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车辆的接触器、车辆充配电系统、充电桩以及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接触器
,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接触器、车辆充配电系统、充电桩以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接触器作为控制电路通断的控制电气件,应用广泛,在我国专利专利技术公开号:CN112885651A所涉及的技术方案中,接触器包括在长度方向上依次排布的电磁机构、簧片组件以及静触头、动触头,即现有技术中的接触器的动触点、导电排以及驱动组件等在接触器的长度方向上依次排列,整体结构较长,空间占用较大,且结构强度较低,在使用过程中,受到振动等影响断裂的风险较高,使用寿命短,无法作为车规级接触器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接触器,所述接触器的结构更加合理,空间占用合理,且结构稳定性高,使用寿命长。
[0004]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提出了一种采用上述接触器的车辆充配电系统。
[0005]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了一种采用上述接触器的充电桩。 >[0006]本专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车辆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接线端和第二接线端;导电排,所述导电排包括第一导通段和第二导通段,所述第一导通段和所述第二导通段相互连接且可发生相对转动,所述第一导通段固定在所述第一接线端上,所述第二导通段可选择地与所述第二接线端电连接或断开电连接;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用于带动所述第二导通段朝向或远离所述第二接线端运动;其中所述第一接线端、所述第二接线端分别与所述导电排在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所述导电排、所述第一接线端和所述第二接线端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驱动组件在第二方向上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正交。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微动开关以及驱动线圈,所述微动开关与所述驱动线圈在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所述微动开关适于在所述驱动线圈的磁性力作用下绕固定轴线摆动,所述微动开关用于带动所述第二导通段朝向或远离所述第二接线端运动,所述驱动线圈与所述第一接线端、所述第二接线端在第二方向上相对设置,所述微动开关与所述导电排在第二方向上相对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动开关包括:驱动台以及连接架,所述连接架的一端与所述驱动台连接,所述连接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导通段连接,所述驱动台适于在所述驱动线圈的磁性力作用下摆动,所述驱动台用于带动所述连接架摆动,进而带动所述第二导通段朝向或远离所述第二接线端运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通段与所述第二导通段的连接区域与所述驱动台在第二方向上相对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导通段的远离所述第一导通段的一端连接,或所述连接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导通段的靠近所述第一导通段的另一端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架的另一端形成为夹持部,所述夹持部夹持所述第二导通段的远离所述第一导通段的一端;或所述夹持部夹持所述第二导通段的靠近所述第一导通段的另一端。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台的四个边角区域上分别设置有永磁体,所述驱动线圈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导磁片,所述驱动线圈一端的所述导磁片适于与所述驱动台一端的两个所述永磁体吸合,所述驱动线圈另一端的所述导磁片适于与所述驱动台另一端的两个所述永磁体吸合,位于所述驱动台同一端的两个所述永磁体的内侧极性相反。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永磁体的自由端与所述微动开关的转动中心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接线端和所述第二导通段的接触点与所述微动开关的转动中心之间的距离。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旋转轴,所述驱动台与所述旋转轴连接且适于绕所述旋转轴转动;所述永磁体包括第一磁极、第二磁极、第三磁极和第四磁极,所述第一磁极与所述第二磁极间隔设置在所述驱动台的一端,且所述第一磁极的内侧与所述第二磁极的内侧极性相
反,所述第三磁极与所述第四磁极间隔设置在所述驱动台的另一端,且所述第三磁极的内侧与所述第二磁极的内侧极性相反,所述第一磁极的内侧与所述第三磁极的内侧极性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托弟,王学超,石雷,颜登艳,刘擎,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