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油管理模块、电驱动桥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807439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9 00:23
本公开涉及一种机油管理模块、电驱动桥及车辆,该机油管理模块用于对电驱动桥的电驱动总成输送机油或回收机油,电驱动总成至少包括电机和减速器,机油管理模块包括供油模块、回油模块及油底壳,供油模块用于将油底壳内的机油输送至电机和减速器,回油模块包括第一油泵,第一油泵用于将从电机和/或减速器流出的机油输送回油底壳内。通过第一油泵的主动泵送作用,可以将对电机和减速器进行冷却、润滑后的冷却液及时、可靠地输送回油底壳内。相较于相关技术中增大电驱动桥尺寸以增大回油高度差的方案,本公开提供的回油模块由于设置了第一油泵,有利于电驱动总成的小型化及轻量化,从而有利于实现紧凑的整车布置及提高电驱动桥的功率扭矩密度。桥的功率扭矩密度。桥的功率扭矩密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机油管理模块、电驱动桥及车辆


[0001]本公开涉及车辆零部件
,尤其涉及一种机油管理模块、电驱动桥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在相关技术中的电驱动桥中,机油从待冷却或润滑的零部件(如电机和减速器)流回油底壳主要借助重力的作用。因此,在设计电驱动桥时,为了保证机油可靠地流回油底壳内,通常采用的做法是增大零部件的回油口与油底壳的回油口的高度差,但这容易导致电驱动桥尺寸、重量较大,不利于实现紧凑的整车布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公开提供一种机油管理模块、电驱动桥及车辆。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油管理模块,用于对电驱动桥的电驱动总成输送机油或回收机油,所述电驱动总成至少包括电机和减速器,所述机油管理模块包括供油模块、回油模块及油底壳,所述供油模块用于将所述油底壳内的机油输送至所述电机和所述减速器;
[0005]所述回油模块包括第一油泵,所述第一油泵用于将从所述电机和/或所述减速器流出的机油输送回所述油底壳内。
[0006]可选地,所述电机的回油口相较于所述减速器的回油口距离车辆的纵向中心面更远;所述第一油泵用于将从所述电机的回油口流出的机油输送回所述油底壳内。
[0007]可选地,所述回油模块包括第一油道、第二油道和第三油道;
[0008]所述第一油道的第一端用于与第一电机的回油口相连,所述第一油道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油道的第一端相连;
[0009]所述第二油道的第一端用于与第二电机的回油口相连,所述第二油道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油道的第一端相连;
[0010]所述第三油道的第二端与所述油底壳的回油口连通,所述第一油泵设置在所述第三油道上;
[0011]其中,所述第一电机和所述第二电机分别为在第一方向上位于所述减速器两侧的电机,所述第一方向与车辆的宽度方向一致。
[0012]可选地,所述回油模块还包括第一开关阀和第二开关阀;
[0013]所述第一开关阀设置在所述第一油道上,所述第二开关阀设置在所述第二油道上。
[0014]可选地,所述回油模块还包括第四油道和第五油道;
[0015]所述第一油道的第一端用于与所述第一电机的第一回油端口相连,所述第四油道的第一端用于与所述第一电机的第二回油端口相连;
[0016]所述第二油道的第一端用于与所述第二电机的第三回油端口相连,所述第五油道的第一端用于与所述第二电机的第四回油端口相连;
[0017]其中,所述第一电机和所述第二电机的布置方向与车辆的宽度方向一致,并且,所述第一回油端口相较于第二回油端口距离所述减速器更远,所述第三回油端口相较于第四回油端口距离所述减速器更远。
[0018]可选地,所述回油模块还包括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
[0019]所述第一单向阀的进油口与所述第一回油端口相连,所述第一单向阀的出油口与所述油底壳内连通;
[0020]所述第二单向阀的进油口与所述第三回油端口相连,所述第二单向阀的出油口与所述油底壳内连通。
[0021]可选地,所述回油模块还包括第六油道;
[0022]所述第六油道的一端用于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机的第一回油端口与第一开关阀之间的油道;
[0023]所述第六油道的另一端用于连接于所述第二电机的第三回油端口与第二开关阀之间的油道。
[0024]可选地,所述第四油道还与第一减速器的回油口相连,所述第五油道还与第二减速器的回油相连;
[0025]其中,所述第一减速器为与所述第一电机传动连接的减速器,所述第二减速器为与所述第二电机传动连接的减速器。
[0026]可选地,所述供油模块包括第二油泵、换热器及第一旁通阀;
[0027]所述第二油泵的进油口与所述油底壳的出油口连通,所述换热器和所述第一旁通阀并联在所述第二油泵的出油口与所述电驱动总成之间。
[0028]可选地,所述供油模块包括还包括压滤器和第二旁通阀;
[0029]所述压滤器设置在所述第二油泵的出油口的下游,以使机油在进入所述电驱动总成之前能够经过所述压滤器过滤;
[0030]所述第二旁通阀与所述压滤器并联在所述第二油泵的出油口与所述换热器、并联在所述第二油泵的出油口与所述第一旁通阀之间。
[0031]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电驱动桥,包括上述的机油管理模块和电驱动总成。
[0032]可选地,所述电机包括沿第一方向间隔布置的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所述减速器包括沿第一方向间隔布置的第一减速器和第二减速器;
[0033]所述第一减速器和所述第二减速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电机和所述第二电机之间;
