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致变色后视镜及电极引出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229208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3: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致变色后视镜及电极引出部件,包括前透明基底、后透明基底、电致变色材料、密封层和电极引出部件,前透明基底设有第一前表面和第一后表面;后透明基底设有第二前表面和第二后表面,第二前表面和第一后表面隔开设置,并形成腔室;电致变色材料置于腔室中;密封层设于电致变色材料的周部;电极引出部件包括第一电极引出组件,第一电极引出组件包括第一导电件,第一导电件的前端与前导电层电性连接,第一导电件至少穿过后透明基底引出至后透明基底的后方,并且第一导电件与后导电层绝缘隔开。其电极引出方式不仅在产品整体外观不影响的情况下适用于各种不同结构类型的产品,还可以大幅降低在生产过程中的操作繁琐度。作繁琐度。作繁琐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致变色后视镜及电极引出部件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致变色后视镜及电极引出部件。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电致变色防眩目后视镜的基本原理就是通过在上、下两片玻璃之间施加电场,让处在夹层中的变色材料发生电化学反应的过程。因此电致变色防眩目后视镜整体可以看作是一个用电器,需要上、下片玻璃分别牵引出连接外部电流的正、负极。目前比较主流的电极引出方式有两种:第一种主要应用在“有边框”型后视镜产品中,通过上、下片玻璃分别在两侧露出的边缘附上金属条作为电极,譬如公开号为CN207301573U的中国专利披露的一种后视镜;第二种则主要应用在“无边框”型后视镜产品中,通过将正、负极(金属片或金属箔)通过下玻璃的侧边引出到下片玻璃(即小片)的背面上,并且由于两片玻璃上镀的膜层都是导体,需要对上下片玻璃的镀层特定区域分别进行绝缘处理,譬如公开号为CN212207930U的中国专利披露的一种防眩目后视镜中的电极结构。上述两种电极引出方式中,第一种无法应用在现在主流的“无边框”后视镜产品上,因为它需要在整程中外加边框将错开的电极部分遮盖住来保证整体的美观性;而第二种仅限于“上大下小”型的后视镜结构,因为下片玻璃侧边的金属电极可以被上片玻璃遮挡,对于下片玻璃尺寸和上片玻璃尺寸相同甚至大于上片玻璃的结构则无法应用;并且此种方式要么对下片玻璃侧面有导电需求(需要镀上导电薄膜),要么需要将金属电极片勾入正面导电层,增加边缘封胶操作难度。因此,上述两种电极引出方式目前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电致变色后视镜,其电极引出方式不仅在产品整体外观不影响的情况下适用于各种不同结构类型的产品,还可以大幅降低在生产过程中的操作繁琐度。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致变色后视镜,包括:
[0005]前透明基底,设有第一前表面和第一后表面,所述第一后表面设有前导电层;
[0006]后透明基底,设有第二前表面和第二后表面,所述第二前表面设有后导电层,所述第二前表面和所述第一后表面隔开设置,并形成腔室;
[0007]电致变色材料,所述电致变色材料置于所述腔室中;
[0008]密封层,所述密封层设于所述电致变色材料的周部;
[0009]电极引出部件,所述电极引出部件包括第一电极引出组件,所述第一电极引出组件包括第一导电件,所述第一导电件的前端与所述前导电层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导电件至少穿过所述后透明基底引出至后透明基底的后方,并且所述第一导电件与所述后导电层绝缘隔开。
[0010]进一步,所述密封层和所述后透明基底或者是所述密封层、所述后导电层和所述后透明基底开有第一导电件引出通道,所述第一导电件从第一导电件引出通道引出至后透
明基底的后方。
[0011]进一步,所述后导电层上形成第一导电件引出通道的孔槽的周边设有留白区域以避免第一导电件与后导电层接触。
[0012]进一步,为了增加第一导电件与前导电层的接触导电性,所述第一导电件的前端通过第一导电胶与所述前导电层电性连接。
[0013]进一步,所述第一导电胶与所述前导电层的后面电性连接,并容置于所述密封层内。
[0014]进一步,所述第一导电件为线性导电物质。
[0015]进一步,所述电极引出部件还包括第二电极引出组件,所述第二电极引出组件包括第二导电件,所述第二导电件的前端与所述后导电层电性连接,所述第二导电件至少穿过所述后透明基底引出至后透明基底的后方。
[0016]进一步,所述后导电层和所述后透明基底上或所述后透明基底上开有第二导电件引出通道,所述第二导电件从第二导电件引出通道引出至后透明基底的后方。
[0017]进一步,为了增加第二导电件与后导电层的接触导电性,所述第二导电件的前端通过第二导电胶与所述后导电层电性连接。
