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尾减损系统及汽车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471061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06 09:5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追尾减损系统,包括后防撞梁、可移动设置的后保吸能盒和对后保吸能盒施加使其移动的弹性作用力的第一弹簧,后保吸能盒与后防撞梁连接且后保吸能盒可带动后防撞梁移动至汽车车身后方。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追尾减损系统,可以在追尾发生前,提前弹出延伸车辆尾部防撞结构,从而达到增加车辆自身安全距离,当追尾的冲击力过大时,可以通过预先延伸的后防撞系统激发车底预设的弹簧机构,抬高车位高度,达到减少和减损作用,最大程度保护乘员舱免受追尾带来的伤害或者造成的车身变形。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汽车。明还公开了一种汽车。明还公开了一种汽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追尾减损系统及汽车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汽车零部件
,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追尾减损系统及汽车。

技术介绍

[0002]汽车是由动力驱动,并且具有4个或4个以上车轮的非轨道承载的车辆,主要用于:载运人员和货物,牵引载运人员和货物的车辆,以及其他特殊用途。汽车内部安装有安全防护装置,如座椅上安装有头枕,各个座位处安装有安全带。
[0003]现有车辆防追尾都是通过调整车内头枕角度和安全带预紧等方式,被动接受可能发生的追尾情况,这样造成的后果,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起到作用,当追尾溃缩侵入后排座位的时候,可能会失去作用。因此现有的追尾防护方式,都是通过提前预紧安全带和调整座椅角度来准备迎接追尾,这样被动的等待,会有根据不同情况,带来撞击和伤害不同,不能更好的保护车内乘客。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追尾减损系统,目的是减少追尾事故发生时对车内乘员造成的冲击和伤害。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追尾减损系统,包括后防撞梁、可移动设置的后保吸能盒和对后保吸能盒施加使其移动的弹性作用力的第一弹簧,后保吸能盒与所述后防撞梁连接且后保吸能盒可带动后防撞梁移动至汽车车身后方。
[0006]所述后保吸能盒设置多个,后保吸能盒沿所述后防撞梁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
[0007]所述后防撞梁上设置装饰罩。
[0008]所述的追尾减损系统还包括可移动的设置且用于接触车身下方的地面的地面支撑座、用于对地面支撑座施加向下移动的弹性作用力的第二弹簧和用于且追尾事故发生时释放第二弹簧的释放装置,释放装置与所述第一弹簧连接。
[0009]所述释放装置包括上部拉环和设置于上部拉环上且用于对所述第二弹簧进行限位的垂直弹簧定位销。
[0010]所述释放装置还包括第三弹簧、可旋转设置且用于挤压第三弹簧的追尾减损挡板和与第三弹簧连接的极限推拉杆,极限推拉杆与所述上部拉环连接。
[0011]所述释放装置还包括设置于车身上的定位支架和设置于定位支架上的垂直弹簧限位固定轴。
[0012]所述释放装置还包括弹簧定位圈,所述第三弹簧设置于弹簧定位圈上,第三弹簧为弧形弹簧。
[0013]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所述的追尾减损系统。
[0014]本专利技术的追尾减损系统,可以在追尾发生前,提前弹出延伸车辆尾部防撞结构,从而达到增加车辆自身安全距离,当追尾的冲击力过大时,可以通过预先延伸的后防撞系统
激发车底预设的弹簧机构,抬高车位高度,达到减少和减损作用,最大程度保护乘员舱免受追尾带来的伤害或者造成的车身变形。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专利技术追尾减损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是第二弹簧处于伸长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3是第二弹簧处于压缩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4是本专利技术追尾减损系统的主视图;
[0019]图5是本专利技术追尾减损系统的俯视图;
