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内芯杆误插入外模孔的顶升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925659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2 18: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内芯杆误插入外模孔的顶升机构,包括支撑台,支撑台上依次设有第一升降机构、顶升机构,夹紧送料机构和第一夹持机构,内芯杆可伸缩地设置在支撑台上,支撑台上设有第二升降机构,顶升机构包括顶升驱动件以及辅助轮组件,管坯拉伸过程中,顶升驱动件驱使辅助轮组件上顶,辅助轮组件与内芯杆受到管坯的限制而处于第一高度,辅助轮组件与管坯相接触且管坯能够沿着辅助轮组件表面移动,管坯拉伸完成时,辅助轮组件和内芯杆脱离于管坯的限制,辅助轮组件在升驱动件作用下上顶至第二高度,内芯杆在辅助轮组件作用下其插入端被上顶至高于外模座的位置,解决内芯头误插入外模座的外模孔内的问题以及易与外模座发生碰撞的问题。座发生碰撞的问题。座发生碰撞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内芯杆误插入外模孔的顶升机构


[0001]本技术涉及铜管拉伸的
,特别涉及一种防内芯杆误插入外模孔的顶升机构。

技术介绍

[0002]由于铜管的应用产品不同,对铜管的管径需求也不同,同时由于预制成型的管坯较短且管壁较厚,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拉伸处理,在拉直的过程中,管坯在模具的作用下,直径变小,管壁变薄,满足产品对铜管的尺寸要求。
[0003]现有的模具包括支撑台、外模座和内芯杆,外模座固定设置在支撑台的一端,内芯杆可伸缩地设置于支撑台,具体地,内芯杆邻近外模座的一端设置有内芯头,内芯杆相对于内芯头的另一端连接有弹性件,在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使得该内芯杆可伸缩设置,通过外模座的外模孔控制铜管的外径,通过内芯杆的内芯头控制铜管的内径,也就是通过外模座的外模孔和内芯杆的内芯头配合控制铜管的壁厚,铜管在拉伸结束的瞬间(铜管在拉伸机构作用下脱离于内芯头的瞬间),内芯头受到铜管的作用力使其朝弹性件拉伸方向运动并插入外模孔内,导致无法将内芯杆上顶至插装工位A的高度,此时需要停机并将内芯头从外模孔内取出,进而影响设备的整体加工效率,同时存在内芯头伸缩过程中与外模座不断发生碰撞而造成内芯头或外模座损坏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内芯杆误插入外模孔的顶升机构,管坯在拉伸结束的瞬间,顶升机构能够将内芯杆上顶至其插入端高于外模座的位置,解决内芯头误插入外模座的外模孔内的问题以及易与外模座发生碰撞的问题。
[0005]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防内芯杆误插入外模孔的顶升机构,包括支撑台,所述支撑台上依次设有第一升降机构、顶升机构,夹紧送料机构和第一夹持机构,内芯杆沿外模座的外模孔轴线方向可伸缩地设置在支撑台上且该内芯杆从第一升降机构、顶升机构,夹紧送料机构和第一夹持机构上穿过,支撑台上设有驱使夹紧送料机构升降和第一夹持机构同步升降的第二升降机构,所述顶升机构包括顶升驱动件以及设置在顶升驱动件输出端的辅助轮组件,辅助轮组件处于初始位置时,辅助轮组件位于插装在内芯杆上的管坯的下端且与管坯留有间距,管坯拉伸过程中,顶升驱动件驱使辅助轮组件上顶,辅助轮组件与内芯杆受到管坯的限制而处于第一高度,此时辅助轮组件与管坯相接触且管坯能够沿着辅助轮组件表面移动,管坯拉伸完成时,辅助轮组件和内芯杆脱离于管坯的限制,辅助轮组件在升驱动件作用下上顶至第二高度,此时内芯杆在辅助轮组件作用下其插入端被上顶至高于外模座的位置。
[0006]进一步地,所述辅助轮组件包括固定在顶升驱动件输出端的安装座以及通过枢轴可转动地枢接于安装座的辅助轮。
[0007]进一步地,所述顶升驱动件采用气缸。
[000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升降机构和第二升降机构上顶内芯杆的高度高于顶升机构上顶内芯杆的高度。
[0009]进一步地,所述辅助轮的表面距离枢轴呈对称的方式从中间朝两侧逐渐扩大。
[0010]进一步地,所述夹紧送料机构包括夹轮对、驱使夹轮对开闭的第一驱动组件和驱动夹轮对的其中一个夹轮转动的第二驱动组件。
[0011]进一步地,所述夹紧送料机构还包括固定板以及在第一驱动组件作用下可相对于固定板靠近或远离的移动板,所述夹轮对包括可转动地设置在固定板上的第一夹轮以及可转动地设置在移动板上的第二夹轮,所述第二驱动组件能够驱使第一夹轮转动以对管坯进行移送。
[0012]进一步地,所述支撑台上设有第二夹持机构,所述第二夹持机构设置在顶升机构与夹紧送料机构之间,第二夹持机构随夹紧送料机构同步升降,所述第一夹持机构和第二夹持机构均包括分居在内芯杆两侧的夹块以及驱动对应夹块伸缩的夹持气缸。
[0013]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4]本技术中,管坯在拉伸结束的瞬间,顶升机构能够将内芯杆上顶至其插入端高于外模座的位置,解决内芯头误插入外模座的外模孔内的问题以及易与外模座发生碰撞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技术的正向结构示意图。
[0016]图2是本技术的俯向结构示意图。
[0017]图3是本技术的内芯杆、外模座与铜坯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4是铜管拉伸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1、支撑台;11、第一升降机构;12、顶升机构;121、顶升驱动件;122、辅助轮组件;13、夹紧送料机构;131、夹轮对;132、第一驱动组件;133、第二驱动组件;134、固定板;135、移动板;14、第一夹持机构;141、夹块;142、夹持气缸;15、第二升降机构;16、第二夹持机构;17、传感器;2、内芯杆;21、内芯头;3、外模座;31、外模孔;4、管坯;5、上料工位;6、插装工位A;7、插装工位B;8、拉伸工位。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
[0021]如图1

