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42884 阅读:1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气流引导结构,应用于包括底座及控制盒的电子装置,该控制盒系插装于该底座,其中,该底座具有凹设于上端的第一连接部,该控制盒具有盒本体、设于该盒本体内部的发热源、及设于该盒本体下端以供结合该第一连接部的第二连接部,该气流引导结构则包括分设于该底座及该控制盒的气流入口与出口,以形成一“烟囱式”气流通道,由此在不扩大该电子装置的体积下,达到较佳的散热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气流引导技术,更详而言之,系一种应用于电子 装置的气流引导结构。
技术介绍
电子装置的散热问题,已经成为决定该电子装置性能及品质的主 要因素,所以,在一款电子装置中,具有较佳散热性能的散热系统无 疑会更加受人们的喜爱。同时,通常在设计生产这些电子装置的时候, 为了提升散热效率,会在这些电子装置的内部及外观进行相对应的设 计。传统的散热方式中,多半系于电子装置中与发热源对应的位置处装设诸如散热鳍片(Heat Sink)、热导管(Heat Pipe)、风扇(Fan) 等散热单元,而在该电子装置的壳体则对应上述散热单元开设散热孔, 以进行强制对流,以对该发热源进行散热。以例如影音视讯装置、精简型计算机(computer)等的电子装置来 说,为了携带方便,该电子装置的体积要求尽量小;那么,若采用上 述传统的散热方式,势必会增大该电子装置的整体体积。同时,若采 用较小的散热单元,虽然可以达到节约一定空间的效果,但不仅会增 加大量的成本,并使得该电子装置的内部构件更多,且结构亦相对变 得更加复杂。因此,如何提供一种气流引导技术,能够在不扩大电子装置的体 积下,提供较佳的散热效果,由此克服现有技术所衍生的种种缺陷, 实为目前亟欲解决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专利技术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 流引导结构,在不扩大装置的体积下,提供较佳的散热效果。4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流引导结构,从而降低散热成本。为达上述及其他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气流引导结构,应用于具 有底座及控制盒的电子装置,该控制盒系插装于该底座,其中,该底 座具有凹设于上端的第一连接部,该控制盒具有盒本体、设于该盒本 体内部的发热源、及设于该盒本体下端以供结合该第一连接部的第二 连接部,该气流引导结构则包括第一气流入口,设于该底座;第一 气流出口,设于该第一连接部,且连通该第一气流入口,以引导气流 经该第一气流入口通过该第一气流出口 ,并自该第一气流出口向上流 动;第二气流入口,对应于该第一气流出口而设于该第二连接部,且 用于连通该第一气流出口 ,以引导来自该第一气流出口的气流向上流 动;以及第二气流出口,设于该盒本体,位于该发热源上端且连通该 第二气流入口,从而供该气流经由该第二气流出口排出至外界。前述气流引导结构中,还包括设于该盒本体的第三气流入口,该 第三气流入口系位于第二气流出口与该第二气流入口之间。其中,该 第三气流入口系位于该发热源下方,且该第三气流入口系可选择连通 该第二气流入口及/或该第二气流出口。同时,于^实施例中,可采自然对流的气流导引技术;于其他实施例中,还可包括设于该底座的 散热单元,以进行强制对流。于一实施例中,该第一气流出口系设于该第一连接部的前侧,该 第二气流入口系设于该第二连接部的前侧,且该第二气流出口系设于 该盒本体顶部,该第三气流入口则系设于该盒本体的前侧;于其他实 施例中,该第一气流出口可设于该第一连接部的前侧及后侧,该第二 气流入口亦可设于该第二连接部的前侧及后侧,该第二气流出口只要 位于该发热源上端,而可设于该盒本体的其他部分,且该第三气流入口亦可设于该盒本体的前侧及后侧。当然,所属
中具有通常 知识者可依需求变化前述气流入口与气流出口的设置位置及设置数相比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气流引导结构可于电子装置的底座及 控制盒设置气流入口及出口,形成一 "烟囱式"气流通道,通过热空 气比冷空气轻的原理引导气流通过该电子装置的底座及控制盒,达到5散热的目的。如此,可在不扩大装置的整体体积下,同时达到较佳的 散热效果。而且,由于应用本专利技术可省略部分散热单元来提供较佳的 散热效果,相对可减少所需构件、降低散热成本。附图说明图1系显示本专利技术气流引导结构所应用的电子装置之一实施例的 分解示意图2A系显示本专利技术气流引导结构所应用的电子装置的一变化例 的分解示意图2B系显示图2A中的电子装置的组合示意图,其中系显示气流 引导状态;以及图3系显示本专利技术的气流引导结构的另一变化例的示意图。