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枝状铱配合物及使用该化合物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94710 阅读:1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可溶液加工的绿光树枝状铱配合物及使用该化合物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属于有机电致发光技术领域。该化合物由铱配合物核、咔唑单元构成的树枝和表面基团三部分构成:其中,R↓[1]及R↓[2]独立地选自氢、氟、三氟甲基、甲基或叔丁基;R↓[3]为表面基团,独立地选自C↓[1]-C↓[30]的烷基或C↓[1]-C↓[20]的烷氧基;n为树枝状配合物的代数,独立地选自0、1、2和3,最优选1和2;X是二齿配体。该树枝状铱配合物以具有空穴传输能力的咔唑单元为树枝,具有很好的载流子传输能力,可以用其制成高效的掺杂和非掺杂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可溶液加工的绿光树枝状铱配合物及使用该化合物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属于有机电致发光

技术介绍
有机电致发光是目前国际上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其器件已成功应用于数码照相机、手机、mp3等电子产品显示器。目前,有机电致发光的研究和开发工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高效率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合成和器件制造工艺的改善。根据发光原理的不同,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可以分为荧光材料和磷光材料两大类。对于磷光材料,由于可以充分利用包括单线态和三线态在内的所有能量形式,大幅度提高器件的效率,理论上可以使器件的内量子效率达到100%。因此,利用过渡金属配合物作为发光材料成为提高器件效率的一种很好的手段。然而,对于这类磷光类材料,器件一般采用将其掺杂在主体材料中,用真空共蒸镀的方法制备。这就导致了器件的制备工艺复杂,成本高,从而限制了其在大面积平板显示上的应用。为此,开发出高效的、可溶液加工的全色显示磷光材料显得尤为迫切。目前,实现溶液加工的途径有共混、高分子化和树枝状结构三条途径 共混虽然可以实现溶液加工,但同时却不可避免的产生相分离现象;将配合物通过共价键引入到高分子中,可以避免由简单共混所导致的相分离现象,使材料达到了分子水平上的分散。然而,由于聚合过程中所带来的缺陷,不可避免的导致器件效率的降低;树枝状分子具有以下的特点结构规整,组成精确;有隔离效应,可以避免磷光材料的自身猝灭;容易引入功能基团,将主体和客体融为一体,实现非掺杂器件。同时,树枝的引入,可以不改变中间核的电子和发光性能。目前,P.L.Burn领导的研究小组报导了以苯环为树枝的绿光铱配合物,并以此获得了高效的溶液加工的掺杂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代表性的文献是用于发光二极管的绿光树枝状磷光配合物(S.-C.Lo等,先进材料,2002年,第十四卷,第十三到十四期,第975页)(Green phosphorescent dendrimer for light-emitting diodes)(S.-C.Lo等,Advanced Materials Vol 14,No 13-14,p975(2002))。然而,这类以苯环为树枝的绿光铱配合物不能很好的传输载流子,尤其是难以获得高效的非掺杂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以具有空穴传输能力的咔唑单元为树枝,开发出新型的绿光树枝状铱配合物,并用于构造掺杂的和非掺杂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获得了很好的效果。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可溶液加工的绿光树枝状铱配合物;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二是提供一种使用上述的该化合物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简称有机EL器件)。为了实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提供了一种具有化学式(1)的树枝状铱配合物,其特征在于,该化合物由铱配合物核、咔唑单元构成的树枝和表面基团三部分构成 其中,R1及R2独立地选自氢、氟、三氟甲基、甲基或叔丁基;R3为表面基团,独立地选自C1-C30的烷基或C1-C20的烷氧基;n为树枝状配合物的代数,独立地选自0、1、2和3,最优选1和2;X是二齿配体。