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PD-1纳米抗体及其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347807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2 21:4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抗P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抗PD

1纳米抗体及其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生物
,具体涉及抗PD

1纳米抗体及其应用。

技术介绍

[0002]在经典免疫监视理论中,免疫系统可以识别肿瘤抗原并将肿瘤细胞消除。致癌基因的激活导致肿瘤细胞改变自身及肿瘤微环境,使得免疫系统和肿瘤细胞间的平衡被打破。当免疫系统和肿瘤细胞进入逃逸阶段,肿瘤细胞的恶性程度会提高,而肿瘤细胞丢失MHC分子使其避免被免疫细胞识别和消除。肿瘤微环境也可以通过释放免疫抑制因子抑制免疫系统,如IL

10,TGF

β等。肿瘤细胞表面也会高表达免疫抑制蛋白(如PD

1,PD

L1),当效应T细胞与肿瘤细胞结合时,PD

L1与PD

1相互作用并诱导T细胞发生凋亡,这是肿瘤对免疫系统产生耐受的主要原因之一,肿瘤迅速生长,发生转移。如果人为激活宿主的免疫系统并将其重定向到肿瘤细胞,从理论上来讲肿瘤组织就能够被清除,而免疫治疗的理论已经在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证明。
[0003]PD

1(程序性死亡受体1),也称为CD279(分化簇279),是一种重要的免疫抑制分子。PD

1(CD279)最早于1992年被报道,人PD

1编码基因PDCD1位于2q37.3,全长2097bp,由6个外显子组成,翻译产物为288个氨基酸组成的PD

1前体蛋白,剪切前20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后得到成熟蛋白质。PD

1包括胞外免疫球蛋白可变区IgV结构域,疏水跨膜结构域和胞内结构域,胞内尾部结构域N端ITIM基序包含2个磷酸化位点,C端则是一个ITSM基序。PD

1是膜蛋白,属于CD28免疫球蛋白超家族,主要表达在激活后的T细胞表面,此外还在胸腺的CD4

CD8

T细胞、活化的NK细胞和单核细胞有低丰度表达。PD

1有2个配体,分别是B7蛋白家族的PD

L1(CD274,B7

H1)和PD

L2(CD273,B7

DC),PD

L1和PD

L2氨基酸序列有40%相同。两者区别主要在于表达模式不同,PD

L1组成性的低表达于APCs、非造血细胞(如血管内皮细胞、胰岛细胞)和免疫豁免部位(如胎盘、睾丸和眼睛),炎性细胞因子如I型和II型干扰素、TNF

α和VEGF等均可以诱导PD

L1的表达。PD

L2则只在被激活的巨噬细胞和树突细胞中有表达。PD

1与PD

L1在激活的T细胞结合后,PD

1的ITSM基序发生酪氨酸磷酸化,进而导致下游蛋白激酶Syk和PI3K的去磷酸化,抑制下游AKT、ERK等通路的活化,最终抑制T细胞活化所需基因及细胞因子的转录和翻译,发挥负向调控T细胞活性的作用。
[0004]在肿瘤细胞中,肿瘤细胞及肿瘤微环境通过上调PD

L1表达并与肿瘤特异的CD8+T细胞表面的PD

1结合,负调控T细胞活性,抑制免疫反应。肿瘤细胞可以通过以下4种途径上调PD

L1表达:1.编码PD

L1的基因扩增(9p24.1);2.EGFR、MAPK、PI3K

Akt信号通路激活,HIF

1转录因子等可以从转录水平上调PD

L1的表达;3.EB病毒的诱导(EB病毒阳性的胃癌和鼻咽癌表现为PD

L1高表达);4.表观遗传学的调控。在肿瘤微环境中,interferon

γ等炎症因子的刺激同样可以诱导PD

L1和PD

L2的表达。炎症因子可以诱导肿瘤微环境中其他细胞,包括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基质细胞表达PD

L1和PD

L2,而能够识别肿瘤抗原的肿瘤浸润性T细胞能够分泌interferon

γ,进而诱导PD

L1表达上调,这一过程被称为“适应性免疫抵抗”,肿瘤细胞通过这一机制可以实现自我保护。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肿瘤利用
PD

1依赖的免疫抑制免疫逃避。在各种实体瘤和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种均已经发现PD

L1和PD

L2的高表达。此外,PD

Ls的表达与肿瘤细胞的不良预后之间具有很强相关性,已证明的包括食道癌、胃癌、肾癌、卵巢癌、膀胱癌、胰腺癌和黑色素瘤等。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抗PD

1纳米抗体及其应用。
[000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抗PD

1纳米抗体,其包括:VHH链,所述VHH链的互补决定区包括CDR1、CDR2和CDR3,所述CDR1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7所示,所述CDR2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8所示,所述CDR3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9或SEQ ID NO:10所示。
[0007]可选的,所述VHH链的氨基酸序列包括:选自SEQ ID NO:5、6或SEQ ID NO:12

18中任意一项所示,或与其具有至少85%、90%、95%、97%、或99%同一性的序列。
[0008]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融合蛋白,其包括:所述的抗PD

1纳米抗体。
[0009]可选的,所述的融合蛋白还包括:Fc段;所述Fc段与所述抗PD

1纳米抗体的N端或C端融合。
[0010]可选的,所述融合蛋白还包括:除所述抗PD

1纳米抗体和所述Fc段以外的其他功能片段;所述Fc段与所述抗PD

1纳米抗体融合,和/或,所述Fc段与所述其他功能片段融合。
[0011]可选的,所述的Fc段选自人源IgG1、IgG2、IgG3、或IgG4或其变体;优选的,所述Fc段选自人源IgG1的变体;优选的,所述Fc结构域选择消除免疫效应功能,优选包含以下任一突变方式,以下突变为根据EU计数:
[0012][0013]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抗PD

1抗体分子,其包括:一个或多个所述的抗PD

1纳米抗体;或包括:所述的融合蛋白;所述抗PD

1抗体分子为单价抗体、双价或多价抗体、双特异抗体、或多特异抗体。
[0014]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嵌合抗原受体,包括胞外抗原结合域、跨膜结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PD

1纳米抗体,其特征在于,包括:VHH链,所述VHH链的互补决定区包括CDR1、CDR2和CDR3,所述CDR1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7所示,所述CDR2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8所示,所述CDR3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9或SEQ ID NO:10所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PD

1纳米抗体,其特征在于,所述VHH链的氨基酸序列包括:选自SEQ ID NO:5、6或SEQ ID NO:12

18中任意一项所示,或与其具有至少85%、90%、95%、97%、或99%同一性的序列。3.一种融合蛋白,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抗PD

1纳米抗体。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融合蛋白,其特征在于,还包括:Fc段;所述Fc段与所述抗PD

1纳米抗体的N端或C端融合。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融合蛋白,其特征在于,所述融合蛋白还包括:除所述抗PD

1纳米抗体和所述Fc段以外的其他功能片段;所述Fc段与所述抗PD

1纳米抗体融合,和/或,所述Fc段与所述其他功能片段融合。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融合蛋白,其特征在于,还包括:Fc段;所述的Fc段选自人源IgG1、IgG2、IgG3、或IgG4或其变体;优选的,所述Fc段选自人源IgG1的变体;优选的,所述Fc结构域选择消除免疫效应功能,优选包含以下任一突变方式,以下突变为根据EU计数:7.一种抗PD

1抗体分子,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或多个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抗PD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屈向东潘琴都业杰金后聪
申请(专利权)人:启愈生物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