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基于喹啉类氮杂环为配体的铱配合物和作为红光材料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的应用。
技术介绍
1987年C.W.Tang等人首次报导了八羟基喹啉铝(Alq3)的电致发光现象以来,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研究引起了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广泛兴趣。根据自旋统计理论,在多数有机发光二极管中,生成的单线态激子与三线态激子的比例为1∶3。三线态激子由于长的寿命和自旋禁阻的本质而表现为非辐射衰减,从而限制了器件的内量子效率不能超过25%。而过渡金属配合物由于金属原子的重原子效应,导致了很强的自旋—轨道偶合作用,从而增加了有效的单线态到三线态之间的系间窜越,即利用过渡金属配合物作为电致发光材料可以充分利用包括单线态和三线态在内的所有能量形式,大幅度提高器件的效率,理论上可使器件的内量子效率达到100%。目前用作电致发光材料的过渡金属配合物主要有Ir(III)、Pt(II)、Os(II)、Re(I)、Cu(I)等重金属配合物。其中铱配合物由于具有较短的寿命和较高的效率而广泛应用于电致发光器件中,并已实现了红绿蓝三基色发光。铱配合物的发光颜色强烈依赖于配体的结构,因此,我们可以选择适当的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喹啉类氮杂环为配体的红光铱配合物,具有如下基本结构:***结构通式中***代表以碳和氮为配位原子的二齿配体,具有如下结构:***其中,R↓[1]选自氢、氟、三氟甲基、氰基、C1-C30的烷基、C1-C20 的烷氧基、C6-C30的芳基、C6-C30稠合的芳环基、C2-C30的杂芳基;Ar1选自以下芳香结构单元中的一种:***其中R↓[2]、R↓[4]、R↓[6]为C1-C30的烷基;R↓[5]为己基或辛基;R↓[3]为 任意取代位置的C1-C30的烷基或C1-C2 ...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利祥,丁军桥,程延祥,耿延候,谢志元,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2[中国|长春]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