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件插入装置及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26942 阅读:2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拼合方式的部件插入装置,从通过传运片(22)将多个部件(21)连接在一起的长条状连续带状材料(20)上,将上述部件切断,并将切断的部件一个一个虚插入到外壳体(25)中,在进行下一个部件虚插入的同时,进行以被虚插入的上述部件的正式插入。该部件插入装置,具有保持上述部件从而进行虚插入且正式插入的保持机构。该保持机构,在将上述多个部件内的第1部件的前端插入到外壳体中的状态下,在沿节距方向将外壳体移动了第1部件和外壳体间的留空量部分的距离之后,在进行上述多个部件内的第2部件的虚插入的同时,进行上述第1部件的正式插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子部件组装制造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将触点片等金属部件插入连接器中的方法和用于此的组装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连接器或组件插口等电器部件的装配,包括通过将电接点、端子、触点片等导电性端子部件压入到绝缘体的外壳体中而进行装配的工序。这种将端子部件一个一个插入到外壳体中的方式被称为拼合方式(单个压入(插入)方式)。图23是说明以往的拼合方式的概略图;图24是说明图23的具体操作的局部剖视图;图25是说明使用图23的拼合方式的电子部件组装装置的概略图。参照图25,电子部件组装装置,包括供应连续带状材料20的端子供应装置30、具有从连续带状材料上割下触点片并将其压入连接器的外壳体25中的端子插入刀具部12的端子插入装置、外壳体供应装置40和外壳体运送机构11,其中,所述外壳体供应装置40,如箭头51所示供应外壳体25,并将其搬送至触点片插入位置,且将插入触点片的外壳体送至外壳体装配后工序50;所述外壳体运送机构11,在触点片插入的位置,以固定的节距将搬送来的外壳体25沿箭头52所示规定方向输送。如图24所示,连续带状材料20f,具有传运片22和通过切断部23与从传运片22突出的连接部24形成为一体的触点片。将触点片21与传运片22一起如箭头31所示被搬运并定位,而且如箭头32所示,将触点片21在外壳体25上压入到外壳体25的插入孔25a中。参照图23,端子插入刀具部12具有夹入连续带状材料20的传运片22的切断模头3、从连续带状材料20上切断触点片(端子)用的切断冲头1、和在切断时作为支承的触点片支承部2。在切断冲头1的下面,形成有端子插入面。外壳体25,如图23的箭头71所示,通过外壳体运送机构11以规定的节距向一个方向运送。而且,在图23中,符号21A是用来表示正式插入状态的触点片21、符号21B是用来表示虚插入完毕的触点片21。对于这样的拼合压入方式的详情,请参照特开2002-324648号公报(专利文献1)。在该专利文献1中,对于压入速度的高速化手法也进行了说明。图26是通过上述以往技术来对触点片插入方式进行说明的剖视图;(a)表示虚插入时的状态,(b)表示正式插入时的状态。参照图26(a)以及(b),在利用上述以往技术的拼合方式中,将被切下的触点片(端子部件)21,如箭头32所示,插入在外壳体25的插入孔25a中,但是,如图26(a)所示,在可暂时保持的触点片21上,设置有由三角状凸起构成的卡定部21a。从图26(a)的虚插入状态,进一步如图26(b)所示,沿箭头32的方向,以正式插入量72压入而成为正式插入状态。图27是表示以往方式的触点片插入方法的其他例子的剖视图;(a)表示虚插入时,(b)表示正式插入时。图28是用来说明图27(a)以及(b)所示的以往方式的缺点的剖视图,(a)表示虚插入时,(b)表示节距移动时。图29至图31是说明触点片上有卡定部时的工序图;图32至图34是表示触点片上没有卡定部时的工序图。如图27(a)以及(b)所示,随着最近电子零件的小型化、薄型化的趋势,在产品设计上,作为端子部件的触点片21上的卡定部21a,也由无法构成而变为可能了。如图28(a)以及(b)所示,当在触点片21上没有卡定部21a的时候,节距移动,以正式插入量72进行正式插入,但这时在箭头37所示的方向上,触点片21会脱出。在此,在以往方式中,对于触点片上有卡定部时的触点片插入工序,参照图29至图31说明如下。参照图29,触点片21从传运片22上被切下。若以该状态作为原点,则在原点上,以规定的节距间隔将触点片压入。