基

1H

吡唑
‑4‑
基}吡啶
‑2‑
甲酸;6

[8

(1,3

苯并噻唑
‑2‑
基氨基甲酰基)

3,4

二氢异喹啉

2(1H)

基]
‑3‑
{1

[(3,5

二甲基
‑7‑
{2

[(3

膦酰基丙基)氨基]乙氧基}三环[3.3.1.1
3,7
]癸
‑1‑
基)甲基]
‑5‑
甲基

1H

吡唑
‑4‑
基}吡啶
‑2‑
甲酸;6

[8

(1,3

苯并噻唑
‑2‑
基氨基甲酰基)

3,4

二氢异喹啉

2(1H)

基]
‑3‑
{1

[(3,5

二甲基
‑7‑
{2

[(3

磺基

L

丙氨酰)氨基]乙氧基}三环[3.3.1.1
3,7
]癸
‑1‑
基)甲基]
‑5‑
甲基

1H

吡唑
‑4‑
基}吡啶
‑2‑
甲酸;6

[8

(1,3

苯并噻唑
‑2‑
基氨基甲酰基)

3,4

二氢异喹啉

2(1H)

基]
‑3‑
(1

{[3,5

二甲基
‑7‑
(2

{2

[(3

膦酰基丙基)氨基]乙氧基}乙氧基)三环[3.3.1.1
3,7
]癸
‑1‑
基]甲基}
‑5‑
甲基

1H

吡唑
‑4‑
基)吡啶
‑2‑
甲酸;3

{1

[(3

{2

[L

α

天冬氨酰(甲基)氨基]乙氧基}

5,7

二甲基三环[3.3.1.1
3,7
]癸

1

基)甲基]
‑5‑
甲基

1H

吡唑
‑4‑
基}
‑6‑
[8

(1,3

苯并噻唑
‑2‑
基氨基甲酰基)

3,4

二氢异喹啉

2(1H)

基]吡啶
‑2‑
甲酸;6

{4

[({2

[2

(2

氨基乙氧基)乙氧基]乙基}[2

({3

[(4

{6

[8

(1,3

苯并噻唑
‑2‑
基氨基甲酰基)

3,4

二氢异喹啉

2(1H)

基]
‑2‑
羧基吡啶
‑3‑
基}
‑5‑
甲基

1H

吡唑
‑1‑
基)甲基]

5,7

二甲基三环[3.3.1.1
3,7
]癸
‑1‑
基}氧基)乙基]氨基)甲基]苄基}

2,6

脱水

L

古洛糖酸;4

({[2

({3

[(4

{6

[8

(1,3

苯并噻唑
‑2‑
基氨基甲酰基)

3,4

二氢异喹啉

2(1H)

基]
‑2‑
羧基吡啶
‑3‑
基}
‑5‑
甲基

1H

吡唑
‑1‑
基)甲基]

5,7

二甲基三环[3.3.1.1
3,7
]癸
‑1‑
基}氧基)乙基]氨基}甲基)苯基己吡喃糖醛酸;6

[1

(1,3

苯并噻唑
‑2‑
基氨基甲酰基)

1,2,3,4

四氢喹啉
‑7‑
基]
‑3‑
{1

[(3,5

二甲基
‑7‑
{2

[(2

膦酰基乙基)氨基]乙氧基}三环[3.3.1.1
3,7
]癸
‑1‑
基)甲基]
‑5‑
甲基

1H

吡唑
‑4‑


1H

吡啶
‑2‑
甲酸;6

[1

(1,3

苯并噻唑
‑2‑
基氨基甲酰基)

1,2,3,4

四氢喹啉
‑7‑
基]
‑3‑
{1

[(3,5

二甲基
‑7‑
{2

[甲基(3

磺基

L

丙氨酰)氨基]乙氧基}三环[3.3.1.1
3,7
]癸
‑1‑
基)甲基]
‑5‑
甲基

1H

吡唑
‑4‑
基}吡啶
‑2‑
甲酸;3

{1

[(3,5

二甲基
‑7‑
{2

[(2

磺乙基)氨基]乙氧基}三环[3.3.1.1
3,7
]癸
‑1‑
基)甲基]
‑5‑
甲基

1H

吡唑
‑4‑
基}
‑6‑
[8

([1,3]噻唑并[5,4

b]吡啶
‑2‑
基氨基甲酰基)

