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盾构减速机双冷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155808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06 22:1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盾构减速机双冷却装置,属于盾构机设备技术领域,包括减速器本体、水冷却机构、油循环机构以及冷却水套,水冷却机构包括设置于减速器本体内部的螺旋板,油循环机构包括绕减速器本体的管状轴承座周向均匀布置的多个进油筒,冷却水套套设于减速器本体的输出端齿圈处外围。冷却液通过螺旋板形成的单向螺旋流径流通,使冷却液接触进油筒的所有面积并对所有接触面进行冷却,冷却液与润滑油能进行动态循环冷却,提高了冷却效果。在减速机本体的输出端设置有冷却水套进行冷却,解决了减速机输出端发热严重的问题。整套冷却系统依靠自身结构形成密闭容腔,不需要额外设置密封圈进行静密封,减小了泄露的可能性。减小了泄露的可能性。减小了泄露的可能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盾构减速机双冷却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盾构机设备
,具体是一种盾构减速机双冷却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盾构机作为大型隧道掘进不可或缺的专用设备,已广泛应用于地铁、铁路、公路、市政管网、过江隧道、水电等隧道工程。现有盾构机主驱动减速机部分采用内置水冷结构,冷却装置位于减速机的输入端,采用单腔式和多槽螺旋式结构相结合的方式以增加冷却效果。
[0003]但根据盾构减速机实际应用反馈,减速机靠近输出端的位置发热量也较大,且远离冷却装置,导致靠近输出端的轴承和齿轮极易损坏;目前的冷却装置水匣结构上的冷却液腔为敞开式,自身结构不具有封闭性,需要通过多个密封圈以及油封安装座与箱体进行配合从而形成密闭水腔,水匣性能取决于密封圈性能和安装效果;此外,冷却装置缺少润滑油动态循环流动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水和油的接触面积,从而降低了箱体的冷却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盾构减速机双冷却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减速机输出端缺少冷却机构、盾构减速机水匣内密封圈过多以及冷却装置缺少润滑油动态循环流动过程的问题。
[0005]提供一种盾构减速机双冷却装置,包括:
[0006]减速器本体,所述减速器本体的外壳与中心处的管状轴承座之间形成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内部设置有隔板以形成循环水腔以及循环油腔,所述循环油腔位于减速器本体的输入端;
[0007]水冷却机构,其包括供冷却液单向螺旋流通的第一进水口、第一出水口以及设置于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之间的螺旋板,所述水冷却机构设置于循环水腔的内部,所述第一进水口以及第一出水口与减速器本体的外部连通;
[0008]油循环机构,其包括绕减速器本体的管状轴承座周向均匀布置的多个进油筒,多个所述进油筒均贯穿螺旋板的所有螺旋面且将减速器本体的内部箱体和循环油腔连通;以及
[0009]冷却水套,所述冷却水套套设于减速器本体的输出端齿圈处外围,所述冷却水套与循环水腔的内部连通。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螺旋板包括N个螺旋面且N≥2。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水冷却机构还包括第二出水口,所述第二出水口设置于循环水腔靠近第一出水口一端且与第一出水口异面设置。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冷却水套包括第二进水口、第三出水口以及放水口,所述第二进水口以及第三出水口分别设置于冷却水套两端的侧壁,所述放水口设置于
冷却水套的底部。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冷却水套还包括软管组件,所述第二进水口通过软管组件与第二出水口连通。
[0014]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油循环机构还包括出油口,所述出油口将循环油腔与减速器本体外部连通。
[0015]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冷却水套与减速器本体的齿圈过盈配合,所述冷却水套的内径略大于减速器本体的水匣壳体的外径。
[0016]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冷却水套的主体由钢板焊接组成。
[0017]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冷却水套与减速器本体的齿圈接触的一侧为铜板。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9]1、冷却液通过螺旋板形成的单向螺旋流径流通,多个进油筒均贯穿螺旋板的所有螺旋面,通过此设置可近乎使冷却液接触进油筒的所有面积并对所有接触面进行冷却。由于流通的路径为螺旋形,冷却液流通速度降低,增加了冷却液与润滑油的接触冷却时间,冷却液与润滑油能进行动态循环冷却,提高了冷却效果。