[0018]进一步,所述第二导电胶与所述后导电层的前面电性连接,并容置于所述密封层内。
[0019]所述第二导电件为线性导电物质。
[0020]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电极引出部件,它为上述电致变色后视镜中使用的电极引出部件。
[0021]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的电致变色后视镜中的电极引出部件的结构无需特别设置,即可可以用于无边框型电致变色后视镜上,也可应用在有边框型电致变色后视镜上, 使用范围比较广,而且不影响后视镜产品整体的外观,大幅降低了在生产过程中的操作繁琐度。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技术的电致变色后视镜的结构示意图一;
[0023]图2为本技术的电致变色后视镜的结构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了使本技术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25]如图1、2所示,一种电致变色后视镜,包括:
[0026]前透明基底1,设有第一前表面和第一后表面,第一后表面设有前导电层2;
[0027]后透明基底3,设有第二前表面和第二后表面,第二前表面设有后导电层4,第二前表面和第一后表面隔开设置,并形成腔室;
[0028]电致变色材料5,电致变色材料5置于腔室中;
[0029]密封层6,密封层6设于电致变色材料5的周部;
[0030]电极引出部件,电极引出部件包括第一电极引出组件,第一电极引出组件包括第
一导电件7,第一导电件7的前端与前导电层2电性连接,第一导电件7至少穿过后透明基底3引出至后透明基底3的后方,并且第一导电件7与后导电层4绝缘隔开。
[0031]电致变色材料5为现有技术,在两侧的前导电层2和后导电层4通电后会对电致变色材料5施加电流,使其产生明暗变化。
[0032]在本实施例中,密封层6、后导电层4和后透明基底3开有孔槽,依次开设的孔槽连接形成第一导电件引出通道10,第一导电件7从第一导电件引出通道10引出至后透明基底3的后方。当然,当后导电层4的边缘到达不了第一导电件引出通道10时,也可以仅仅在密封层6、后透明基底3开设孔槽,依次开设的孔槽连接形成第一导电件引出通道10。
[0033]在本实施例中,孔槽可开设在密封层6、后导电层4和后透明基底3中,孔槽的形状不限,当然也可以开在边缘部位,形状可以为半圆形或其他形状。
[0034]具体地,如图1、2所示,后导电层4上形成第一导电件引出通道10的孔槽的周边设有留白区域41以避免第一导电件7与后导电层4接触;当然,也可以在第一导电件引出通道10的壁上设置绝缘材料以隔开第一导电件7与后导电层4。
[0035]具体地,如图1、2所示,第一导电件7的前端通过第一导电胶81与前导电层2电性连接,以增加接触导电性。
[0036]具体地,第一导电胶81可以与前导电层2的后面电性连接,并容置于密封层6内。
[0037]具体地,第一导电件7可以为线性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致变色后视镜,其特征在于,包括:前透明基底(1),设有第一前表面和第一后表面,所述第一后表面设有前导电层(2);后透明基底(3),设有第二前表面和第二后表面,所述第二前表面设有后导电层(4),所述第二前表面和所述第一后表面隔开设置,并形成腔室;电致变色材料(5),所述电致变色材料(5)置于所述腔室中;密封层(6),所述密封层(6)设于所述电致变色材料(5)的周部;电极引出部件,所述电极引出部件包括第一电极引出组件,所述第一电极引出组件包括第一导电件(7),所述第一导电件(7)的前端与所述前导电层(2)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导电件(7)至少穿过所述后透明基底(3)引出至后透明基底(3)的后方,并且所述第一导电件(7)与所述后导电层(4)绝缘隔开。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层(6)和所述后透明基底(3)或者是所述密封层(6)、所述后导电层(4)和所述后透明基底(3)开有第一导电件引出通道(10),所述第一导电件(7)从第一导电件引出通道(10)引出至后透明基底(3)的后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致变色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导电层(4)上形成第一导电件引出通道(10)的孔槽的周边设有留白区域(41)以避免第一导电件(7)与后导电层(4)接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件(7)的前端通过第一导电胶(81)与所述前导电层(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建明盛凯徐春叶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雅谱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