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动力自动变速器低压润滑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787629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8 22:3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混合动力自动变速器低压润滑系统,包括润滑油分配模块以及用于为所述润滑油分配模块提供润滑油的变速器供油模块;所述润滑油分配模块包括润滑冷却主油路、润滑冷却主调节阀、K0离合器/P2电机/轴齿冷却润滑主油路、K0离合器润滑油路、P2电机润滑油路、K1/K2离合器润滑油路以及轴齿润滑油路;所述润滑冷却主油路的一端与所述变速器供油模块连接,所述润滑冷却主油路的另一端同时与所述润滑冷却主调节阀的进油口以及所述K0离合器/P2电机/轴齿冷却润滑主油路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实现了四路润滑冷却流量均可控,优化了流量分配的可调可控性,有利于润滑流量标定线性拟合,减小标定工作量,还能够降低系统能耗,提高燃油经济性,保证系统一致性。保证系统一致性。保证系统一致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混合动力自动变速器低压润滑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自动变速器,具体涉及一种混合动力自动变速器低压润滑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目前P2构型混合动力自动变速器多采用电子油泵作为动力源为离合器控制、换挡控制、冷却润滑控制提供润滑冷却流量,对于有高低压分区控制的液压系统,润滑系统常位于低压区,并集成三离合器润滑(三个离合器分别为K0离合器、K1离合器以及K2离合器)、轴齿润滑、P2电机润滑功能。低压区需要润滑冷却的执行器较多,在润滑流量分配控制上,一般采用多个调节阀进行精确流量分配,采用多个调节阀方案占用阀板布置空间,不利于控制模块小型化、轻量化。调节阀数量多导致成本占比高,不利于经济化,且多个调节阀增加标定控制难度。用较少数量的电磁阀控制润滑流量的技术具有成本优势,目前已有的单调节阀润滑设计无法满足分别控制通往P2电机/K0离合器、轴齿润滑和K1/K2离合器的润滑流量分配,导致部分润滑流量可控分配性差,增加系统能耗。
[0003]CN206145111U公开了一种自动变速器的冷却润滑系统及液压换挡系统,冷却润滑系统包括主泵、副泵、小流量调节阀和大流量调节阀,小流量调节阀的入口与主泵相连,大流量调节阀的两个入口分别与主泵和副泵相连;当小流量调节阀处在第一工作位时,没有流量通过小流量调节阀,当小流量调节阀处在第二工作位时,把主泵的流量导向冷却润滑元件;当大流量调节阀处在第一工作位时,没有流量通过大流量调节阀,当大流量调节阀处在第二工作位时,把主泵的流量导向冷却润滑元件,当大流量调节阀处在第三工作位时,把主泵和副泵的流量同时导向冷却润滑元件。该系统可对冷却润滑流量进行两级控制,流量供给更精确,降低变速器的能耗。毋庸置疑,上述专利文献公开的技术方案是所属
的一种有益的尝试,但是该系统的调节阀数量以及模块占用空间仍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合动力自动变速器低压润滑系统,实现了四路润滑冷却流量均可控,优化了流量分配的可调可控性,有利于润滑流量标定线性拟合,减小标定工作量,还能够降低系统能耗,提高燃油经济性,保证系统一致性。
[0005]本专利技术中的一种混合动力自动变速器低压润滑系统,包括润滑油分配模块以及用于为所述润滑油分配模块提供润滑油的变速器供油模块;所述润滑油分配模块包括润滑冷却主油路、润滑冷却主调节阀、K0离合器/P2电机/轴齿冷却润滑主油路、K0离合器润滑油路、P2电机润滑油路、K1/K2离合器润滑油路以及轴齿润滑油路;所述润滑冷却主油路的一端与所述变速器供油模块连接,所述润滑冷却主油路的另一端同时与所述润滑冷却主调节阀的进油口以及所述K0离合器/P2电机/轴齿冷却润滑主油路连接;所述润滑冷却主调节阀的其中一出油口与所述K0离合器/P2电机/轴齿冷却润滑
主油路连接,所述润滑冷却主调节阀的另一出油口与所述K1/K2离合器润滑油路连接;所述K0离合器/P2电机/轴齿冷却润滑主油路同时与所述K0离合器润滑油路、P2电机润滑油路以及轴齿润滑油路连接;所述K0离合器/P2电机/轴齿冷却润滑主油路、K0离合器润滑油路、P2电机润滑油路、K1/K2离合器润滑油路以及轴齿润滑油路上分别设置有节流孔。
[0006]进一步,所述K0离合器/P2电机/轴齿冷却润滑主油路上设置有第一节流孔,所述K0离合器润滑油路上设置有第二节流孔,所述P2电机润滑油路上设置有第三节流孔,所述K1/K2离合器润滑油路上设置有第四节流孔,所述轴齿润滑油路上设置有第五节流孔。
[0007]进一步,所述变速器供油模块包括变速箱油底壳、油泵总成、润滑系统主油路、油冷器进油路、油冷器、低压过滤器以及低压过滤器出油路,所述油泵总成能够将润滑油从所述变速箱油底壳中吸入所述润滑系统主油路,所述润滑系统主油路、油冷器进油路、油冷器、低压过滤器、低压过滤器出油路以及润滑冷却主油路依次连接。
[0008]进一步,所述变速器供油模块还包括低压过滤器旁通阀,当所述油冷器的出油口处的油路与低压过滤器出油路的油路压力差值高于限定压力值时,润滑油从油冷器流出后直接通过所述低压过滤器旁通阀进入所述低压过滤器出油路。
[0009]进一步,所述变速器供油模块还包括高压箱补油路、高压箱以及高压油箱进油路,所述高压箱补油路与所述低压过滤器出油路连接,所述高压箱补油路上设置有第六节流孔,所述高压箱通过所述高压油箱进油路与所述变速箱油底壳连接。
[0010]进一步,所述变速器供油模块还包括依次连接的油冷器限压阀进油路、油冷器限压阀以及油冷器旁通阀出油路,所述油冷器限压阀进油路与所述润滑系统主油路连接,所述油冷器旁通阀出油路与所述低压过滤器出油路连接。
[0011]进一步,所述油泵总成包括油泵电机以及与所述油泵电机连接的低压机械油泵。
[0012]进一步,所述变速器供油模块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变速箱油底壳与油泵总成之间的吸油过滤器。
[0013]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通过实现了四路润滑冷却流量均可控,优化了流量分配的可调可控性;2、本专利技术一方面可以通过改变变速器供油模块的供油流量的方式改变四条润滑油路的总流量,从而能够根据变速器的工况调节四条润滑油路的总输入流量,另一方面润滑冷却主调节阀在不同电流下有不同的开度,可以通过改变润滑冷却主调节阀的开度分配通往四条润滑油路的流量,通过润滑冷却主调节阀分配流量能够满足不同工况下的润滑流量需求;3、本专利技术的K0离合器润滑油路、P2电机润滑油路、K1/K2离合器润滑油路以及轴齿润滑油路在不同总输入流量下线性度良好,有利于润滑流量标定线性拟合,减小标定工作量;4、本专利技术能够降低系统能耗,提高燃油经济性,保证系统一致性,不同批次生产的混合动力自动变速器低压润滑系统在同一总输入流量下具有相同的工作状态,并且还能够减少阀板布置空间和阀安装的数量,能够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0014]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附图进行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液压原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在总输入流量20L/min时的流量分配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在总输入流量15L/min时的流量分配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在总输入流量10L/min时的流量分配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在总输入流量4L/min时的流量分配图;其中,图2