如图30所示,在虚插入时,在卡定部21a起作用的情况下,当触点片21虚插入时,正式插入同时进行。符号21A、符号21B分别表示压入到外壳体25中的触点片、虚压入外壳体25中的触点片。如图31所示,当刀具撤回时,箭头35所示方向的触点片支承部2以及切断冲头1发生移动。另一方面,在以往方式中,对于触点片21上没有卡定部的时候的触点片触工序,参照图32至34说明如下。参照图32,同图29一样,在原点处,触点片21从传运片22上被切下。被切下的触点片21以一定的节距间隔被压入,但是如图33所示,在虚插入时卡定部21a起作用的状态下,触点片21的虚插入和正式插入同时进行。如图34所示,当刀具撤回的时候,箭头35所示方向的触点片支承部2和切断冲头1发生移动。但是,因为在触点片21上没有卡定部21a,所以如图28(b)所示,触点片21将会滑脱。这样,若没有卡定部21a,则虚插入后触点片将粘在冲头上而滑脱(倒退回去),所以用以往的方式无法组装,或者频繁造成组装失误而致使产品合格率下降。这样,在以往方式中导致部件从触点片21上脱落的原因有,切断后的毛刺、静电力、装置的震动等。因此,作为部件滑脱的解决方法,如图35至图37所示。图35是说明部件滑脱对策的局部主视图;图36是说明以往方式的部件滑脱对策的局部主视图;图37是说明以往方式的缺点的局部主视图。如图35所示,从外壳体插入孔25a的中心,如符号74所示,在偏离Ymm的位置上将触点片21插入,如图36所示,触点片支承部2在箭头34所示方向上移动。即,打开的时候,与切断冲头1的距离如符号75所示,产生为Ymm,虽然考虑了以上的方法,但是如图37所示,根据触点片21的加工部件精度,部件前端会产生如符号77所示的elmm左右的变形,因而会削到外壳体25产生不合格产品。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小而薄的、在金属部件的虚插入时即使没有卡定部也可以组装且可以实现组装工序稳定化的部件插入方法以及其组装装置。通过本专利技术方式之一,可以获得一种部件插入装置,是拼合方式的部件插入装置,该装置,从通过传运片将多个部件连接在一起的长条状连续带状材料上,利用切断模头将上述部件切断,并将切断的部件一个一个虚插入到外壳体中,在进行下一个部件的虚插入同时对进行了虚插入的上述部件进行正式插入;其特征在于上述部件插入装置,保持上述部件从而进行虚插入,且具有正式插入的保持机构;上述保持机构,在将上述多个部件内的第1部件的前端插入到外壳体中的状态下,在沿节距方向将上述外壳体移动了上述第1部件和上述外壳体间的留空量部分的距离之后,在进行上述第2部件的虚插入的同时,进行上述第1部件的正式插入。通过本专利技术另一方式,可以获得一种部件插入方法,是拼合方式的部件插入方法,从通过传运片将多个部件连接在一起的长条状连续带状材料上,利用切断模头将上述部件切断,并将切断的部件一个一个虚插入到外壳体中,在进行下一个部件的虚插入同时对进行了虚插入的上述部件进行正式插入;其特征在于保持上述部件从而进行虚插入,且在正式插入的时候,在将上述多个部件内的第1部件的前端插入到外壳体中的状态下,在沿节距方向将上述外壳体移动了上述第1部件和上述外壳体间的留空量部分的距离之后,在进行上述多个部件内的第2部件的虚插入的同时,进行上述第1部件的正式插入。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又一方式,可以获得一种部件组装装置,是将部件一个一个虚插入到外壳体中,并在与进行下一个部件虚插入同时,将已被虚插入的部件正式插入到上述外壳体中的部件组装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移动装置,该移动装置,在上述正式插入之前,使上述虚插入的部件与上述外壳体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部件插入装置,是拼合方式的部件插入装置,该装置,从通过传运片将多个部件连接在一起的长条状连续带状材料上,利用切断模头将上述部件切断,并将切断的部件一个一个虚插入到外壳体中,在进行下一个部件的虚插入同时对进行了虚插入的上述部件进行正式插入;其特征在于:上述部件插入装置,保持上述部件从而进行虚插入,且具有正式插入的保持机构;上述保持机构,在将上述多个部件内的第1部件的前端插入到外壳体中的状态下,在沿节距方向将上述外壳体移动了上述第1部件和上述外壳体间的留空量部 分的距离之后,在进行上述第2部件的虚插入的同时,进行上述第1部件的正式插入。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野口英之岸崎康浩塚本胜清水圭司古贺一也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