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锥收放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455211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3 12: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交通锥收放装置,交通锥收放装置包括移动平台,移动平台包括用于放置交通锥的置物平台和设于置物平台上用于驱动置物平台进行移动的移动装置,置物平台上设置有多个用于放置交通锥的定位区域;机械手,机械手包括具有多自由度的机械臂,以及设于机械臂上用于回收和投放定位区域内交通锥的抓取模块,机械臂设于置物平台上;底盘拨叉,设于置物平台一侧,用于拨动交通锥至机械手可操作的范围内;控制模块,控制模块与移动装置、机械手和底盘拨叉电连接,用于收发交通锥收放装置的控制信号。本发明专利技术只需一人对交通锥收放装置进行远程遥控来收放交通锥,其自动化程度高;同时,可以远离道路进行遥控操作,减少安全隐患。减少安全隐患。减少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交通锥收放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交通锥收放设备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交通锥收放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中国公路的快速发展,公路交通事故和维护作业的数量也显著增加。在发生交通事故和进行道路养护时,应该通过布置警戒区或缓冲区来警示后续车辆避让前方事故/作业区,并为后续车辆提供缓冲距离。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工作规范》中第二十五条规定:
“……
应当根据现场情况,划定警戒区域,白天在距离现场来车方向五十米至一百五十米外或者路口处放置发光或者反光锥筒和警告标志
……”
,以及《JTG H30

2015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规程》第4.0.5条中规定的上游过渡区长度值的规定,封闭车道上游过渡区最小长度在100~190m之间,上游过渡区需要放置交通锥进行警示。在车流量大的公路上,如何快速地在事故、作业现场布置警戒区,是对道路工作人员的重大考验。
[0003]传统的交通锥放置方法是完全通过人工实现的,交通警察或作业人员到达现场后,从交通锥运输车上取下交通锥,沿着道路逐一摆放交通锥,现场处理完毕后也是通过人工沿着道路逐一回收交通锥。这种方式效率较低,工作人员需要不断取下或拿起交通锥,再放置到相应位置,此过程会花费很长时间,加大了发生二次事故的风险。并且工作人员在收取交通锥期间,一直暴露在未完成警戒和缓冲设置的公路上,对于车流量大的公路,随时可能有车辆失控冲进警戒区对工作人员造成伤害。
[0004]近年来,为了降低工作人员的安全隐患和提高交通锥收放效率,有的厂家研究出了半自动的交通锥收放装置。此种装置安装在卡车或其他载具上,交通锥也存放在卡车上。在摆放交通锥的作业过程中,工作人员站在卡车车斗上,拿起一个交通锥放在装置的定位锥上,交通锥在经过一系列的动作后会竖立摆放在地面上;同样,在回收交通锥的过程中,竖立在地面的交通锥经过装置的一系列动作会上升到工作人员附近,工作人员把交通锥取下放回储存的位置。此种装置可以避免工作人员直接在道路上工作,并且可以节省工作人员的操作步骤。但是,此种半自动收放装置还需要在车斗上配备一个工作人员,工作人员还有一定的安全隐患。
[0005]国外已经有全自动收放交通锥的解决方案,主要分为新增一辆专用于收放交通锥的工程车或者直接在载具上加装收放装置两种方案。对于新增专门用于收放交通锥的工程车的方案,这将大大增加交通作业的运营成本和维护成本。而对于把收放装置加装在载具上的方案,则需要增加改装费用,还可能会影响载具的公告情况,并且因为装置固定在载具上,载具的维修养护将会更加复杂和繁琐。
[0006]综上,目前的交通锥放置技术存在自动化程度不高和安全隐患较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交通锥收放装置,旨在解决目前的交通锥放置技术自动化程度不高和安全隐患较大的技术问题。
[000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9]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交通锥收放装置,包括:移动平台,所述移动平台包括用于放置交通锥的置物平台和设于所述置物平台上用于驱动所述置物平台进行移动的移动装置,所述置物平台上设置有多个用于放置交通锥的定位区域;
[0010]机械手,所述机械手包括具有多自由度的机械臂,以及设于所述机械臂上用于回收和投放所述定位区域内交通锥的抓取模块,所述机械臂设于所述置物平台上;
[0011]底盘拨叉,设于所述置物平台一侧,用于拨动交通锥至所述机械手可操作的范围内;
[0012]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移动装置、所述机械手和所述底盘拨叉电连接,用于收发所述交通锥收放装置的控制信号。
[00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控制模块与移动装置、机械手和底盘拨叉电连接,控制模块可以控制移动装置进行移动,方便沿路收放交通锥;控制模块可以控制机械手进行投放交通锥;底盘拨叉可以将交通锥拨动至机械手可操作的范围内,便于机械手回收交通锥;以此实现对交通锥的自动收放;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需要多人参与投放的交通锥放置技术,本专利技术只需一人通过控制模块对交通锥收放装置进行远程遥控,其自动化程度更高;同时,操作人员在整个作业过程都可以远离作业道路通过控制模块对交通锥收放装置进行遥控,保证其与道路上的行进车辆具有足够的安全距离,减少安全隐患。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机械臂包括依次转动连接的机械臂基座、第一机械臂单元和第二机械臂单元,所述机械臂基座与所述置物平台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机械臂单元与所述抓取模块转动连接。