1影音视讯装置10底座100座本体1001连接插口1003散热单元101座盖1011第一连接部1013第一气流入口1015第一气流出口12控制盒120盒本体1201第二连接部1203第二气流入口1205第二气流出口1207第三气流入口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系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艺 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暸解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优点与功 效。请参阅图1,系显示本专利技术的气流引导结构一实施例的分解示意 图。须注意的是,该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其仅以示意方式说明 本专利技术的基本构造,因此其仅显示与本专利技术有关的构成,且所显示的 构成并非以实际实施时的数目、形状、及尺寸比例绘制,其实际实施 时的数目、形状及尺寸比例为一种选择性的设计,且其构成布局形态 可能更为复杂。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系应用于例如影音视讯装置1的电子装置中,影音视讯装置1具有底座10及插装于该底座10中的控制盒12。该控 制盒12系可例如倾斜插装于该底座10中,但并非局限于此。例如, 该电子装置亦可为精简型计算机(computer)或其他电子装置。该底座10包括座本体100及罩盖该座本体100的座盖101。该座 本体100中设有连接插口 1001,该座盖101则于上端凹设有第一连接 部1011,且该第一连接部1011系对应该连接插口 1001而设置。该控 制盒'12具有盒本体120、设于该盒本体120内部的发热源(未图示)、 及设于该盒本体120下端的第二连接部1201。该第二连接部1201系供 结合该第一连接部1011,而结合该第一连接部1011与该第二连接部 1201后,则可令该控制盒12与该连接插口 1001电性连接。该控制盒12亦可为一外接盒,且应知电子装置的控制机构可设于 该底座10及/或该控制盒12,而非局限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情况。该气流引导结构则包括设于该底座10的第一气流入口 1013、设 于该第一连接部1011的第一气流出口 1015、对应于该第一气流出口 1015而设于该第二连接部1201的第二气流入口 1203、以及设于该盒 本体120的第二气流出口 1205。于本实施例中,该第一气流入口 1013设于该底座10的座盖101 的其中一侧面(例如左侧),且例如为开口,但是并非局限于此设置 位置、排列方式、及形状;换言之,亦可改变该第一气流入口 1013的 设置位置及形状,例如设于该底座10右侧或前侧的侧面、甚至顶面。该第一气流出口 1015系设于该第一连接部1011的前侧,且结合7该第一连接部1011与该第二连接部1201后,可连通该第一气流出口1015与该第一气流入口 1013,以引导气流经该第一气流入口 1013通 过该第一气流出口 1015,并自该第一气流出口 1015向上流动。于本实 施例中,该第一气流出口 1015系例如为开口,但其排列方式及形状亦 非局限于此。该第二气流入口 1203系用于连通该第一气流出口 1015,以引导来 自该第一气流出口 1015的气流向上流动。于本实施例中,该第二气流 入口 1203系包括对应该第一气流出口 1015而设置的开口,当结合该 第一连接部1011与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气流引导结构,应用于包括底座及控制盒的电子装置,该控制盒插装于该底座,其中,该底座具有凹设于上端的第一连接部,该控制盒具有盒本体、设于该盒本体内部的发热源、及设于该盒本体下端以供结合该第一连接部的第二连接部,该气流引导结构则包括:第一气流入口,设于该底座; 第一气流出口,设于该第一连接部,且连通该第一气流入口,以引导气流经该第一气流入口通过该第一气流出口,并自该第一气流出口向上流动; 第二气流入口,对应于该第一气流出口而设于第二连接部,且连通该第一气流出口,以引导来自该第一气流出口的气流向上流动;以及 第二气流出口,设于该盒本体,位于该发热源上端且连通该第二气流入口,从而供该气流经由该第二气流出口排出至外界。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广亮刘文杰郑再魁
申请(专利权)人: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