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器、充电桩以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765964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8 21:2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接触器、充电桩以及车辆,接触器,包括:接线端,接线端包括:第一接线端、第二接线端以及第三接线端;导通件和驱动组件,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驱动线圈、第二驱动线圈和微动开关,微动开关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一驱动线圈和第二驱动线圈之间,微动开关与导通件连接,且微动开关适于在第一驱动线圈和第二驱动线圈的磁性力作用下带动导通件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其中导通件具有第一导通段、第二导通段和第三导通段,导通件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导通段与第一接线端电连接,且第三导通段与第二接线端电连接,导通件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二导通段与第一接线端电连接,且第三导通段与第三接线端电连接。三导通段与第三接线端电连接。三导通段与第三接线端电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接触器、充电桩以及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接触器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接触器、充电桩以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应用层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日新月异的产业变革给加速进化中的车辆提出了更高要求。车辆各零部件发展逐渐趋于模块化、集成化、智能化,在此基础上,性能更高效、安全性更强、控制更加便捷、体积更加小型化、重量更加轻量化的产品越来越被需要。
[0003]现有的车辆配电系统中,为了避免多个电气元件之间的相互影响,多个接触器分别独立设置,导致电路布置复杂、占用空间较大、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接触器,所述接触器的电路简单、体积小、工作可靠性高、且成本更低。
[0005]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了一种采用上述接触器的充电桩。
[0006]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提出了一种采用上述接触器的车辆。
[0007]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接触器,包括:接线端,所述接线端包括:第一接线端、第二接线端以及第三接线端;导通件和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驱动线圈、第二驱动线圈和微动开关,所述微动开关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驱动线圈和所述第二驱动线圈之间,所述微动开关与所述导通件连接,且所述微动开关适于在所述第一驱动线圈和所述第二驱动线圈的磁性力作用下带动所述导通件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其中所述导通件具有第一导通段、第二导通段和第三导通段,所述导通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导通段与所述第一接线端电连接,且所述第三导通段与所述第二接线端电连接,所述导通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导通段与所述第一接线端电连接,且所述第三导通段与所述第三接线端电连接。
[0008]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接触器,一方面,相对于独立设置的多个接触器,可以减少触点数量,在降低风险点和功率损耗的同时,可以简化接触器所在的电路、简化接触器结构,降低接触器空间占用,以降低接触器的生产成本,降低布置难度;另一方面,通过两个驱动线圈来驱动微动开关的转动,不仅第一驱动线圈和第二驱动线圈的体积均可以设置的更小,可以进一步改善接触器的空间占用,而且通过调整第一驱动线圈和第二驱动线圈的间距可以实现对微动开关的行程调整,可以提高接触器的适用范围,且合理的微动开关行程,可以降低拉弧以及粘连的概率,保证了接触器的可靠性。
[0009]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微动开关的转动中心与所述微动开关的任意一端的距离均小于所述第一导通段和所述第一接线端的接触点与所述微动开关的转动中心的距离、所述第二导通段和所述第一接线端的接触点与所述微动开关的转动中心的距离、所述第三导通段和所述第二接线端的接触点与所述微动开关的转动中心的距离以及所述第三导通段和所述第三接线端的接触点与所述微动开关的转动中心的距离。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
些实施例,所述微动开关包括:本体部以及位于所述本体部两端的永磁体,两个所述永磁体可选择地与所述第一驱动线圈或所述第二驱动线圈磁性吸合。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线圈与所述第二驱动线圈串联设置,且朝向彼此的一侧的两端均设置有导磁片,两个所述永磁体可选择地与所述第一驱动线圈的导磁片或所述第二驱动线圈的导磁片磁性吸合。
[0011]进一步地,两个所述永磁体背离彼此的端部的极性相同,在通电状态下,所述第一驱动线圈和所述第二驱动线圈的同侧一端的极性相反。
[0012]进一步地,两个所述永磁体的磁极位于所述本体部的厚度方向,两个所述永磁体同侧的极性相同,在通电状态下,所述第一驱动线圈和所述第二驱动线圈的同侧一端的极性相同。
[001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本体部上设置有容置槽,所述导通件设置在所述容置槽内。
[0014]进一步地,所述容置槽包括:第一槽部、第二槽部和第三槽部,所述第一槽部、所述第二槽部以及第三槽部彼此连通并分别用于容纳所述第一导通段、所述第二导通段以及所述第三导通段。
[0015]进一步地,所述本体部构造为绝缘件,或所述容置槽内涂覆有绝缘层。
[00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通件位于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导通段在所述第一接线端的一侧与所述第一接线端电连接,所述导通件位于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导通段在所述第一接线端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一接线端电连接。
[0017]进一步地,所述导通件与所述接线端在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导通件在第二方向上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正交。
