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前车体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155475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31 20: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前车体结构,包括纵梁前段、前机舱侧封板,前机舱加强板和前防撞梁,所述前机舱侧封板与所述纵梁前段连接,所述纵梁前段、前机舱侧封板均与所述前防撞梁连接后形成封闭结构,所述前机舱加强板与前机舱侧封板连接后的横截面为“口”字型;所述前防撞梁包括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所述第一本体与车体连接,所述第二本体与第一本体焊接形成横截面为“7”字型。当车辆在受到正面的碰撞时,前机舱侧封板也可以对力进行传递和吸收,且前机舱侧封板和钱机舱加强板形成的结构为口字型,使得结构的强度更强。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组合形成的前防撞梁成“7”字结构,这样在发生碰撞时,有利于将力进行分解,能更好的保护驾乘人员。能更好的保护驾乘人员。能更好的保护驾乘人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前车体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车体
,具体涉及一种前车体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前机舱作为车身承受正面碰撞时的主要结构,必须具有通过合理变形来充分吸收碰撞能量和有效分散、传递碰撞力的功能,从而达到保护乘员舱的目的。
[0003]目前人们对车身的碰撞性能要求越来越严苛,现有的前机舱框架结构由前防撞梁,左、右前纵梁,前围加强结构及A柱等构成,这种结构力只有纵梁一条路径,传递路径单一。当车身发生正面碰撞时,前机舱将无法有效吸收和分散碰撞能量,造成前围板侵入量及地板、中通道变形量过大等问题,从而给乘员舱的乘客造成较大伤害,影响整车碰撞安全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针对目前只有纵梁一条传力路径,导致前机舱在受到正面碰撞时,力不能得有有效吸收和分散,造成前围板的侵入量大,地板、中通道的变形量大的问题,提供一种前车体结构。
[0005]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前车体结构,包括纵梁前段、前机舱侧封板,前机舱加强板和前防撞梁,所述前机舱侧封板与所述纵梁前段连接,所述纵梁前段、前机舱侧封板均与所述前防撞梁连接后形成封闭结构,所述前机舱加强板与前机舱侧封板连接后的横截面为“口”字型;所述前防撞梁包括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所述第一本体与车体连接,所述第二本体与第一本体焊接形成横截面为“7”字型。
[0007]优选的,所述前机舱侧封板为L型,所述前机舱加强板为L型,所述前机舱加强板位于所述前机舱侧封板的内侧和底部。
[0008]优选的,所述前机舱侧封板的两端设有焊接边,所述前机舱侧封板和前机舱加强板上均设有吸能筋,焊接边能加大与前机舱加强板之间的连接,吸能筋对力进行吸能,加大力的吸收效果,在较短时间内减少对前机舱前围的力。
[0009]优选的,所述前机舱侧封板上还设有若干第一减重孔,在不影响吸能传力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小重量。
[0010]优选的,所述第一本体上设有至少两段第二本体,相邻第二本体之间间隔设置,相邻的第二本体之间间隔设置,发生正面碰撞时,第一本体以及第二本体可以往中间间隔处溃缩,可以对纵梁前段进行保护,减少对前机舱的损坏。
[0011]优选的,第二本体的横截面为U型,这样第二本体就可以有两边与第一本体焊接,且中部是中空的,也方便第一本体溃缩。
[0012]优选的,所述第二本体上设有第二减重孔。
[0013]优选的,所述纵梁前段上焊接有水箱立柱总成,所述水箱立柱总成的两端分别连
接有水箱上横梁和水箱下横梁,正面碰撞时,力也可以通过水箱里总成传递部分。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申请通过将前机舱侧封板和前机舱加强板与前防撞梁连接,且前机舱侧封板与纵梁前段也连接,这样形成了封闭的结构,当车辆在受到正面的碰撞时,前机舱侧封板也可以对力进行传递和吸收,且前机舱侧封板和钱机舱加强板形成的结构为口字型,使得结构的强度更强。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组合形成的前防撞梁成“7”字结构,这样在发生碰撞时,有利于将力进行分解,能更好的保护驾乘人员。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前车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图1的俯视图;
[0017]图3为图1的部分示意图;
[0018]图4为前防撞梁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标记:1

纵梁前段,2

前机舱侧封板,3

前机舱加强板,4

前防撞梁,5

第一本体,6

第二本体,7

焊接边,8

吸能筋,9

第一减重孔,10

第二减重孔,11

水箱立柱总成,12

水箱上横梁,13

水箱下横梁,14

大灯安装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详细的说明。
[0021]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0024]如图1至图4所示,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前车体结构,包括纵梁前段1、前机舱侧封板2,前机舱加强板3和前防撞梁4。所述前机舱侧封板2与所述纵梁前段1连接,所述纵梁前段1、前机舱侧封板2均与所述前防撞梁4连接后形成封闭结构。当发生正面碰撞时,碰撞力首先作用在前防撞梁4上,前防撞梁4将力传递到纵梁前段1和前机舱侧封板2上,相当于力有两条传力路径。且前机舱侧封板2与纵梁前段1是连接的,这样纵梁前段1与前机舱侧封板2之间可以相互传递,更有利于力的传递。
[0025]所述前机舱侧封板2为L型,所述前机舱加强板3为L型,两个L型的结构结合焊接后形成的结构为一个封闭的口字型,所述前机舱加强板3位于所述前机舱侧封板2的内侧和底部,所述前机舱加强板3与前机舱侧封板2连接后的横截面为“口”字型。前机舱侧封板2的两
侧上设有焊接边7,这样方便与前机舱加强板3进行焊接。
[0026]所述前机舱侧封板2和前机舱加强板3上均设有吸能筋8,通过吸能筋8能对前防撞梁4的力进行吸收,减小对前机舱的损坏,同时在前机舱侧封板2上还设有第一减重孔9,在不影响力传递的前提下减轻整车重量,使车身轻量化。
[0027]所述前防撞梁4包括第一本体5和第二本体6,所述第一本体5与车体连接,所述第二本体6与第一本体5焊接形成横截面为“7”字型。第二本体6的横截面为U型,第二本体6开口端的两边都与第一本体5进行焊接,中空的第二本体6为第一本体5的溃缩预留了空间,为了减轻重量,第二本体6上设有第二减重孔10。第一本体5上设有安装支耳,通过螺栓与车体连接。
[0028]第一本体5上设有至少两段第二本体6,相邻的第二本体6之间是间隔设置的,即第二本体6与第二本体6之间是断开的,第二本体6是朝向车前方设置的,当发生正面碰撞时,首先是与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前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纵梁前段(1)、前机舱侧封板(2),前机舱加强板(3)和前防撞梁(4),所述前机舱侧封板(2)与所述纵梁前段(1)连接,所述纵梁前段(1)、前机舱侧封板(2)均与所述前防撞梁(4)连接后形成封闭结构,所述前机舱加强板(3)与前机舱侧封板(2)连接后的横截面为“口”字型;所述前防撞梁(4)包括第一本体(5)和第二本体(6),所述第一本体(5)与车体连接,所述第二本体(6)与第一本体(5)焊接形成横截面为“7”字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机舱侧封板(2)为L型,所述前机舱加强板(3)为L型,所述前机舱加强板(3)位于所述前机舱侧封板(2)的内侧和底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机舱侧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天明敖志国狄武飞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小康汽车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