4所示,铜管拉伸装置,包括上料工位5、插装工位A6、插装工位B7以及拉伸工位8,其中插装工位B7和拉伸工位8分居在外模座3的两侧且位于同一高度,所述插装工位A6设置在拉伸工位8的正上方,所述上料工位5设置在邻近插装工位A6的一侧,本技术的防内芯杆2误插入外模孔31的顶升机构12设置在插装工位B7处。
[0022]外模座3设置在插装工位B7和拉伸工位8之间,该外模座3也可以固定在插装工位B7或拉伸工位8的端部,本技术中,所述外模座3固定在支撑台1的邻近拉伸工位8一侧的端部,内芯杆2相对于内芯头21的另一端连接有弹性件,在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使得内芯杆2能够相对于支撑台1伸缩设置,具体地,内芯杆2沿外模座3的外模孔31轴线方向可伸缩地设置在支撑台1上。
[0023]本技术的防内芯杆误插入外模孔的顶升机构,包括支撑台1,支撑台1上依次设有第一升降机构11、顶升机构12,夹紧送料机构13和第一夹持机构14,内芯杆2从第一升降机构11、顶升机构12,夹紧送料机构13和第一夹持机构14上穿过,支撑台1上设有驱使夹紧送料机构13升降和第一夹持机构14同步升降的第二升降机构15,具体地,支撑台1上设有支撑板,所述夹紧送料机构13和第一夹持机构14固定设置在支撑板上,所述第二升降机构15固定连接于支撑台1且其输出端固定连接支撑板,所述第二升降机构15可以选用气缸等执行件,为了保证支撑板升降时的稳定性,所述支撑板上设有位于第二升降机构15两侧的导向杆,所述升降台上设有与导向杆导向配合的导套与导向孔。
[0024]所述顶升机构12包括顶升驱动件121以及设置在顶升驱动件121输出端的辅助轮组件122,所述顶升驱动件121可以采用气缸等直线运动的执行件,所述顶升驱动件121能够将辅助轮组件122顶升至第一高度和第二高度,具体地,辅助轮组件122处于初始位置时(也就是顶升驱动件121未输出时),辅助轮组件122位于插装在内芯杆2上的管坯4的下端且与管坯4留有间距,辅助轮组件122处于初始位置时,辅助轮组件12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内芯杆误插入外模孔的顶升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台(1),支撑台(1)上依次设有第一升降机构(11)、顶升机构(12),夹紧送料机构(13)和第一夹持机构(14),内芯杆(2)沿外模座(3)的外模孔(31)轴线方向可伸缩地设置在支撑台(1)上且该内芯杆(2)从第一升降机构(11)、顶升机构(12),夹紧送料机构(13)和第一夹持机构(14)上穿过,支撑台(1)上设有驱使夹紧送料机构(13)升降和第一夹持机构(14)同步升降的第二升降机构(15),顶升机构(12)包括顶升驱动件(121)以及设置在顶升驱动件(121)输出端的辅助轮组件(122),辅助轮组件(122)处于初始位置时,辅助轮组件(122)位于插装在内芯杆(2)上的管坯(4)的下端且与管坯(4)留有间距,管坯(4)拉伸过程中,顶升驱动件(121)驱使辅助轮组件(122)上顶,辅助轮组件(122)与内芯杆(2)受到管坯(4)的限制而处于第一高度,此时辅助轮组件(122)与管坯(4)相接触且管坯(4)能够沿着辅助轮组件(122)表面移动,管坯(4)拉伸完成时,辅助轮组件(122)和内芯杆(2)脱离于管坯(4)的限制,辅助轮组件(122)在升驱动件(121)作用下上顶至第二高度,此时内芯杆(2)在辅助轮组件(122)作用下其插入端被上顶至高于外模座(3)的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内芯杆误插入外模孔的顶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轮组件(122)包括固定在顶升驱动件(121)输出端的安装座以及通过枢轴可转动地枢接于安装座的辅助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内芯杆误插入外模孔的顶升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章德均徐仲幸谢志康胡杰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金凤焊割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