[0018]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限定出容置空间,所述接线端、所述导通件以及所述驱动组件均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接线端的至少部分伸出所述壳体。
[0019]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外还设置有低压信号端,所述低压信号端与所述第一驱动线圈或所述第二驱动线圈连接。
[002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接触器还包括传感器,所述传感器临近所述第一接线端或第二接线端或第三接线端或所述导通件设置,并用于实时检测所述第一接线端或第二接线端或第三接线端或所述导通件的电路信号,所述电路信号包括:温度变化、电压变化以及电流变化。
[002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接线端构造为输入端,所述第二接线端和所述第三接线端构造为输出端;或所述第一接线端构造为输出端,所述第二接线端和所述第三接线端构造为输入端。
[002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接线端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端和第一接口,所述第二连接端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二连接端和第二接口,所述三连接端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三连接端和第三接口,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第一导通段或所述第二导通段电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端和所述第三连接端可选择地与所述第三导通段连接,所述第一接口、所述第二接口和所述第三接口均可以构造为多个。
[0023]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充电桩,包括: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接触器。
[0024]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三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接触器。
[0025]本专利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26]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27]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接触器的一个示意图;
[0028]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接触器的另一个示意图;
[0029]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接触器的导通件处于第一位置下的立体示意图;
[0030]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接触器的导通件处于第一位置时的俯视图;
[0031]图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接触器的导通件处于第二位置下的俯视图;
[0032]图6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接触器的导通件与驱动件的配合示意图
[0033]图7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接触器的导通件处于第一位置时驱动组件与导通件的位置关系图;...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接触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接线端,所述接线端包括:第一接线端、第二接线端以及第三接线端;导通件和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驱动线圈、第二驱动线圈和微动开关,所述微动开关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驱动线圈和所述第二驱动线圈之间,所述微动开关与所述导通件连接,且所述微动开关适于在所述第一驱动线圈和所述第二驱动线圈的磁性力作用下带动所述导通件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其中所述导通件具有第一导通段、第二导通段和第三导通段,所述导通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导通段与所述第一接线端电连接,且所述第三导通段与所述第二接线端电连接,所述导通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导通段与所述第一接线端电连接,且所述第三导通段与所述第三接线端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动开关的转动中心与所述微动开关的任意一端的距离均小于所述第一导通段和所述第一接线端的接触点与所述微动开关的转动中心的距离、所述第二导通段和所述第一接线端的接触点与所述微动开关的转动中心的距离、所述第三导通段和所述第二接线端的接触点与所述微动开关的转动中心的距离以及所述第三导通段和所述第三接线端的接触点与所述微动开关的转动中心的距离。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动开关包括:本体部以及位于所述本体部两端的永磁体,两个所述永磁体可选择地与所述第一驱动线圈或所述第二驱动线圈磁性吸合。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线圈与所述第二驱动线圈串联设置,且朝向彼此的一侧的两端均设置有导磁片,两个所述永磁体可选择地与所述第一驱动线圈的导磁片或所述第二驱动线圈的导磁片磁性吸合。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永磁体背离彼此的端部的极性相同,在通电状态下,所述第一驱动线圈和所述第二驱动线圈的同侧一端的极性相反。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永磁体的磁极位于所述本体部的厚度方向,两个所述永磁体同侧的极性相同,在通电状态下,所述第一驱动线圈和所述第二驱动线圈的同侧一端的极性相同。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部上设置有容置槽,所述导通件设置在所述容置槽内。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槽包括:第一槽部、第二槽部和第三槽部,所述第一槽部、所述第二槽部以及第三槽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托弟薛鹏辉王亮佘佳荣吕冲冲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