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电致变色防眩目后视镜的灌液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790095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8 22:3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电致变色防眩目后视镜的灌液工艺,用于向电致变色防眩目后视镜半成品的腔室内灌液,工艺的步骤中含有:制备电致变色溶液和将待灌液的电致变色防眩目后视镜的半成品装入工装并定位在真空灌液台的真空室中;将制备好的电致变色溶液置于真空室中,在真空室的真空环境下,将半成品浸入电致变色溶液中;释放真空室的真空,并静置使得电致变色溶液从半成品上的注液口进入腔室;打开真空室,采用UV胶对注液口进行密封;再次放入真空室内并抽真空,抽除被UV胶封在腔室内的空气,腔室内的电致变色溶液填充空余部分,UV胶延伸至注液口附近的空余区域。它使电致变色防眩目后视镜的技术要求得到满足的同时,也节约了时间和耗材的成本。了时间和耗材的成本。了时间和耗材的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电致变色防眩目后视镜的灌液工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电致变色防眩目后视镜的灌液工艺,属于电致变色防眩目后视镜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电致变色防眩目后视镜整体可以看做是层状的三明治结构,其中最核心的组分就是两片透明基底(即为玻璃)间的电致变色材料;而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电致变色材料的灌注是影响产品整体外观以及功能的一个重要工艺过程。该过程主要有以下几点技术要求:1、需要保证液体在灌注后产品整体没有气泡产生;2、灌注口区域不能有液体未填充的部分;3、封口胶要将灌注口完全密封且不能影响产品整体外观。在实现以上要求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可操作性和效率问题。传统的后视镜灌液工艺(譬如公开号为CN107599983A的中国专利披露的一种后视镜片制作方法及后视镜片的说明书中披露的工艺)难点在于上述所有技术要求的实现和繁琐的生产过程,对成本不利。因此每个环节(包含各种密封材料的选择、灌注条件的设定等)都需要精心考虑以及不断的改善和优化。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用于电致变色防眩目后视镜的灌液工艺,它使电致变色防眩目后视镜的技术要求得到满足的同时,也节约了时间和耗材的成本。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电致变色防眩目后视镜的灌液工艺,用于向电致变色防眩目后视镜半成品的腔室内灌液,工艺的步骤中含有:S01:制备电致变色溶液和将待灌液的电致变色防眩目后视镜的半成品装入工装并定位在真空灌液台的真空室中;S02:将制备好的电致变色溶液置于真空室中,在真空室的真空环境下,将半成品浸入电致变色溶液中;S03:释放真空室的真空,并静置使得电致变色溶液从半成品上的注液口进入腔室;S04:打开真空室,采用UV胶对注液口进行密封;S05:再次放入真空室内并抽真空,抽除被UV胶封在腔室内的空气,腔室内的电致变色溶液填充空余部分,UV胶延伸至注液口附近的空余区域;S06:释放真空,用UV光源照射UV胶,使UV胶固化。
[0005]进一步,所述电致变色溶液中含有变色材料、电荷平衡材料和有机溶剂。
[0006]进一步,在50毫升的有机溶剂中溶有1~10g的变色材料和0.1~1g的电荷平衡材料。
[0007]进一步,所述变色材料为联吡啶化合物。
[0008]进一步,所述联吡啶化合物为N,N
’‑
二甲基