3,4

二氢异喹啉

2(1H)

基]吡啶
‑2‑
甲酸;3

{1

[(3,5

二甲基
‑7‑
{2

[(2

磺乙基)氨基]乙氧基}三环[3.3.1.1
3,7
]癸
‑1‑
基)甲基]
‑5‑
甲基

1H

吡唑
‑4‑
基}
‑6‑
[8

([1,3]噻唑并[4,5

b]吡啶
‑2‑
基氨基甲酰基)

3,4

二氢异喹啉

2(1H)

基]吡啶
‑2‑
甲酸;6

[1

(1,3

苯并噻唑
‑2‑
基氨基甲酰基)

1,2,3,4

四氢喹啉
‑7‑
基]
‑3‑
{1

[(3,5

二甲基
‑7‑
{2

[(2

磺乙基)氨基]乙氧基}三环[3.3.1.1
3,7
]癸
‑1‑
基)甲基]
‑5‑
甲基

1H

吡唑
‑4‑
基}吡啶
‑2‑
甲酸;6

[8

(1,3

苯并噻唑
‑2‑
基氨基甲酰基)

3,4

二氢异喹啉

2(1H)

基]
‑3‑
{1

[(3

{2

[(2

羧乙基)氨基]乙氧基}

5,7

二甲基三环[3.3.1.1
3,7
]癸
‑1‑
基)甲基]
‑5‑
甲基

1H

吡唑
‑4‑
基}吡啶
‑2‑
甲酸;6

[8

(1,3

苯并噻唑
‑2‑
基氨基甲酰基)

3,4

二氢异喹啉

2(1H)

基]
‑3‑
{1

[(3,5

二甲基
‑7‑
{2

[(3

膦酰基丙基)(哌啶
‑4‑
基)氨基]乙氧基}三环[3.3.1.1
3,7
]癸
‑1‑
基)甲基]
‑5‑
甲基

1H

吡唑
‑4‑
基}吡啶
‑2‑
甲酸;3

{1

[(3

{2

[D

α

天冬氨酰(甲基)氨基]乙氧基}

5,7

二甲基三环[3.3.1.1
3,7
]癸
‑1‑
基)甲基]
‑5‑
甲基

1H

吡唑
‑4‑
基}
‑6‑
[8

(1,3

苯并噻唑
‑2‑
基氨基甲酰基)

3,4

二氢异喹啉

2(1H)

基]吡啶
‑2‑
甲酸;6

[8

(1,3

苯并噻唑
‑2‑
基氨基甲酰基)

3,4

二氢异喹啉

2(1H)

基]
‑3‑
(1

{[3

(2

{[1

(羧甲基)哌啶
‑4‑
基]氨基}乙氧基)

5,7

二甲基三环[3.3.1.1
3,7
]癸
‑1‑
基]甲基}
‑5‑
甲基

1H

吡唑
‑4‑
基)吡啶
‑2‑
甲酸;N

[(5S)
‑5‑
氨基
‑6‑
{[2

({3

[(4

{6

[8

(1,3

苯并噻唑
‑2‑
基氨基甲酰基)

3,4

二氢异喹啉

2(1H)

基]
‑2‑
羧基吡啶
‑3‑
基}
‑5‑
甲基

1H

吡唑
‑1‑
基)甲基]

5,7

二甲基三环[3.3.1.1
3,7
]癸
‑1‑
基}氧基)乙基](甲基)氨基}
‑6‑
氧代己基]

N,N

二甲基甲铵;
6

[8

(1,3

苯并噻唑
‑2‑
基氨基甲酰基)

3,4

二氢异喹啉

2(1H)

基]
‑3‑
{1

[(3,5

二甲基
‑7‑
{2

[哌啶
‑4‑
基(2

磺乙基)氨基]乙氧基}三环[3.3.1.1
3,7
]癸
‑1‑
基)甲基]
‑5‑
甲基

1H

吡唑
‑4‑
基}吡啶
‑2‑
甲酸;6

[8

(1,3

苯并噻唑
‑2‑
基氨基甲酰基)
‑5‑
(3

膦酰基丙氧基)

