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能装置、后防护装置及车辆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333064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1 23: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安全配件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吸能装置、后防护装置及车辆,其中,吸能装置包括至少一组主吸能件,主吸能件包括呈管道结构且具有第一吸能空间的外蒙皮、围设于外蒙皮的侧壁且形成第二吸能空间的支撑结构,以及设置于所述外蒙皮的相对两端部的转接板和安装板;至少一个第二吸能空间内自安装板至转接板方向上设置有分隔结构,分隔结构连接于外蒙皮和支撑结构,且将第二吸能空间分隔形成多个吸能子空间区域。本申请有效地降低了碰撞产生的冲击和能量;当吸能装置用于槽罐车等大型车辆的尾部时,还能够降低追尾碰撞时前车车体的损坏,吸能装置能够通过变形缓冲来实现吸能阻拦,进一步地降低损失,避免槽罐结构破损而导致危化品的泄漏。致危化品的泄漏。致危化品的泄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吸能装置、后防护装置及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安全配件
,尤其提供一种吸能装置、后防护装置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据统计,全国每天有近300万吨的危险品运输在路上。危险品运输具有类型多、流动性强、危险性大及救援困难等特点,与其相关的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
[0003]目前的危化品罐车后防护梁基本都没有任何吸能装置,当发生大型车追尾碰撞事故时,罐车大梁在巨大的冲击力下会发生弯折,从而导致后防护梁无法起到阻拦追尾车辆的作用。后防护梁对追尾车辆阻拦的失败极易造成罐体破裂,从而导致危化品泄漏,而危化品的泄漏会进一步导致车祸现场二次事故的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吸能装置,旨在解决大型车追尾碰撞时,后防护梁无法起到阻拦作用而导致被追尾的车辆车体损坏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吸能装置,包括至少一组主吸能件,主吸能件包括呈管道结构且具有第一吸能空间的外蒙皮、围设于外蒙皮的侧壁且形成第二吸能空间的支撑结构,以及设置于外蒙皮的相对两端部的转接板和安装板;至少一个第二吸能空间内自安装板至转接板方向上设置有分隔结构,分隔结构将第二吸能空间分隔形成多个吸能子空间区域。
[0007]本申请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吸能装置利用主吸能件来进行吸能,主吸能件的转接板和安装板供于安装支撑以及承受碰撞,并通过外蒙皮的第一吸能空间以及支撑结构围设于外蒙皮的侧壁形成的第二吸能空间来进行缓冲吸能,分隔结构将第二吸能空间分隔形成多个吸能子空间区域来同时吸能,有效地提升了主吸能件的缓冲吸能效果;同时通过外蒙皮和支撑结构的变形来吸收碰撞的冲击,有效地降低了碰撞产生的冲击和能量;当吸能装置用于槽罐车等大型车辆的尾部时,还能够降低追尾碰撞时前车车体的损坏,吸能装置能够通过变形缓冲来实现吸能阻拦,进一步地降低损失,避免槽罐车的槽罐结构破损而导致危化品的泄漏。
[0008]在一个实施例中,各支撑结构均设于第一吸能空间内,主吸能件还包括设置于第一吸能空间内的至少一个连接结构,连接结构连接于外蒙皮以及至少一个支撑结构。
[0009]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通过将支撑结构设置在第一吸能空间内,支撑结构围设于外蒙皮的侧壁形成的第二吸能空间将处于外蒙皮的内侧,同时在第一吸能空间内设置连接结构,并使连接结构连接于外蒙皮以及至少一个支撑结构,从而连接结构连接的支撑结构围设外蒙皮的侧壁形成的第二吸能空间将连接形成一个整体,以增加主吸能件整体的缓冲吸能效果。
[0010]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撑结构的相对两侧端朝向外蒙皮弯折,支撑结构上形成有若
干的削弱结构。
[0011]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利用削弱结构来削弱支撑结构的局部刚度,当发生碰撞时支撑结构更容易在削弱结构的位置处发生变形断裂,以实现对碰撞产生的冲击进行缓冲吸能。
[0012]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撑结构自安装板至转接板方向的长度小于外蒙皮自安装板至转接板方向的长度。
[0013]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通过将支撑结构在自安装板至转接板方向的长度上设置为小于外蒙皮在同一方向上的长度,当发生碰撞变形时,更短的支撑结构能够降低触发力,以提高缓冲吸能效果。
[0014]在一个实施例中,主吸能件还包括设于第一吸能空间内的第一吸能填充层。
[0015]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通过在第一吸能空间内设置第一吸能填充层,利用第一吸能填充层的结构特性来提高主吸能件的缓冲效果。
[0016]在一个实施例中,外蒙皮包括呈间隔设置的波纹板和外隔板,波纹板与相邻的外隔板相连接。
