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配电器、车辆的充配电系统、车辆以及充电桩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接触器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配电器、车辆的充配电系统、车辆以及充电桩。
技术介绍
[0002]相关技术中,车辆的充配电系统中需要设置多个接触器以满足各种需求,为了避免多个电气元件之间的相互影响,多个接触器分别独立设置,导致电路布置复杂、占用空间较大、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了一种配电器,该配电器能将预充电阻和多个直流接触器集成,配电器内电路布置简单,可以减小多个接触器的占用空间,也可以降低配电器成本。
[0004]本专利技术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车辆的充配电系统。
[0005]本专利技术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车辆。
[0006]本专利技术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充电桩。
[000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配电器包括:外壳体;直流充电接口、电控端接口和电池端接口,所述直流充电接口、所述电控端接口和所述电池端接口均设于所述外壳体;第一接触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配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体;直流充电接口、电控端接口和电池端接口,所述直流充电接口、所述电控端接口和所述电池端接口均设于所述外壳体;第一接触器,所述第一接触器连接在所述电控端接口的正极端和所述电池端接口的正极端之间;第二接触器,所述第二接触器连接在所述电控端接口的负极端和所述电池端接口的负极端之间;第三接触器和预充电阻,所述第三接触器和所述预充电阻串联成预充支路;所述预充支路与所述第一接触器并联,且所述预充支路连接在所述电控端接口的正极端和所述电池端接口的正极端之间;或,所述预充支路与所述第二接触器并联,且所述预充支路连接在所述电控端接口的负极端和所述电池端接口的负极端之间;第四接触器,所述第四接触器连接在所述直流充电接口的正极端和所述电池端接口的正极端之间;第五接触器,所述第五接触器连接在所述直流充电接口的负极端和所述电池端接口的负极端之间;其中,所述第一接触器、所述第二接触器、所述第三接触器、所述预充电阻、所述第四接触器、所述第五接触器均选择性地导通或断开且均设于所述外壳体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电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内壳,所述第一内壳固定设置于所述外壳体内,所述第一接触器、所述第二接触器、所述第三接触器和所述预充电阻集成在所述第一内壳内,所述第一接触器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均设于所述第一内壳上,所述第二接触器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均设于所述第一内壳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配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器和所述第二接触器均包括:主接合导体,所述主接合导体与对应的所述输入端相连,且所述主接合导体选择性地与对应的所述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第三接触器包括预充接合导体,所述预充接合导体、所述预充电阻分别与所述第一接触器和所述第二接触器中一个接触器的输入端和输出端相连,所述预充接合导体选择性地与所述预充电阻电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配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壳内设有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主接合导体与对应的所述输出端电连接,且还用于驱动所述预充接合导体与所述预充电阻电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配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一扇形部、第二扇形部和第三扇形部,所述主接合导体包括第一接合导体和第二接合导体,所述第一扇形部用于推动所述第一接合导体以及松开对所述第一接合导体的推动,所述第二扇形部用于推动所述第二接合导体以及松开对所述第二接合导体的推动,所述第三扇形部用于推动所述预充接合导体以及松开对所述预充接合导体的推动;其中,所述第一扇形部推动所述第一接合导体时使所述第一接合导体与对应的所述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二扇形部推动所述第二接合导体时使所述第二接合导体与对应的所述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三扇形部推动所述预充接合导体时使所述预充接合导体与所述预充电阻相
连。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配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第一动力源和第一传动杆,所述第一动力源与所述第一传动杆的端部相连且用于驱动所述第一传动杆转动,所述第一扇形部、所述第二扇形部和所述第三扇形部均设于所述第一传动杆,所述第一扇形部、所述第二扇形部和所述第三扇形部均绕所述第一轴线同步转动,所述第一轴线与所述第一传动杆的轴线重合;所述第一扇形部、所述第二扇形部、所述第三扇形部均在转动过程中分别推动所述第一接合导体、所述第二接合导体、所述预充接合导体以及松开对所述第一接合导体、所述第二接合导体、所述预充接合导体的推动。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电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内壳,所述第二内壳固定设置于所述外壳体内,所述第四接触器和所述第五接触器集成在所述第二内壳内,所述第四接触器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均设于所述第二内壳上,所述第五接触器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均设于所述第二内壳上。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配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内壳内设有第一传动组件、第一驱动线圈和第二驱动线圈,所述第四接触器和所述第五接触器均包括:主接合导体,所述主接合导体与对应的所述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一传动组件包括第一微动开关和第一从动件,所述第一微动开关与所述第一从动件动力连接,所述第一从动件与所述主接合导体相连,所述第一驱动线圈和所述第二驱动线圈用于通电后通过产生磁性力驱动所述第一微动开关朝第一方向运动以带动所述主接合导体与所述输出端接合,或驱动所述第一微动开关朝第二方向运动以带动所述主接合导体与所述输出端断开。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配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线圈和所述第二驱动线圈间隔开分布,且所述第一微动开关绕第二轴线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第一驱动线圈和所述第二驱动线圈之间;其中所述第一驱动线圈和所述第二驱动线圈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微动开关绕所述第二轴线朝第一方向转动,或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微动开关绕所述第二轴线朝第二方向转动。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配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组件还包括:第一传动件,所述第一传动件包括绕第三轴线转动的第一齿轮部,所述第一微动开关包括绕所述第二轴线转动的第一弧形齿部,所述第一齿轮部与所述第一弧形齿部通过齿结构啮合传动;所述第一传动件还包括绕所述第三轴线转动的第二齿轮部,所述第一从动件包括第一齿条部,所述第二齿轮部与所述第一齿条部通过齿结构啮合传动。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配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接触器和所述第五接触器均包括:主接合导体,所述主接合导体与对应的所述输入端相连,且所述主接合导体选择性地与对应的所述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第二内壳内设有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第四扇形驱动部,所述第四扇形驱动部构造为可绕第四轴线转动;其中,所述第四扇形驱动部在转动过程中推动所述第四接触器的所述主接合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托弟,薛鹏辉,李遵杰,刘芬,刘超,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