3,4

二氢异喹啉

2(1H)

基]
‑3‑
[1

({3,5

二甲基
‑7‑
[2

(甲基氨基)乙氧基]三环[3.3.1.1
3,7
]癸
‑1‑
基}甲基)
‑5‑
甲基

1H

吡唑
‑4‑
基]吡啶
‑2‑
甲酸;6

[8

(1,3

苯并噻唑
‑2‑
基氨基甲酰基)

3,4

二氢异喹啉

2(1H)

基]
‑3‑
(1

{[3

(2

{[N

(2

羧乙基)

L

α

天冬氨酰]氨基}乙氧基)

5,7

二甲基三环[3.3.1.1
3,7
]癸
‑1‑
基]甲基}
‑5‑
甲基

1H

吡唑
‑4‑
基)吡啶
‑2‑
甲酸;3

{1

[(3

{2

[(2

氨基乙基)(2

磺乙基)氨基]乙氧基}

5,7

二甲基三环[3.3.1.1
3,7
]癸
‑1‑
基)甲基]
‑5‑
甲基

1H

吡唑
‑4‑
基}
‑6‑
[8

(1,3

苯并噻唑
‑2‑
基氨基甲酰基)

3,4

二氢异喹啉

2(1H)

基]吡啶
‑2‑
甲酸;6

[5

(2

氨基乙氧基)
‑8‑
(1,3

苯并噻唑
‑2‑
基氨基甲酰基)

3,4

二氢异喹啉

2(1H)

基]
‑3‑
[1

({3,5

二甲基
‑7‑
[2

(甲基氨基)乙氧基]三环[3.3.1.1
3,7
]癸
‑1‑
基}甲基)
‑5‑
甲基

1H

吡唑
‑4‑
基]吡啶
‑2‑
甲酸;6

[8

(1,3

苯并噻唑
‑2‑
基氨基甲酰基)萘
‑2‑
基]
‑3‑
{1

[(3,5

二甲基
‑7‑
{2

[(3

磺丙基)氨基]乙氧基}三环[3.3.1.1
3,7
]癸
‑1‑
基)甲基]
‑5‑
甲基

1H

吡唑
‑4‑
基}吡啶
‑2‑
甲酸;6

[8

(1,3

苯并噻唑
‑2‑
基氨基甲酰基)

3,4

二氢异喹啉

2(1H)

基]
‑3‑
{1

[(3

{2

[(2

羧乙基)(哌啶
‑4‑
基)氨基]乙氧基}

5,7

二甲基三环[3.3.1.1
3,7
]癸
‑1‑
基)甲基]
‑5‑
甲基

1H

吡唑
‑4‑
基}吡啶
‑2‑
甲酸;6

[8

(1,3

苯并噻唑
‑2‑
基氨基甲酰基)

3,4

二氢异喹啉

2(1H)

基]
‑3‑
{1

[(3,5

二甲基
‑7‑
{2

[(3

磺基

L

丙氨酰)(2

磺乙基)氨基]乙氧基}三环[3.3.1.1
3,7
]癸
‑1‑
基)甲基]
‑5‑
甲基

1H

吡唑
‑4‑
基}吡啶
‑2‑
甲酸;6

[8

(1,3

苯并噻唑
‑2‑
基氨基甲酰基)

3,4

二氢异喹啉

2(1H)

基]
‑3‑
{1

[(3

{2

[{2

[(2

羧乙基)氨基]乙基}(2

磺乙基)氨基]乙氧基}

5,7

二甲基三环[3.3.1.1
3,7
]癸
‑1‑
基)甲基]
‑5‑
甲基

1H

吡唑
‑4‑
基}吡啶
‑2‑
甲酸;3

{1

[(3,5

二甲基
‑7‑
{2

[(3

膦酰基丙基)氨基]乙氧基}三环[3.3.1.1
3,7
]癸
‑1‑
基)甲基]
‑5‑
甲基

1H

吡唑
‑4‑
基}
‑6‑
[8

([1,3]噻唑并[4,5

b]吡啶
‑2‑
基氨基甲酰基)