[0020]2、在减速机本体的输出端设置有冷却水套进行冷却,解决了减速机输出端发热严重的问题,提高了减速机输出端的轴承和齿轮的使用寿命,并且使整段减速机的冷却更加均匀。
[0021]3、整套冷却系统依靠自身结构形成密闭容腔,冷却水套为焊接形成的密闭容腔,冷却水套与水冷却机构共用一套冷却系统,不需要额外设置密封圈进行静密封,减小了泄露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0022]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
[0023]图1为一种盾构减速机双冷却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水冷却机构以及油循环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螺旋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4为图1提供的A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0027]图中:1、减速器本体;11、容纳腔;111、循环水腔;112、循环油腔;12、隔板;13、水匣壳体;2、水冷却机构;21、第一进水口;22、第一出水口;23、螺旋板;24、第二出水口;3、油循环机构;31、进油筒;32、出油口;4、冷却水套;41、第二进水口;42、第三出水口;43、放水口;44、软管组件;45、铜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即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0029]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
的本专利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专利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0]请参阅图1

4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包括减速器本体1、水冷却机构2、油循环机构3以及冷却水套4,减速器本体1的外壳与中心处的管状轴承座之间形成容纳腔11,容纳腔11内部设置有隔板12以形成循环水腔111以及循环油腔112,循环油腔112位于减速器本体1的输入端,水冷却机构2包括供冷却液单向螺旋流通的第一进水口21、第一出水口22以及设置于第一进水口21和第一出水口22之间的螺旋板23,水冷却机构2设置于循环水腔111的内部,第一进水口21以及第一出水口22与减速器本体1的外部连通,油循环机构3包括绕减速器本体1的管状轴承座周向均匀布置的多个进油筒31,多个进油筒31均贯穿螺旋板23的所有螺旋面且将减速器本体1的内部箱体和循环油腔112连通,冷却水套4套设于减速器本体1的输出端齿圈处外围,冷却水套4与循环水腔111的内部连通。
[0031]容纳腔11为整套冷却系统依靠自身结构形成的密闭容腔,除一些进水口以及出水口外,没有额外的外部连通口,因此无需使用密封圈进行静密封处理。隔板12表面开设有多个安装孔用以装配进油筒31,进油筒31贯穿螺旋板23后将循环油腔112与减速器本体1的内部箱体连通用于循环润滑油。进油筒31在安装时,进油筒31的侧壁与循环水腔111的内壁需相隔一定距离以便冷却液与进油筒31充分接触。冷却液从第一进水口21进入循环水腔111后,需经过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盾构减速机双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减速器本体(1),所述减速器本体(1)的外壳与中心处的管状轴承座之间形成容纳腔(11),所述容纳腔(11)内部设置有隔板(12)以形成循环水腔(111)以及循环油腔(112),所述循环油腔(112)位于减速器本体(1)的输入端;水冷却机构(2),其包括供冷却液单向螺旋流通的第一进水口(21)、第一出水口(22)以及设置于第一进水口(21)和第一出水口(22)之间的螺旋板(23),所述水冷却机构(2)设置于循环水腔(111)的内部,所述第一进水口(21)以及第一出水口(22)与减速器本体(1)的外部连通;油循环机构(3),其包括绕减速器本体(1)的管状轴承座周向均匀布置的多个进油筒(31),多个所述进油筒(31)均贯穿螺旋板(23)的所有螺旋面且将减速器本体(1)的内部箱体和循环油腔(112)连通;以及冷却水套(4),所述冷却水套(4)套设于减速器本体(1)的输出端齿圈处外围,所述冷却水套(4)与循环水腔(111)的内部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盾构减速机双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板(23)包括N个螺旋面且N≥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盾构减速机双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冷却机构(2)还包括第二出水口(24),所述第二出水口(24)设置于循环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时晖易帅田联明朱美玲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南方宇航高精传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