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双阀控压技术的减振器机构及其工作原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289449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1 00:1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带双阀控压技术的减振器机构,包括橡胶衬套、上连接座、压缩阀系、复原阀系、油管接口、螺纹锁紧环、外筒、内筒、弹簧、活塞阀系、限位垫片、限位块、密封组件和活塞杆;内筒置于外筒内部,且两者之间形成型腔,内筒开设过油孔与型腔相通,上连接座的顶部设置橡胶衬套,压缩阀系、复原阀系、油管接口均位于上连接座上,压缩阀系与内筒之间设置第一油路相通,压缩阀系与油管接口之间设置第二油路相通,油管接口与复原阀系之间设置第三油路相通,复原阀系与型腔之间设置第四油路相通。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双阀对油路流量的调整,实现了压缩、复原阻尼力的独立可调,从而实现了更大的阻尼带宽,满足不同用户的多工况使用需求。满足不同用户的多工况使用需求。满足不同用户的多工况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双阀控压技术的减振器机构及其工作原理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减振器
,具体涉及一种带双阀控压技术的减振器机构及其工作原理。

技术介绍

[0002]减振器,一般是安装在汽车上,为加速车架与车身振动的衰减,以改善汽车的行驶平顺性,同时在经过不平的路面时,用于抑制路面的冲击,用以达到提高汽车行驶性能的目的。
[0003]现有的减振器结构,主要以传统的阻尼力不可调结构为主,即使是阻尼力可调的(电控或手调)减振器,也无法实现压缩和复原阻尼力的独立可调。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可实现压缩阻尼力和复原阻尼力独立可调的带双阀控压技术的减振器机构及其工作原理。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带双阀控压技术的减振器机构,其创新点在于:包括橡胶衬套、上连接座、压缩阀系、复原阀系、油管接口、螺纹锁紧环、外筒、内筒、弹簧、活塞阀系、限位垫片、限位块、密封组件和活塞杆;所述内筒置于外筒内部,且两者之间形成型腔,所述内筒的中下部开设过油孔与型腔相通,所述外筒的上方设置上连接座,所述上连接座的顶部设置橡胶衬套,所述压缩阀系、复原阀系、油管接口均位于上连接座上,且油管接口外接氮气筒,且安装位置位于压缩阀系和复原阀系的中间偏下部位,所述压缩阀系与内筒之间设置第一油路相通,所述压缩阀系与油管接口之间设置第二油路相通,所述油管接口与复原阀系之间设置第三油路相通,所述复原阀系与型腔之间设置第四油路相通;所述外筒外部套接螺纹锁紧环和弹簧;所述活塞杆位于内筒内,且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活塞阀系、限位垫片和限位块;所述密封组件位于内管下方,且对活塞阀系、限位垫片和限位块进行限位。
[0006]进一步的,所述外筒与上连接座之间设置O型圈。
[0007]进一步的,所述压缩阀系和复原阀系均配置单向阀。
[0008]进一步的,所述减速器机构通过压缩阀系、复原阀系、油管接口和氮气筒来调节油路大小。
[0009]一种带双阀控压技术的减振器机构的工作原理,其创新点在于:当减振器处于压缩工况时,活塞阀系向前运动,内筒中迫使部分油液从第一油路穿过压缩阀系,再从第二油路进入油管接口,一部分油液通过油管进入氮气筒,一部分油液通过第三油路穿过复原阀系的单向阀,再从第四油路进入内、外筒之间的型腔内;当减振器处于复原工况时,活塞阀系向后运动,迫使油液经过油孔,向内外筒间的油液施压,使其从第四油路穿过复原阀系,再从第三油路进入油管接口;另由于复原工况时氮气筒内压力大于内筒压力,故部分油液受氮气筒压力通过油管也进入油管接口;两股进入油管接口的油液都会通过第二油路穿过
压缩阀系的单向阀,再从第一油路进入减振器内筒中;因此可以通过调节压缩阀系来控制压缩工况时内筒油液流过压缩阀系的流量,以此来控制压缩阻尼力;同样的,调节复原阀系可以控制复原工况时油液流过复原阀系的流量,以此控制复原阻尼力。
[0010]采用上述结构后,本专利技术有益效果为:
[0011]本专利技术可实现减振器的压缩和复原阻尼力独立可调,且为油气完全分离的双筒减振器结构,即解决了传统减振器的泡沫化问题,又实现了压缩和复原两个方向的阻尼力解耦;采用该结构的减振器,用户可根据不同工况下的使用场景,独立、分段调节压缩或复原阻尼力,进一步提升驾乘感受。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压缩时的结构示意图。
[0014]附图标记说明:
[0015]1橡胶衬套、2上连接座、3压缩阀系、4复原阀系、5油管接口、6螺纹锁紧环、7外筒、8内筒、9弹簧、10活塞阀系、11限位垫片、12限位块、13密封组件、14活塞杆、15型腔、16过油孔、17第一油路、18第二油路、19第三油路、20第四油路、21O型圈。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
[0017]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
[0018]参看图1

