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整车发动机舱灭火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755005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4 10:4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整车发动机舱灭火装置,为口字型结构,固定安装于发动机舱内,从发动机舱的两侧分别连接灭火器及水泵系统;包括第一基座、第二基座、第三基座、第四基座、水雾喷嘴、灭火剂喷嘴、耐高压连接管、隔离阀、水雾连接母头及灭火剂连接母头。使用本装置,可以很方便的将外部灭火剂引入发动机舱内,且不需要改变车辆前端模块的流场,尽可能的减小了引入外部灭火剂对试验结果的影响。可将灭火剂及水雾控制装置布置于试验台侧,发现火情时不需要停车开发舱盖即可第一时间启动灭火,大大提高了灭火的及时性,有利于火情的控制。有利于火情的控制。有利于火情的控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整车发动机舱灭火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消防
,具体涉及一种整车发动机舱灭火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当下的汽车试验,很多都在室内台架上进行,对于动力性经济性、热平衡等涉及大负荷、高温、油路改制的情况的试验,火灾风险要比其他试验大很多。特别是试验车辆都是待验证状态,任何情况都有可能发生。一但在室内发生火灾,若不能有效的控制,不仅会烧毁车辆,也会连带的造成设备、厂房等的损失,严重影响企业产品试验验证工作,对产品的开发造成不利影响。
[0003]然而,现有的灭火装置,针对发动机舱火灾,存在灭火效果不理想、安装困难、灭火剂烟雾大救援、易对设备造成损伤、受空间限制灭火剂剂量不充足等问题。
[0004]使用发动机舱专用干粉灭火器,在发动机舱内寻找可用的固定点固定,利用温控或电控方式触发灭火器喷射灭火剂进行灭火。这一灭火方式有以下缺点:
[0005]1)灭火器管体较长,且需要专门的固定点,发动机舱内较难找到理想的固定位置,且部分车辆存在无法安装的问题;
[0006]2)发动机舱内零部件、线束多且不平整,干粉很难对着火部位进行有效覆盖,灭火效果差;
[0007]3)试验室内发生火灾时发动机舱部件处于高温状态,干粉灭火剂不能起到有效的降温作用,易复燃产生二次火灾;
[0008]4)干粉灭火后有大量残渣且不易清理,不适用于精密仪器设备,会对试验室设备造成损伤;
[0009]5)干粉灭火器的存放温度一般在

20℃至50℃范围内,但汽车发动机舱内温度在

30℃至100℃范围内,长时间使用有失效风险。
[0010]使用发动机舱专用气溶胶灭火器,在发动机舱内寻找可用的固定点固定,利用温控或电控方式触发灭火器喷射灭火剂进行灭火。这一灭火方式有以下缺点:
[0011]1)一般采用磁吸式,或者粘贴式固定在发动机舱内。由于发动机舱内钣金不平整,容易脱落;
[0012]2)试验室内发生火灾时发动机舱部件处于高温状态且有燃油泄漏风险,气溶胶在物体高温且有持续助燃物的情况下,灭火效果不理想;
[0013]3)发动机舱为非封闭式结构,气溶胶不能形成持续的窒息环境,灭火效果不理想;
[0014]4)气溶胶喷射后会产生较大的烟雾,容易使试验室人员对火情造成误判;
[0015]5)灭火剂剂量不充足,不能持续灭火。
[0016]使用干粉、二氧化碳等手提式灭火器进行灭火。这一灭火方式的缺点是:
[0017]1)干粉对着火部位覆盖不足,无降温功能,灭火效果不理想;
[0018]2)干粉易对试验室设备造成损伤;
[0019]3)干粉形成大量有害烟雾,不利于试验室非专业消防人员开展初期火灾救援;
[0020]4)手提式灭火器从外部接入,需要先将车辆停止,再打开发动机舱仓盖方可进行救援。从紧急停车到措施到位最快需要约30s时间,不利于第一时间救援;
[0021]5)发舱内部火情不明,人员打开发舱盖灭火有一定的安全风险。
[0022]使用消防栓进行灭火,大剂量的消防水,会造成设备的严重损伤。