上述化学式(1)的化合物的优选实例具有以下的化学式(1a)或化学式(1b) 其中,R1及R2独立地选自氢、氟、三氟甲基、甲基或叔丁基;R3为表面基团,独立地选自C1-C30的烷基或C1-C20的烷氧基;R4和R5独立地选自三氟甲基、甲基、叔丁基或苯基;n为树枝状配合物的代数,独立地选自0、1、2和3,最优选1和2。 其中,R1及R2独立地选自氢、氟、三氟甲基、甲基或叔丁基;R3为表面基团,独立地选自C1-C30的烷基或C1-C20的烷氧基;n为树枝状配合物的代数,独立地选自0、1、2和3,最优选1和2。上述化学式(1)的绿光树枝状铱配合物的优选实例包括具有以下化学式(2)至(4)的化合物。 下面描述化学式(1)的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其步骤和条件如下1、具有化学式(5)的配体LGn和IrCl3·nH2O反应形成氯桥的前体;和2、由以上步骤1得到的氯桥前体与具有化学式(6)的配体或具有化学式(5)的配体LGn反应得到化学式(1a)或化学式(1b)树枝状铱配合物; 所述的步骤1的反应温度为100℃~140℃,反应时间为24~72小时,反应溶剂使用乙二醇独乙醚和水的混合溶剂,两者的比例为31;为了改善体系的溶解性,可以加入1~50%的四氢呋喃;具有化学式(5)的配体LGn与配合物IrCl3·nH2O的摩尔比为2~5,优选2~2.5; 所述的步骤2中,当氯桥前体与具有化学式(6)的配体反应得到具有化学式(1a)的树枝状铱配合物时,反应温度为80℃~140℃,反应时间为24~72小时,反应溶剂使用醇类衍生物,优选乙二醇独乙醚或乙二醇独甲醚;为了改善体系的溶解性,可以加入1~50%的氯仿;具有化学式(6)的配体与氯桥前体的摩尔比为2~10,优选3~6;催化剂使用碱性化合物,优选Na2CO3;所述的步骤2中,当氯桥前体与具有化学式(5)的配体LGn反应得到具有化学式(1b)的树枝状铱配合物时,反应温度为180℃~200℃,反应时间为48~96小时,反应溶剂使用高沸点的醇类衍生物,优选甘油;同时,为了改善体系的溶解性,可以加入10~50%的一缩二乙二醇、二缩三乙二醇、三缩四乙二醇等衍生物,优选三缩四乙二醇;具有化学式(5)的配体LGn与氯桥前体的摩尔比为2~5,优选2~2.5;催化剂使用碱性化合物,优选K2CO3。为了实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二,提供一种使用上述化学式(1)的树枝状铱配合物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本专利技术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射层采用溶液旋涂的方法制备,其工艺如下将树枝状铱配合物本身或将其掺杂在主体材料中,溶解于氯仿或甲苯中,旋涂在经聚噻吩衍生物(PEDOT)修饰的ITO玻璃表面,制备成发光层;在器件组装上,旋涂完发光层后可直接蒸镀金属电极,制成单层器件;也可以在金属电极与发光层之间加入空穴阻挡或电子传输层,构造多层器件;上面所述的主体材料为咔唑类衍生物,包含化学式(7)至化学式(9)的化合物 附图说明图1给出实施例4制造的有机EL器件的发光效率随电流密度的变化曲线;图2给出实施例5制造的有机EL器件的发光效率随电流密度的变化曲线;图3给出实施例6制造的有机EL器件的发光效率随电流密度的变化曲线;图4给出实施例7制造的有机EL器件的发光效率随电流密度的变化曲线;图5给出实施例4、5和7制造的有机EL器件的EL谱。具体实施例方式参考以下实施例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合成实施例1化学式(2)的化合物的合成反应式1 1、氯桥前体的合成配体LG1(603mg,1.10mmol)和IrCl3·3H2O(176mg,0.50mmol)溶于15mL乙二醇独乙醚、5mL蒸馏水和0.5mL THF,反复换气3次,在氩气保护下搅拌加热,回流反应48h后,过滤,得到的沉淀以乙醇和蒸馏水洗涤,干燥,得到氯桥前体。2、化学式(2)的化合物的合成将步骤1得到的氯桥前体、配体LG1(329mg,0.60mmol)、无水碳酸钾(345mg,2.50mmol)、甘油25mL和三缩四乙二醇5mL,加入50ml圆底烧瓶中,在氩气保护下,升温至190~200℃,反应72小时。冷却到室温,加入蒸馏水,用二氯甲烷萃取,反复水洗,无水Na2SO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化学式(1)的树枝状铱配合物,其特征在于,该化合物由铱配合物核、咔唑单元构成的树枝和表面基团三部分构成:***(1)其中,R↓[1]及R↓[2]独立地选自氢、氟、三氟甲基、甲基或叔丁基;R↓[3]为表面基团,独立 地选自C1-C30的烷基或C1-C20的烷氧基;n为树枝状铱配合物的代数,独立地选自0、1、2和3,最优选1和2;X是二齿配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利祥丁军桥程延祥苏光平王兴东谢志元耿延侯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2[中国|长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