[00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依次转动连接的机械臂基座、第一机械臂单元和第二机械臂单元,可以增加第二机械臂单元上连接的抓取模块的移动自由度,以方便抓取模块抓取位于置物平台上不同位置的交通锥。
[00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抓取模块为第一电磁铁,所述第一电磁铁用于吸附交通锥上固定连接的磁性块;
[0017]或者,所述抓取模块为真空吸盘结构,所述真空吸盘结构包括用于吸附交通锥的真空吸盘,以及与所述真空吸盘连接的抽真空装置;
[0018]或者,所述抓取模块为可夹取交通锥的机械夹爪;
[0019]或者,所述抓取模块为夹盘,所述夹盘上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用于与交通锥上固定连接的蘑菇头卡合。
[00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抓取模块可以实现对交通锥的抓取和放置,进而实现将交通锥从放置地点回收至置物平台上,或将交通锥从置物平台上抓取放置至放置地点处。
[002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机械手还包括阻尼调节装置,所述阻尼调节装置转动连接所述抓取模块和所述机械臂。
[00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阻尼调节装置转动连接抓取模块和机械臂,阻尼调节装置可以增加抓取模块和机械臂之间的转动阻力。在抓取模块抓取到交通锥后,阻尼调节装置可以控制抓取模块和机械臂之间不能发生转动,进而解决交通锥在夹取过程中左右晃动的问题。
[002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阻尼调节装置包括旋转轴,所述旋转轴转动连接所述抓取
模块和所述机械臂,所述机械臂上固定连接有第一制动盘和第二电磁铁,所述旋转轴靠近所述第一制动盘的一端固定有第二制动盘,所述第二电磁铁用于将所述第二制动盘吸引至与所述第一制动盘贴合锁定。
[00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抓取模块成功吸取交通锥后,第二电磁铁通电,产生的磁力可以将第二制动盘吸引至与第一制动盘贴合锁定,使得旋转轴不能自由转动,进而解决交通锥左右晃动的问题。
[002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机械手还包括柔性接触装置,所述柔性接触装置的一端与所述机械臂连接,所述柔性接触装置的另一端与抓取模块连接,所述柔性接触装置可以沿垂直于所述抓取模块与交通锥接触平面的方向进行伸缩。
[002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抓取模块与交通锥表面接触时,抓取模块与交通锥表面之间产生的作用力会传递至导向轴,导向轴沿弹簧的轴向且远离交通锥表面的一侧进行移动,进而压缩弹簧,弹簧对该作用力进行缓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交通锥收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移动平台,所述移动平台包括用于放置交通锥的置物平台和设于所述置物平台上用于驱动所述置物平台进行移动的移动装置,所述置物平台上设置有多个用于放置交通锥的定位区域;机械手,所述机械手包括具有多自由度的机械臂,以及设于所述机械臂上用于回收和投放所述定位区域内交通锥的抓取模块,所述机械臂设于所述置物平台上;底盘拨叉,设于所述置物平台一侧,用于拨动交通锥至所述机械手可操作的范围内;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移动装置、所述机械手和所述底盘拨叉电连接,用于收发所述交通锥收放装置的控制信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锥收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械臂包括依次转动连接的机械臂基座、第一机械臂单元和第二机械臂单元,所述机械臂基座与所述置物平台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机械臂单元与所述抓取模块转动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锥收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抓取模块为第一电磁铁,所述第一电磁铁用于吸附交通锥上固定连接的磁性块;或者,所述抓取模块为真空吸盘结构,所述真空吸盘结构包括用于吸附交通锥的真空吸盘,以及与所述真空吸盘连接的抽真空装置;或者,所述抓取模块为可夹取交通锥的机械夹爪;或者,所述抓取模块为夹盘,所述夹盘上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用于与交通锥上固定连接的蘑菇头卡合。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锥收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械手还包括阻尼调节装置,所述阻尼调节装置转动连接所述抓取模块和所述机械臂。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交通锥收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调节装置包括旋转轴,所述旋转轴转动连接所述抓取模块和所述机械臂,所述机械臂上固定连接有第一制动盘和第二电磁铁,所述旋转轴靠近所述第一制动盘的一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一帆褚凌慧王文松吴祥林李炯锋曹志国何东珅韩霄庚泽黄科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乾行达汽车安全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