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植红椎林下半人工培育红椎菌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红椎菌培育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新植红椎林下半人工培育红椎菌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红椎(CastanopsishystrixMiq.)属壳斗科,常绿乔木,是华南地区重要的乡土阔叶珍贵用材和多用途生态公益林树种,具有适应性强、生长快、材质优、菌根菌、效益高等优良特性,是我国大径材培育和木材战略储备建设造林树种之一。
[0003]红椎菌(Russulasp.),又名正红菇、大朱菇、红菇、真红菇、大红菇等,有“菇中之王”、“南方人参”的美称,是珍稀野生保健食用菌。其子实体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B、维生素D、维生素E,并含有尼克酸、氨基酸、麦角甾醇、铁、锌、硒、锰、等,具有降低胆固醇、抗炎、抗癌、补血、提高机体免疫力、通乳催乳、护肤美颜、延缓衰老等功效。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目前红椎菌干品每公斤1700元以上,市场前景广阔,但受生长环境的影响,产量不高,市场供不应求。
[0004]红椎菌对生长环境要求很严格,只能生长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植红椎林下半人工培育红椎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先以菌根化的野生或次生红椎苗营造新植红椎林,然后在红椎苗木周围挖坑,收集废弃新鲜红椎菌并埋到坑中,进行菌根培养;继而对红椎林管护,直至出产红椎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植红椎林下半人工培育红椎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菌根化的野生或次生红椎苗苗高为50~120cm,苗地径1.0~2.0cm,采挖时连泥带根采挖直径≥15cm的泥球。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植红椎林下半人工培育红椎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红椎苗木周围挖坑为挖带状小坑;具体为在距离新植红椎树主干20~40cm处挖直径10~15cm的带状小坑,深度10~15cm,每棵树周围挖2~3个坑。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植红椎林下半人工培育红椎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收集废弃新鲜红椎菌为在红椎菌产地收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永钦,李芳菲,陈俊锦,余小红,陈乃明,何贵整,吴红英,黎广胜,梁刚,赖崇健,黄李丛,冯扬通,杨利平,时群,陈丽文,吴伟代,宁文兴,卢红显,韦冬玲,
申请(专利权)人:钦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