3,4

二氢异喹啉

2(1H)

基]吡啶
‑2‑
甲酸;3

{1

[(3,5

二甲基
‑7‑
{2

[(3

膦酰基丙基)氨基]乙氧基}三环[3.3.1.1
3,7
]癸
‑1‑
基)甲基]
‑5‑
甲基

1H

吡唑
‑4‑
基}
‑6‑
[8

([1,3]噻唑并[5,4

b]吡啶
‑2‑
基氨基甲酰基)

3,4

二氢异喹啉

2(1H)

基]吡啶
‑2‑
甲酸;6

[8

(1,3

苯并噻唑
‑2‑
基氨基甲酰基)
‑5‑
(羧基甲氧基)

3,4

二氢异喹啉

2(1H)

基]
‑3‑
[1

({3,5

二甲基
‑7‑
[2

(甲基氨基)乙氧基]三环[3.3.1.1
3,7
]癸
‑1‑
基}甲基)
‑5‑
甲基

1H

吡唑
‑4‑
基]吡啶
‑2‑
甲酸;6

[8

(1,3

苯并噻唑
‑2‑
基氨基甲酰基)

3,4

二氢异喹啉

2(1H)

基]
‑3‑
{1

[(3

{2

[(3

羧基丙基)(哌啶
‑4‑
基)氨基]乙氧基}

5,7

二甲基三环[3.3.1.1
3,7
]癸
‑1‑
基)甲基]
‑5‑
甲基

1H

吡唑
‑4‑
基}吡啶
‑2‑
甲酸;
6

[8

(1,3

苯并噻唑
‑2‑
基氨基甲酰基)萘
‑2‑
基]
‑3‑
{1

[(3,5

二甲基
‑7‑
{2

[(2

磺乙基)氨基]乙氧基}三环[3.3.1.1
3,7
]癸
‑1‑
基)甲基]
‑5‑
甲基

1H

吡唑
‑4‑
基}吡啶
‑2‑
甲酸;3

{1

[(3

{2

[L

α

天冬氨酰(2

磺乙基)氨基]乙氧基}

5,7

二甲基三环[3.3.1.1
3,7
]癸
‑1‑
基)甲基]
‑5‑
甲基

1H

吡唑
‑4‑
基}
‑6‑
[8

(1,3

苯并噻唑
‑2‑
基氨基甲酰基)

3,4

二氢异喹啉

2(1H)

基]吡啶
‑2‑
甲酸;6

[8

(1,3

苯并噻唑
‑2‑
基氨基甲酰基)

3,4

二氢异喹啉

2(1H)

基]
‑3‑
{1

[(3

{2

[(1,3

二羟基丙烷
‑2‑
基)氨基]乙氧基}

5,7

二甲基三环[3.3.1.1
3,7
]癸
‑1‑
基)甲基]
‑5‑
甲基

1H

吡唑
‑4‑
基}吡啶
‑2‑
甲酸;6

[5

(2

氨基乙氧基)
‑8‑
(1,3

苯并噻唑
‑2‑
基氨基甲酰基)

3,4

二氢异喹啉

2(1H)

基]
‑3‑
{1

[(3,5

二甲基
‑7‑
{2

[甲基(2

磺乙基)氨基]乙氧基}三环[3.3.1.1
3,7
]癸
‑1‑
基)甲基]
‑5‑
甲基

1H

吡唑
‑4‑
基}吡啶
‑2‑
甲酸;6

[8

(1,3

苯并噻唑
‑2‑
基氨基甲酰基)
‑5‑
{2

[(2

磺乙基)氨基]乙氧基}

3,4

二氢异喹啉

2(1H)

基]
‑3‑
{1

[(3,5

二甲基
‑7‑
{2

[甲基(2

磺乙基)氨基]乙氧基}三环[3.3.1.1
3,7
]癸
‑1‑
基)甲基]
‑5‑
甲基

1H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ER博黑尔特AJ索尔斯AC菲利普斯AS朱德M布伦科
申请(专利权)人:艾伯维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