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器、充配电系统、车辆和充电桩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765958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8 21:2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接触器、充配电系统、车辆和充电桩,接触器包括:至少两个接线端组,每个接线端组均包括第一接线端和第二接线端;接合导体,接合导体与第一接线端相连;传动组件,传动组件包括微动开关和从动件,微动开关与从动件动力连接,从动件与接合导体相连;第一驱动线圈和第二驱动线圈,第一驱动线圈和第二驱动线圈用于通电后通过产生磁性力驱动微动开关朝第一方向运动以带动接合导体与第二接线端接合,或用于驱动微动开关朝第二方向运动以带动接合导体与第二接线端断开。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接触器,通过第一驱动线圈和第二驱动线圈驱动微动开关运动,以带动从动件驱动接合导体运动,实现多个接线端组同步连通或断开,提高接触器的可靠性。触器的可靠性。触器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接触器、充配电系统、车辆和充电桩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器设备制造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接触器、具有该接触器的充配电系统和具有该充配电系统的车辆和具有接触器的充电桩。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应用层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日新月异的产业变革给加速进化中的新能源汽车提出了更高要求。汽车各零部件发展逐渐趋于模块化、集成化、智能化,在此基础上,性能更高效、安全性更强、控制更加便捷、体积更加小型化、重量更加轻量化的产品越来越被需要。现有市场中,接触器的低压回路效率低,使得低压回路体积较大,导致接触器整体的体积较大,且散热性能差,同时难以实现多个电路的同步通断,存在改进的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接触器,可实现多组高压回路的同步通断,且利于散热,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0004]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接触器,包括:至少两个接线端组,每个接线端组均包括第一接线端和第二接线端;接合导体,所述接合导体与所述第一接线端相连;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包括微动开关和从动件,所述微动开关与所述从动件动力连接,所述从动件与所述接合导体相连;第一驱动线圈和第二驱动线圈,所述第一驱动线圈和所述第二驱动线圈用于通电后通过产生磁性力驱动所述微动开关朝第一方向运动以带动所述接合导体与所述第二接线端接合,或用于驱动所述微动开关朝第二方向运动以带动所述接合导体与所述第二接线端断开。
[0005]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接触器,可以通过第一驱动线圈和第二驱动线圈驱动微动开关运动,以带动从动件驱动接合导体运动,实现多个接线端组地同步连通或断开,提高了接触器的可靠性。
[0006]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些实施例的接触器,所述第一驱动线圈和所述第二驱动线圈间隔开分布,且所述微动开关绕第一轴线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第一驱动线圈和所述第二驱动线圈之间;其中所述第一驱动线圈和所述第二驱动线圈用于驱动所述微动开关绕所述第一轴线朝第一方向转动,或用于驱动所述微动开关绕所述第一轴线朝第二方向转动。
[0007]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些实施例的接触器,所述第一驱动线圈包括第一导磁部和第二导磁部,所述第二驱动线圈包括第三导磁部和第四导磁部,所述第一驱动线圈和所述第二驱动线圈通电时,所述第一导磁部与所述第二导磁部的极性相反,所述第三导磁部与所述第四导磁部的极性相反,所述第一导磁部和所述第三导磁部的极性相反,所述第二导磁部和所述第四导磁部极性相反;所述微动开关包括磁性驱动部;其中所述磁性驱动部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导磁部和所述第三导磁部之间,所述磁性驱动部的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二导磁部和所述第四导磁部之间,所述磁性驱动部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的极性相同。
[0008]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些实施例的接触器,所述第一驱动线圈包括第一导磁部和第二导磁部,所述第二驱动线圈包括第三导磁部和第四导磁部,所述第一驱动线圈和所述第二驱动线圈通电时,所述第一导磁部与所述第二导磁部的极性相反,所述第三导磁部与所述第四导磁部的极性相反,所述第一导磁部和所述第三导磁部的极性相同,所述第二导磁部和所述第四导磁部极性相同;所述微动开关包括磁性驱动部;其中所述磁性驱动部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导磁部和所述第三导磁部之间,所述磁性驱动部的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二导磁部和所述第四导磁部之间,所述磁性驱动部的第一端上靠近所述第一驱动线圈的部分与靠近所述第二驱动线圈的部分极性相反,所述磁性驱动部的第二端上靠近所述第一驱动线圈的部分与靠近所述第二驱动线圈的部分极性相反,所述磁性驱动部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的靠近所述第一驱动线圈的部分极性相同,所述磁性驱动部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的靠近所述第二驱动线圈的部分极性相同。
[0009]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接触器,所述第一驱动线圈和所述第二驱动线圈在控制电路中串联。
[0010]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些实施例的接触器,所述传动组件还包括传动件,所述传动件包括绕第二轴线转动的第一齿轮部,所述微动开关包括绕所述第一轴线转动的弧形齿部,所述第一齿轮部与所述弧形齿部通过齿结构啮合传动。
[0011]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些实施例的接触器,所述传动件还包括绕所述第二轴线转动的第二齿轮部,所述从动件包括齿条部,所述第二齿轮部与所述齿条部通过齿结构啮合传动。
[0012]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些实施例的接触器,所述第二齿轮部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齿轮部的直径。
[0013]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些实施例的接触器,所述齿条部沿竖向延伸,且所述齿条部的上端用于与所述接合导体相连,且所述齿条部的下端的侧壁设有与所述第二齿轮部啮合的齿结构。
[0014]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些实施例的接触器,所述接合导体构造为板状,所述从动件包括夹持部,所述夹持部具有朝向所述接合导体敞开的夹持口;其中所述接合导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接线端贴合相连,所述接合导体的另一端伸至所述夹持口内以使所述夹持部带动所述接合导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接线端贴合。