[0020]上述图中的标记均为:;1、装饰罩;2、后保险杠伸缩限位区域;3、整体后保;4、后防撞梁;5、后保吸能盒;6、第一弹簧;7、追尾减损挡板;8、第三弹簧;9、弹簧定位圈;10、底盘;11、车身部支撑座;12、定位支架;13、第二弹簧;14、地面支撑座;15、限位固定轴;16、限位销固定点;17、限位销;18、上部拉环;19、极限推拉杆;20、上部前转轴;21、上部后转轴;22、定位销拉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了便于理解本专利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更加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专利技术的若干实施例,但是本专利技术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文本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的,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使对本专利技术公开的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0022]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0023]需要说明的是,在下述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第一”、“第二”和“第三”并不代表结构和/或功能上的绝对区分关系,也不代表先后的执行顺序,而仅仅是为了描述的方便。
[0024]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专利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连接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知识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25]如图1至图5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追尾减损系统,包括后防撞梁4、可移动设置的后保吸能盒5和对后保吸能盒5施加使其移动的弹性作用力的第一弹簧6,后保吸能盒5与后防撞梁4连接且后保吸能盒5可带动后防撞梁4移动至汽车车身后方。
[0026]具体地说,如图1所示,后保吸能盒5设置多个,后保吸能盒5沿后防撞梁4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后保吸能盒5移动时的移动方向与汽车车身的长度方向相平行。后防撞梁4上设置装饰罩1,装饰罩1起到装饰作用,后防撞梁4的材质为金属,后防撞梁4的长度方向与汽车车身的宽度方向相平行。第一弹簧6设置于汽车车身内部,第一弹簧6为圆柱螺旋弹簧且为压缩弹簧,第一弹簧6的长度方向与汽车车身的长度方向相平行。
[0027]如图1至图5所示,本专利技术的追尾减损系统还包括车身部支撑座11、可移动的设置且用于接触车身下方的地面的地面支撑座14、用于对地面支撑座14施加向下移动的弹性作
用力的第二弹簧13和用于且追尾事故发生时释放第二弹簧13的释放装置,释放装置与第一弹簧6连接。地面支撑座14位于第二弹簧13的下方,第二弹簧13为竖直设置,第二弹簧13为圆柱螺旋弹簧且为压缩弹簧。车身部支撑座11为固定设置在汽车车身上,第二弹簧13位于车身部支撑座11的内部,第二弹簧13的上端与车身部支撑座11连接,第二弹簧13的下端与地面支撑座14连接。
[0028]如图1至图5所示,释放装置包括上部拉环18和设置于上部拉环18上且用于对第二弹簧13进行限位的垂直弹簧定位销。释放装置还包括第三弹簧8、可旋转设置且用于挤压第三弹簧8的追尾减损挡板7和与第三弹簧8连接的极限推拉杆19,极限推拉杆19与上部拉环18连接。追尾减损挡板7与汽车车身为转动连接,追尾减损挡板7的旋转中心线与汽车车身的宽度方向相平行,第一弹簧6位于追尾减损挡板7和后保吸能盒5之间。
[0029]如图1至图5所示,释放装置还包括设置于车身上的定位支架12和设置于定位支架12上的垂直弹簧限位固定轴15。
[0030]如图1至图5所示,释放装置还包括弹簧定位圈9,第三弹簧8设置于弹簧定位圈9上,第三弹簧8为圆弧形结构的弧形弹簧,弧形弹簧相当于是保险丝,达到断点后起到激活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追尾减损系统,包括后防撞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可移动设置的后保吸能盒和对后保吸能盒施加使其移动的弹性作用力的第一弹簧,后保吸能盒与所述后防撞梁连接且后保吸能盒可带动后防撞梁移动至汽车车身后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追尾减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保吸能盒设置多个,后保吸能盒沿所述后防撞梁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追尾减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防撞梁上设置装饰罩。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追尾减损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可移动的设置且用于接触车身下方的地面的地面支撑座、用于对地面支撑座施加向下移动的弹性作用力的第二弹簧和用于且追尾事故发生时释放第二弹簧的释放装置,释放装置与所述第一弹簧连接。5.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敬医陈雪丹
申请(专利权)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