2,一种带双阀控压技术的减振器机构,包括橡胶衬套1、上连接座2、压缩阀系3、复原阀系4、油管接口5、螺纹锁紧环6、外筒7、内筒8、弹簧9、活塞阀系10、限位垫片11、限位块12、密封组件13和活塞杆14;内筒8置于外筒7内部,且两者之间形成型腔15,内筒8的中下部开设过油孔16与型腔15相通,外筒7的上方设置上连接座2,上连接座2的顶部设置橡胶衬套1,压缩阀系3、复原阀系4、油管接口5均位于上连接座2上,且油管接口5外接氮气筒(图中未示),且安装位置位于压缩阀系3和复原阀系4的中间偏下部位,压缩阀系3与内筒8之间设置第一油路17相通,压缩阀系3与油管接口5之间设置第二油路18相通,油管接口5与复原阀系4之间设置第三油路19相通,复原阀系4与型腔15之间设置第四油路20相通;外筒7外部套接螺纹锁紧环6和弹簧9;活塞杆14位于内筒8内,且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活塞阀系10、限位垫片11和限位块12;密封组件13位于内管8下方,且对活塞阀系10、限位垫片11和限位块12进行限位。具体的,当减振器处于压缩工况时,流经上连接座2的减振器油液从内孔穿过压缩阀系3,根据压缩阀系配置或调节挡位不同,产生不同的油液流速,从而获得不同的压缩阻尼力;穿过压缩阀系3的油液,一部分进入了氮气筒、一部分通过复原阀系4进入内7、外筒8之间型腔15,补充复原侧空间体积;当减振器在复原(拉伸)工况下,氮气筒内的减振器油液穿过压缩阀系3,再通过上连接座2的内孔进入内筒7的压缩侧,内外筒间的油液从复原侧的内、外筒之间型腔穿过复原阀系5,根据复原阀系5配置或调节挡位不同,产生不同的油液流速,从而获得不同的复原阻尼力,从而实现了压缩、复原阻尼力的独立可调,更大
的阻尼带宽,满足不同用户的多工况使用需求。
[0019]本实施例中,外筒7与上连接座2之间设置O型圈21,从而提高外筒7与上连接座2之间的密封性。
[0020]本实施例中,压缩阀系3和复原阀系4均配置单向阀。
[0021]本实施例中,减速器机构通过压缩阀系3、复原阀系4、油管接口5和氮气筒来调节油路大小。
[0022]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
[0023]参看图1

2,当减振器处于压缩工况时,活塞阀系10向前运动,内筒8中迫使部分油液从第一油路17穿过压缩阀系3,再从第二油路18进入油管接口5,一部分油液通过油管进入氮气筒,一部分油液通过第三油路19穿过复原阀系4的单向阀,再从第四油路20进入内、外筒之间的型腔15内;当减振器处于复原工况时,活塞阀系10向后运动,迫使油液经过油孔,16向内外筒间的油液施压,使其从第四油路20穿过复原阀系4,再从第三油路19进入油管接口5;另由于复原工况时氮气筒内压力大于内筒压力,故部分油液受氮气筒压力通过油管也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双阀控压技术的减振器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橡胶衬套、上连接座、压缩阀系、复原阀系、油管接口、螺纹锁紧环、外筒、内筒、弹簧、活塞阀系、限位垫片、限位块、密封组件和活塞杆;所述内筒置于外筒内部,且两者之间形成型腔,所述内筒的中下部开设过油孔与型腔相通,所述外筒的上方设置上连接座,所述上连接座的顶部设置橡胶衬套,所述压缩阀系、复原阀系、油管接口均位于上连接座上,且油管接口外接氮气筒,且安装位置位于压缩阀系和复原阀系的中间偏下部位,所述压缩阀系与内筒之间设置第一油路相通,所述压缩阀系与油管接口之间设置第二油路相通,所述油管接口与复原阀系之间设置第三油路相通,所述复原阀系与型腔之间设置第四油路相通;所述外筒外部套接螺纹锁紧环和弹簧;所述活塞杆位于内筒内,且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活塞阀系、限位垫片和限位块;所述密封组件位于内管下方,且对活塞阀系、限位垫片和限位块进行限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带双阀控压技术的减振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与上连接座之间设置O型圈。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带双阀控压技术的减振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太云于海浪任启俊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科曼赛特减振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