[0015]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些实施例的接触器,所述接合导体包括固定部和接合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第一接线端固定相连,所述从动件与所述接合部相连以带动所述接合部与所述第二接线端接合。
[0016]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些实施例的接触器,所述固定部和所述接合部之间连接有弱化部。
[0017]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些实施例的接触器,所述弱化部构造为弧形段,所述弧形段的一端与所述固定部相连且另一端与所述接合部相连,且所述弱化部内具有弱化空腔。
[0018]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些实施例的接触器,还包括:壳体,所述第一接线端和所述第二接线端安装于所述壳体的周壁,所述接合导体、所述传动组件、所述第一驱动线圈和所述第二驱动线圈均安装于所述壳体内,且所述从动件与所述壳体的内周壁滑动配合。
[0019]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些实施例的接触器,所述从动件包括齿条部,所述壳体的内周壁设有滑动导槽,所述齿条部与所述滑动导槽滑动配合。
[0020]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些实施例的接触器,还包括:传感器,所述传感器临近所述第一接线
端或所述第二接线端或所述接合导体设置并用于实时检测所述第一接线端或所述第二接线端或所述接合导体的电路信号;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传感器电连接,并适于根据所述电路信号控制所述第一驱动线圈和第二驱动线圈驱动组件以断开或闭合所述接合导体与所述第二接线端之间的电连接。
[0021]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些实施例的接触器,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电路信号获取所述第一接线端或所述第二接线端或所述接合导体的温度或电压或电流;所述控制器配置为当所述第一接线端或所述第二接线端或所述接合导体的温度大于第一温度阈值;和/或电压大于第一电压阈值;和/或电流大于第一电流阈值时,断开所述接合导体与所述第二接线端之间的电连接。
[0022]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些实施例的接触器,所述控制器配置为当所述第一接线端或所述第二接线端或所述接合导体的温度小于第二温度阈值;和/或电压小于第二电压阈值;和/或电流小于第二电流阈值时,闭合所述接合导体与所述第二接线端之间的电连接,其中所述第二温度阈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接触器(100),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个接线端组,每个接线端组均包括第一接线端(1)和第二接线端(2);接合导体(3),所述接合导体(3)与所述第一接线端(1)相连;传动组件(4),所述传动组件(4)包括微动开关(41)和从动件(42),所述微动开关(41)与所述从动件(42)动力连接,所述从动件(42)与所述接合导体(3)相连;第一驱动线圈(5)和第二驱动线圈(6),所述第一驱动线圈(5)和所述第二驱动线圈(6)用于通电后通过产生磁性力驱动所述微动开关(41)朝第一方向运动以带动所述接合导体(3)与所述第二接线端(2)接合,或驱动所述微动开关(41)朝第二方向运动以带动所述接合导体(3)与所述第二接线端(2)断开。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线圈(5)和所述第二驱动线圈(6)间隔开分布,且所述微动开关(41)绕第一轴线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第一驱动线圈(5)和所述第二驱动线圈(6)之间;其中所述第一驱动线圈(5)和所述第二驱动线圈(6)用于驱动所述微动开关(41)绕所述第一轴线朝第一方向转动,或用于驱动所述微动开关(41)绕所述第一轴线朝第二方向转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触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线圈(5)包括第一导磁部(51)和第二导磁部(52),所述第二驱动线圈(6)包括第三导磁部(61)和第四导磁部(62),所述第一驱动线圈(5)和所述第二驱动线圈(6)通电时,所述第一导磁部(51)与所述第二导磁部(61)的极性相反,所述第三导磁部(61)与所述第四导磁部(62)的极性相反,所述第一导磁部(51)和所述第三导磁部(61)的极性相反,所述第二导磁部(52)和所述第四导磁部(62)极性相反;所述微动开关(41)包括磁性驱动部(411);其中所述磁性驱动部(411)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导磁部(51)和所述第三导磁部(61)之间,所述磁性驱动部(411)的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二导磁部(52)和所述第四导磁部(62)之间,所述磁性驱动部(41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的极性相同。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触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线圈(5)包括第一导磁部(51)和第二导磁部(52),所述第二驱动线圈(6)包括第三导磁部(61)和第四导磁部(62),所述第一驱动线圈(5)和所述第二驱动线圈(6)通电时,所述第一导磁部(51)与所述第二导磁部(52)的极性相反,所述第三导磁部(61)与所述第四导磁部(62)的极性相反,所述第一导磁部(51)和所述第三导磁部(61)的极性相同,所述第二导磁部(52)和所述第四导磁部(62)极性相同;所述微动开关(41)包括磁性驱动部(411);其中所述磁性驱动部(411)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导磁部(51)和所述第三导磁部(61)之间,所述磁性驱动部(411)的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二导磁部(52)和所述第四导磁部(62)之间,所述磁性驱动部(411)的第一端上靠近所述第一驱动线圈(5)的部分与靠近所述第二驱动线圈(6)的部分极性相反,所述磁性驱动部(411)的第二端上靠近所述第一驱动线圈(5)的部分与靠近所述第二驱动线圈(6)的部分极性相反,所述磁性驱动部(41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的靠近所述第一驱动线圈(5)的部分极性相同,所述磁性驱动部(41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的靠近所述第二驱动线圈(6)的部分极性相同。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线圈(5)和所述第二
驱动线圈(6)在控制电路中串联。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触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4)还包括传动件(43),所述传动件(43)包括绕第二轴线转动的第一齿轮部(431),所述微动开关(41)包括绕所述第一轴线转动的弧形齿部(412),所述第一齿轮部(431)与所述弧形齿部(412)通过齿结构啮合传动。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接触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件(43)还包括绕所述第二轴线转动的第二齿轮部(432),所述从动件(42)包括齿条部(42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托弟薛鹏辉赵北平姜宏刘国权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