技术实现思路

[002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整车发动机舱灭火装置,以解决现针对发动机舱灭火器安装困难、灭火效果不理想、烟雾大影响救援、易对设备造成损伤等问题。
[002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25]一种整车发动机舱灭火装置,为口字型结构,固定安装于发动机舱内,从发动机舱的两侧分别连接灭火器及水泵系统;
[0026]包括第一基座、第二基座、第三基座、第四基座、水雾喷嘴、灭火剂喷嘴、耐高压连接管、隔离阀、水雾连接母头及灭火剂连接母头;
[0027]所述水雾连接母头与第一基座连接,第一基座的两端分别通过耐高压连接管与第二基座及第三基座连接;
[0028]灭火剂连接母头与第四基座连接,第四基座的两端分别通过耐高压连接管与第二基座及第三基座连接;
[0029]所述水雾喷嘴安装于第二基座上,所述灭火剂喷嘴安装于第三基座上;
[0030]在第一基座与第三基座之间的耐高压连接管上,在第二基座与第四基座之间的耐高压连接管上均设置有隔离阀。
[0031]进一步的,第一基座、第二基座、第三基座及第四基座均为带有轴向空腔的基座,且第一基座与第四基座的结构相同,第二基座与第三基座的结构相同。
[0032]进一步的,第一基座和第四基座的结构相同,均设置有一个与轴向空腔连通的连接口;
[0033]第二基座和第三基座的结构相同,均设置有不超过三个与轴向空腔连通的连接口。
[0034]进一步的,第二基座和第三基座的数量均为两个以上。
[0035]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基座或第三基座的长均不170mm,喷嘴间距为60mm。
[003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基座或第四基座的长度均为50mm。
[0037]进一步的,灭火剂喷嘴的出口为锥型口,开口角度为60℃,孔径为3.6mm。
[0038]进一步的,水雾喷嘴的本体上设置有一个侧开口,所述水雾喷嘴本体上的出水口与侧开口连通,所述出水口与侧开口的上壁相对应。
[0039]地一步的,进一步的,水雾喷嘴的孔径为2mm,侧开口的切口半径为2.5mm。
[0040]进一步的,所述隔离阀内部为球阀。
[0041]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42]1)使用本装置后,不需要考虑灭火装置在发动机舱内不易安装固定的问题,只需要将其放置在发舱内,用扎带简单固定即可。
[0043]2)使用本装置后,不需要考虑灭火装置为起到有效灭火作用在发动机舱内的安装位置选择问题,只需要将本装置固定在发动机舱内,喷嘴对准风险部位即可。
[0044]3)使用本装置,可以很方便的将外部灭火剂引入发动机舱内,且不需要改变车辆前端模块的流场,尽可能的减小了引入外部灭火剂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0045]4)使用本装置,可有效避免干粉灭火器对设备的损伤和避免对人员健康的伤害;
[0046]5)使用本装置,可有效避免试验人员因气溶胶灭火剂烟雾对火气的误判。
[0047]6)使用本装置,不需要考虑灭火剂的使用温度范围问题。
[0048]7)使用本装置,用少量的高压水雾在发舱内实现高压细水雾灭火功效,可有效避免大量使用消防水对设备造成的损伤。
[0049]8)使用本装置,可在不打开发动机舱盖的情况下实施初期火灾的救援,消除了人员打开发动机舱盖灭火的安全风险。
[0050]9)使用本装置,可将灭火剂及水雾控制装置布置于试验台侧,发现火情时不需要停车开发舱盖即可第一时间启动灭火,大大提高了灭火的及时性,有利于火情的控制。
附图说明
[0051]图1为本专利技术灭火装置结构示意图。
[0052]图2为三孔基座结构示意图。
[0053]图3为单孔基座结构示意图。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整车发动机舱灭火装置,为口字型结构,其特征在于,固定安装于发动机舱内,从发动机舱的两侧分别连接灭火器及水泵系统;包括第一基座、第二基座、第三基座、第四基座、水雾喷嘴、灭火剂喷嘴、耐高压连接管、隔离阀、水雾连接母头及灭火剂连接母头;所述水雾连接母头与第一基座连接,第一基座的两端分别通过耐高压连接管与第二基座及第三基座连接;灭火剂连接母头与第四基座连接,第四基座的两端分别通过耐高压连接管与第二基座及第三基座连接;所述水雾喷嘴安装于第二基座上,所述灭火剂喷嘴安装于第三基座上;在第一基座与第三基座之间的耐高压连接管上,在第二基座与第四基座之间的耐高压连接管上均设置有隔离阀。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车发动机舱灭火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基座、第二基座、第三基座及第四基座均为带有轴向空腔的基座,且第一基座与第四基座的结构相同,第二基座与第三基座的结构相同。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整车发动机舱灭火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基座和第四基座的结构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葛胜迅李杰王翔吕晓亮张乐乐王思杰王海艳孙洪涛张海红张家军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