4,4
’‑
联吡啶四氟硼酸盐、N,N
’‑
二甲


4,4
’‑
联吡啶六氟磷酸盐中的至少一种。
[0009]进一步,所述电荷平衡材料为二环戊二烯合铁、四甲基硫脲中的至少一种。
[0010]进一步,所述有机溶剂为碳酸丙二醇酯、碳酸乙烯酯中的至少一种。
[0011]进一步,为了去除电致变色溶液当中溶入的气体,防止灌注过程中的电致变色溶液飞溅,电致变色溶液在置于真空室前,对电致变色溶液进行抽真空脱泡处理。
[0012]进一步,在步骤S01中,将半成品定位在真空灌液台的真空室中,使得半成品的注液口朝下;步骤S02具体为:将电致变色溶液注入真空灌液台的真空室内的储液槽,对真空室抽真空,升起储液槽,使半成品浸入电致变色溶液中。
[0013]进一步,为了使得注液口处的透明基底(即玻璃)与UV胶的附着力更好,在步骤S03和步骤S04中还包括步骤S031:对注液口用等离子进行清理。
[0014]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专利技术工艺中,在通过 UV胶对注液口进行密封后,还再次放入真空室内并抽真空,抽除被UV胶封在腔室内的空气,腔室内的电致变色溶液填充空余部分,UV胶延伸至注液口附近的空余区域,通过本专利技术工艺不仅保证了在灌注后产品的电致变色层整体没有气泡产生,而且注液口区域没有液体未填充的部分,而且注液口密封良好。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用于电致变色防眩目后视镜的灌液工艺的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电致变色防眩目后视镜的灌液工艺,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借鉴本文内容,适当改进工艺参数实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所有类似的替换和改动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它们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及应用已经通过较佳实施例进行了描述,相关人员明显能在不脱离本
技术实现思路
、精神和范围内对本文的方法和应用进行改动或适当变更与组合,来实现和应用本专利技术技术。
[0017]如图1所示,电致变色防眩目后视镜的基本结构为三明治结构,主要包括第一透明基底、第二透明基底,第一透明基底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二透明基底具有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第二表面上有透明导电层,第三表面上设有反射导电层,第二表面和第三表面之间界定腔室,腔室四周为密封层,腔室内容置电致变色材料,本专利技术工艺就是用于向电致变色防眩目后视镜半成品的腔室内灌液的工艺,用于电致变色防眩目后视镜的灌液工艺的步骤中含有:S01:制备电致变色溶液和将待灌液的电致变色防眩目后视镜的半成品装入工装并定位在真空灌液台的真空室中;S02:将制备好的电致变色溶液置于真空室中,在真空室的真空环境下,将半成品浸入电致变色溶液中;S03:释放真空室的真空,并静置等待灌液过程结束,使得电致变色溶液从半成品上的注液口进入腔室;S04:打开真空室,采用UV胶对注液口进行密封;
S05:再次放入真空室内并抽真空(真空度小于30Pa),抽除被UV胶封在腔室内的空气,腔室内的电致变色溶液填充空余部分,UV胶延伸至注液口附近的空余区域;S06:释放真空,用UV光源照射UV胶,使UV胶固化。
[0018]进一步,所述电致变色溶液中含有变色材料、电荷平衡材料和有机溶剂。
[0019]进一步,在50毫升的有机溶剂中溶有1~10g的变色材料和0.1~1g的电荷平衡材料。
[0020]进一步,所述变色材料为联吡啶化合物。
[0021]进一步,所述联吡啶化合物为N,N
’‑
二甲基

4,4
’‑
联吡啶四氟硼酸盐、N,N
’‑
二甲基

4,4
’‑
联吡啶六氟磷酸盐中的至少一种。
[0022]进一步,所述电荷平衡材料为二环戊二烯合铁、四甲基硫脲中的至少一种。
[0023]进一步,所述有机溶剂为碳酸丙二醇酯、碳酸乙烯酯中的至少一种。
[0024]进一步,电致变色溶液在置于真空室前,对电致变色溶液进行抽真空脱泡处理,去除电致变色溶液当中溶入的气体,防止灌注过程中的溶液飞溅。
[0025]进一步,在步骤S01中,将半成品定位在真空灌液台的真空室中,使得半成品的注液口朝下;步骤S02具体为:将电致变色溶液注入真空灌液台的真空室内的储液槽,对真空室抽真空,待真空达到一定数值(该数值小于30Pa)时,升起储液槽,使半成品浸入电致变色溶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电致变色防眩目后视镜的灌液工艺,用于向电致变色防眩目后视镜半成品的腔室内灌液,其特征在于,工艺的步骤中含有:S01:制备电致变色溶液和将待灌液的电致变色防眩目后视镜的半成品装入工装并定位在真空灌液台的真空室中;S02:将制备好的电致变色溶液置于真空室中,在真空室的真空环境下,将半成品浸入电致变色溶液中;S03:释放真空室的真空,并静置使得电致变色溶液从半成品上的注液口进入腔室;S04:打开真空室,采用UV胶对注液口进行密封;S05:再次放入真空室内并抽真空,抽除被UV胶封在腔室内的空气,腔室内的电致变色溶液填充空余部分,UV胶延伸至注液口附近的空余区域;S06:释放真空,用UV光源照射UV胶,使UV胶固化。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灌液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溶液中含有变色材料、电荷平衡材料和有机溶剂。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灌液工艺,其特征在于,在50毫升的有机溶剂中溶有1~10g的变色材料和0.1~1g的电荷平衡材料。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灌液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变色材料为联吡啶化合物。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灌液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建明盛凯徐春叶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雅谱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