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的散热鳍片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36455 阅读:1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改进的散热鳍片组,其包括多个以堆叠方式排列的鳍片,并至少可配合热管穿接后应用于散热场合中。其中,在所述多个鳍片的每一个的两侧分别限定有穿孔区,所述穿孔区设有用于穿设所述热管的穿孔,在两个所述穿孔区之间限定有面积区,所述面积区上至少开设有一个通气孔。这样,当热管传导而来的热量不易被积累于各鳍片面积区之间的间距处,从而可通过通气孔将热量顺利排出。(*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改进的散热鳍片组,尤涉及一种可与热管穿接后一并应用于散热场合中的改进的散热鳍片组。
技术介绍
在以往常用的铝挤型及压铸型散热器中,由于受限于机械加工而固定成型,使其在应用到发热量较高的电子组件时,必须增加体积以提高散热能力,但同时却使得重量随之增加。而以多个鳍片所堆叠而成的散热鳍片组则较为轻薄,且可通过连续堆叠的扣接方式来增大其散热面积,因此,在用于发热量较高的电子组件时,其散热能力也较佳,在使用上也较为便利。此外,随着电子产品对散热需求的提升,现今的散热鳍片组大多与具有高热传导能力的热管配合应用,使电子发热组件所产生的热量可通过热管而被传递至各鳍片上,以逐一排热、降温。同时,对于各鳍片间所积累的热量,也可通过散热风扇快速地散出,从而达到良好的散热效果。但是,为了提升散热鳍片组的散热量,除了增加散热面积外,还缩减了各鳍片间的间距,以便于在热管上穿设更多的鳍片。然而,一旦各鳍片间之间距缩小后,即造成外界的气流不易从各鳍片间的间距进入,因此极易导致热量积累。在现有技术中,为了维持鳍片的散热面积,除了提供用于穿设热管所需的穿孔外,很少在鳍片上冲制不必要的孔洞。新型内容本技术主要目的,在于可提供一种改进的散热鳍片组,其在散热鳍片组的各鳍片上的较大面积处设有适当的通气孔,以避免在各鳍片密集排列时,由于热量累积于各鳍片之间的间距处从而造成不易散热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改进的散热鳍片组,其可包括以堆叠方式排列的多个鳍片,且各所述鳍片与至少一个热管穿设连结,其特征在于,在各所述鳍片的两侧处分别限定有穿孔区,所述穿孔区上设有供所述热管穿设的穿孔,在所述两个穿孔区之间限定有面积区,所述面积区上至少开设有一个通气孔。这样,当热管传导而来的热量即不易被积累于各鳍片面积区之间的间距处,而可通过通气孔将热量顺利排出。附图说明图1为根据本技术的单一鳍片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的与热管穿设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本技术的与热管穿设的立体组合图。组件代表符号本技术散热鳍片组 1鳍片10 穿孔区100面积区 101第一侧缘 102第二侧缘103缺口 104穿孔11 通气孔12热管2受热部 20 散热部21热传基座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特征进行详细的描述,其中,所有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而并非用来对本技术加以限制。图1、2和3分别为本技术的单一鳍片的立体图、本技术与热管穿设的立体分解图及立体组合图。本技术提供一种改进的散热鳍片组。散热鳍片组1包括以堆叠方式排列的多个鳍片10,且各鳍片10通过机械冲压方式而冲制成既定的形状与尺寸。各鳍片10可为铝或铜等导热性良好的材质所制成。如图2、3所示,在本技术所举的实施例中,散热鳍片组1上穿设有多个热管2,各热管2可具有“U”字型的弯曲形状,且各热管2都具有受热部20、以及分别从受热部20的两端延伸且向上弯曲而出的散热部21。各热管2的受热部20用以接触发热部位,如中央处理器(CPU)等发热源。此外,各热管2的散热部21分别穿设于上述散热鳍片组1的各鳍片10。此外,各热管2的受热部20接合于热传基座3的表面上,并分别与热传基座3进行热传连结,从而使得热传基座3所吸附的热量可通过各热管2的受热部20而快速传导至其两端的散热部21。传递至各散热部21的热量通过各鳍片10进行排热与降温。再参照图1所示,本技术主要在于,在各鳍片10的两侧处分别限定有穿孔区100,并于穿孔区100上冲制多个穿孔11。各热管2的散热部21穿入各穿孔11中,使鳍片1与热管2之间形成紧密的热传接触。而在各鳍片10的两个孔区100之间则限定有面积区101,并在面积区101上至少开设有通气孔12。在本技术所举的实施例中,面积区101位于各鳍片10的一侧为第一侧缘102,而位于各鳍片10的相对另一侧为第二侧缘103,所述通气孔12为长形孔状,并沿第一侧缘102至第二侧缘103的走向设置。当热管2将热量从受热部20传导至散热部21后,再通过各鳍片10将热量吸收,并通过与空气接触来进行热交换、或通过风扇等进行强制散热。此时,累积于各鳍片10的面积区101间的热量,可通过通气孔12而顺利排出于外界,以便于外界的空气可进入各鳍片10之间的间距处,从而达到空气对流的效果。此外,可于第二侧缘103处向面积区101凹入缺口104,以便于若外界的气流(如风扇所提供的冷空气)流向由各鳍片10的第一侧缘102处进入各鳍片10之间的间距内时,进入的气流可更快速地从各鳍片10之间的间距排出,从而加强空气的流动效果以增加散热效率。这样,通过上述的构造组成即可得到本技术的改进的散热鳍片组。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可行的实施例,而并非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所有运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出的等效结构变化,均包含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权利要求1.一种改进的散热鳍片组,包括以堆叠方式排列的多个鳍片,所述多个鳍片与热管穿设连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多个鳍片的每一个的两侧分别限定有穿孔区,所述穿孔区设有用于穿设所述热管的穿孔,在两个所述穿孔区之间限定有面积区,所述面积区上至少开设有一个通气孔。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的散热鳍片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鳍片中的每一个都由铝或铜材料制成。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的散热鳍片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面积区位于所述鳍片的一侧为第一侧缘,位于所述鳍片相对的另一侧为第二侧缘,所述通气孔为长形孔状,并沿所述第一侧缘至所述第二侧缘的走向设置。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改进的散热鳍片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缘具有向所述面积区凹入的缺口。专利摘要一种改进的散热鳍片组,其包括多个以堆叠方式排列的鳍片,并至少可配合热管穿接后应用于散热场合中。其中,在所述多个鳍片的每一个的两侧分别限定有穿孔区,所述穿孔区设有用于穿设所述热管的穿孔,在两个所述穿孔区之间限定有面积区,所述面积区上至少开设有一个通气孔。这样,当热管传导而来的热量不易被积累于各鳍片面积区之间的间距处,从而可通过通气孔将热量顺利排出。文档编号G12B15/00GK2843014SQ20052013298公开日2006年11月29日 申请日期2005年11月16日 优先权日2005年11月16日专利技术者陈国星, 林暄智 申请人:禾富热导股份有限公司, 陈国星, 林暄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改进的散热鳍片组,包括以堆叠方式排列的多个鳍片,所述多个鳍片与热管穿设连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多个鳍片的每一个的两侧分别限定有穿孔区,所述穿孔区设有用于穿设所述热管的穿孔,在两个所述穿孔区之间限定有面积区,所述面积区上至少开设有一个通气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国星林暄智
申请(专利权)人:禾富热导股份有限公司陈国星林暄智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