图5中的左侧纵坐标为流量(单位为L/min),右侧纵坐标为油路内油压(单位为bar),横坐标为润滑冷却主调节阀的输入流量,曲线Input Pressure代表P2电机润滑油路,曲线K0 Lube Flow代表K0离合器润滑油路的流量状态,曲线SprayBar Flow代表轴齿润滑油路的流量状态,曲线K1/K2 Lube Flow代表K1/K2离合器润滑油路的流量状态。
[0015]附图中标记如下:1

变速箱油底壳,2

吸油过滤器,3

油泵电机,4

油冷器进油路,5

油冷器,6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合动力自动变速器低压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润滑油分配模块以及用于为所述润滑油分配模块提供润滑油的变速器供油模块;所述润滑油分配模块包括润滑冷却主油路(21)、润滑冷却主调节阀(19)、K0离合器/P2电机/轴齿冷却润滑主油路(10)、K0离合器润滑油路(12)、P2电机润滑油路(13)、K1/K2离合器润滑油路(16)以及轴齿润滑油路(17);所述润滑冷却主油路(21)的一端与所述变速器供油模块连接,所述润滑冷却主油路(21)的另一端同时与所述润滑冷却主调节阀的进油口(20)以及所述K0离合器/P2电机/轴齿冷却润滑主油路(10)连接;所述润滑冷却主调节阀(19)的其中一出油口与所述K0离合器/P2电机/轴齿冷却润滑主油路(10)连接,所述润滑冷却主调节阀(19)的另一出油口与所述K1/K2离合器润滑油路(16)连接;所述K0离合器/P2电机/轴齿冷却润滑主油路(10)同时与所述K0离合器润滑油路(12)、P2电机润滑油路(13)以及轴齿润滑油路(17)连接;所述K0离合器/P2电机/轴齿冷却润滑主油路(10)、K0离合器润滑油路(12)、P2电机润滑油路(13)、K1/K2离合器润滑油路(16)以及轴齿润滑油路(17)上分别设置有节流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动力自动变速器低压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K0离合器/P2电机/轴齿冷却润滑主油路(10)上设置有第一节流孔(9),所述K0离合器润滑油路(12)上设置有第二节流孔(11),所述P2电机润滑油路(13)上设置有第三节流孔(14),所述K1/K2离合器润滑油路(16)上设置有第四节流孔(15),所述轴齿润滑油路(17)上设置有第五节流孔(18)。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动力自动变速器低压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器供油模块包括变速箱油底壳(1)、油泵总成、润滑系统主油路(27)、油冷器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孟宇刘继伟袁标王肖彬赵宗琴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