[0017]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外蒙皮由波纹板和外隔板间隔设置组成,利用波纹板和外隔板的自身结构来实现外蒙皮的吸能,将主要缓冲力分布于主吸能件的外蒙皮上,以此来提供足够的刚度支撑。
[0018]在一个实施例中,吸能装置还包括至少一组辅助吸能件,辅助吸能件包括外框体以及设置于外框体内的第二吸能填充层;外框体的相对两端侧的缘侧部与转接板和安装板对应连接。
[0019]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通过设置辅助吸能件,利用辅助吸能件与主吸能件来配合实现吸能缓冲,实现对特定位置的强缓冲效果。
[0020]在一个实施例中,主吸能件的数量为两组,辅助吸能件的数量为一组,辅助吸能件设置于两组主吸能件之间,且两个转接板均与外框体的一端侧相连接,两个安装板均与外框体的另一端侧相连接。
[0021]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将两组主吸能件设置在辅助吸能件的相对两侧并连接,当发生碰撞时,两侧的主吸能件缓冲效果优于中间的辅助吸能件,通过这种合理的缓冲力分布方式来保证整体的缓冲效果,且当发生错位和偏斜碰撞时也能够起到足够的缓冲吸能效果。
[0022]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后防护装置,包括后防护梁以及如上述的吸能装置,后防护梁包括后防护结构、与后防护结构并排连接的后下防护结构,以及设置于后防护结构和后下防护结构上的加强结构,吸能装置与加强结构相连接。
[0023]本申请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后防护装置,在具有上述的吸能装置的基础上,后防护装置具有较强的缓冲吸能效果。
[0024]第三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车架,车辆还包括如上述的后防护装置,后防护装置设置于车架的尾部。
[0025]本申请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在具有上述的后防护装置的基础上,能够通过后防护装置的变形缓冲吸能来降低交通事故带来的损失。
附图说明
[00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7]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主吸能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辅助吸能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吸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后防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后防护梁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后防护结构和加强结构的连接示意图;
[0033]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后下防护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主吸能件的爆炸图。
[0035]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0036]100、吸能装置;10、主吸能件;101、第一吸能空间;102、第二吸能空间;11、外蒙皮;111、波纹板;112、外隔板;12、支撑结构;121、削弱结构;13、转接板;14、安装板;15、连接结构;16、分隔结构;20、辅助吸能件;21、外框体;211、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组主吸能件,所述主吸能件包括呈管道结构且具有第一吸能空间的外蒙皮、围设于所述外蒙皮的侧壁且形成第二吸能空间的支撑结构,以及设置于所述外蒙皮的相对两端部的转接板和安装板;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吸能空间内自所述安装板至所述转接板方向上设置有分隔结构,所述分隔结构将所述第二吸能空间分隔形成多个吸能子空间区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支撑结构均设于所述第一吸能空间内,所述主吸能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吸能空间内的至少一个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连接于所述外蒙皮以及至少一个所述支撑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的相对两侧端朝向所述外蒙皮弯折,所述支撑结构上形成有若干的削弱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自所述安装板至所述转接板方向的长度小于所述外蒙皮自所述安装板至所述转接板方向的长度。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吸能件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吸能空间内的第一吸能填充层。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一帆何东珅曹志国崔昕龙黄科褚凌慧刘国栋李金峰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乾行达汽车安全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