[0034]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第一减速器传动连接,所述第二电机与所述第二减速器传动连接,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车辆的宽度方向一致。
[0035]根据本公开的又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电驱动桥。
[0036]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0037]由于本公开的机油管理模块设置有第一油泵,通过第一油泵的主动泵送作用,可以将对电驱动总成的电机和减速器进行冷却、润滑后的冷却液及时、可靠地输送回油底壳内,以保证机油在电驱动总成的循环能够顺利进行。如此,即便电驱动总成中位于外侧的零部件(如电机)在车辆发生侧倾或受到持续的侧向加速度时,也能保证从该零部件的回油口
流出的机油能够顺利回到油底壳内。相较于相关技术中增大电驱动桥尺寸以增大回油高度差的方案,本公开提供的回油模块由于设置了第一油泵,有利于电驱动总成的小型化及轻量化,从而有利于实现紧凑的整车布置及提高电驱动桥的功率扭矩密度。
[0038]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0039]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0040]图1是本公开一种实施例的电驱动桥与车轮处于配合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电驱动桥在向左的侧向加速度较大时的状态;
[0041]图2是本公开一种实施例的电驱动桥的油路结构的示意图;
[0042]图3是本公开一种实施例的电驱动桥在无侧向加速度或者侧向加速度较小时的回油操作示意图,其中用箭头示出了机油流向;
[0043]图4是本公开一种实施例的电驱动桥在向右的侧向加速度较大时的回油操作示意图;
[0044]图5是本公开一种实施例的电驱动桥在向左的侧向加速度较大时的回油操作示意图;
[0045]图6是本公开另一种实施例的电驱动桥在无侧向加速度或者侧向加速度较小时的回油操作示意图;
[0046]图7是本公开另一种实施例的电驱动桥在向右的侧向加速度较大时的回油操作示意图;
[0047]图8是本公开另一种实施例的电驱动桥在向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油管理模块,用于对电驱动桥的电驱动总成输送机油或回收机油,所述电驱动总成至少包括电机和减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油管理模块包括供油模块、回油模块及油底壳,所述供油模块用于将所述油底壳内的机油输送至所述电机和所述减速器;所述回油模块包括第一油泵,所述第一油泵用于将从所述电机和/或所述减速器流出的机油输送回所述油底壳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油管理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的回油口相较于所述减速器的回油口距离车辆的纵向中心面更远;所述第一油泵用于将从所述电机的回油口流出的机油输送回所述油底壳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油管理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模块包括第一油道、第二油道和第三油道;所述第一油道的第一端用于与第一电机的回油口相连,所述第一油道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油道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二油道的第一端用于与第二电机的回油口相连,所述第二油道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油道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三油道的第二端与所述油底壳的回油口连通,所述第一油泵设置在所述第三油道上;其中,所述第一电机和所述第二电机分别为在第一方向上位于所述减速器两侧的电机,所述第一方向与车辆的宽度方向一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油管理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模块还包括第一开关阀和第二开关阀;所述第一开关阀设置在所述第一油道上,所述第二开关阀设置在所述第二油道上。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油管理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模块还包括第四油道和第五油道;所述第一油道的第一端用于与所述第一电机的第一回油端口相连,所述第四油道的第一端用于与所述第一电机的第二回油端口相连;所述第二油道的第一端用于与所述第二电机的第三回油端口相连,所述第五油道的第一端用于与所述第二电机的第四回油端口相连;其中,所述第一电机和所述第二电机的布置方向与车辆的宽度方向一致,并且,所述第一回油端口相较于第二回油端口距离所述减速器更远,所述第三回油端口相较于第四回油端口距离所述减速器更远。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油管理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模块还包括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一单向阀的进油口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立贰
申请(专利权)人: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