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挂部件的支撑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122193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8 14: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悬挂部件的支撑结构。该悬挂部件的支撑结构中,悬挂部件由紧固在车身框架构件的下部的安装部件弹性支撑,在车身框架构件的下部与安装部件的下部之间,架设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支架,该支架被设置为,其车宽方向的中间部分被紧固在安装部件的下部,其车宽方向的两个端部分别被紧固在车身框架构件的下部。基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上述结构,能够抑制架设在悬挂部件与车身框架构件之间的支架的变形。的变形。的变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悬挂部件的支撑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的悬挂部件的支撑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通常,支撑车辆的悬挂装置的悬挂部件通过安装部件被弹性安装在车身框架构件上。
[0003]图2是表示现有技术中的车辆的悬挂部件(前悬挂部件)a的支撑结构的截面图。该图2示出悬挂部件a的车宽方向的右侧部分的支撑结构。另外,图2中,箭头OUT的方向表示车宽方向的外侧,箭头IN的方向表示车宽方向的内侧,箭头UP的方向表示上方。
[0004]如图2所示,在车身框架构件(例如横梁)b的下部,紧固连接有安装部件c。该安装部件c是通过在内筒金属配件c1与外筒金属配件c2之间配置橡胶衬套c3而构成的。在内筒金属配件c1中插有螺柱d。该螺柱d的上部的螺纹部d1被旋拧到焊接于车身框架构件b的内部的焊接螺母e中,从而螺柱d与车身框架构件b紧固连接。螺柱d的下部的螺纹部d2位于比安装部件c的下端更靠下方的位置,并被旋拧到螺母f中。该螺母f用于防止安装部件c脱落。
[0005]在安装部件c的外筒金属配件c2上连接有悬挂部件a。具体而言,形成在悬挂部件a上的支撑开口a1的内缘被焊接在外筒金属配件c2上。
[0006]另外,在安装部件c与车身框架构件b之间架设有支架g。支架g例如由长方形的金属制平板构成,其在车宽方向的内侧的端部与车身框架构件b的下部叠合并由螺栓紧固。同时,在支架g的车宽方向的外侧的端部,形成有通孔g1。螺柱d的下部的螺纹部d2插在通孔g1中。即,在螺柱d的下部的螺纹部d2插在通孔g1中的状态下,下部的螺纹部d2被旋拧到螺母f中,从而,支架g的车宽方向的外侧的端部被夹在安装部件c的下端与螺母f之间。由此,支架g的车宽方向的外侧的端部与安装部件c的下端连接。这样,由于在安装部件c与车身框架构件b之间架设有支架g,所以安装部件c的支撑刚性得到提高,从而使悬挂部件a的支撑刚性得到提高。
[0007]然而,上述现有技术的悬挂部件a的支撑结构中,当来自路面的负载经由悬挂装置从上下方向作用于悬挂部件a时,如果该负载的作用方向朝下(如图2中的箭头A1所示),则支架g会承受将其拉伸的负载(如图2中的箭头A2所示),对于该负载,支架g具有充分的承受力;但是,如果该负载的作用方向朝上(如图2中的箭头B1所示),则支架g会承受将其压缩的负载(如图2中的箭头B2所示),对于将其压缩的负载,支架g没有充分的承受力,因而支架g容易变形。从而,有可能无法确保车辆具有足够的转向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8]针对上述情况,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架设在悬挂部件与车身框架构件之间的支架的变形的悬挂部件的支撑结构。
[0009]作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一种悬挂部件的支撑结构,该悬挂部件的支撑结构中,所述悬挂部件由紧固在车身框架构件的下部的安装部件弹性支
撑,在所述车身框架构件的下部与所述安装部件的下部之间,架设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被设置为,其车宽方向的中间部分被紧固在所述安装部件的下部,其车宽方向的两个端部分别被紧固在所述车身框架构件的下部。
[0010]基于本技术的上述悬挂部件的支撑结构,由于不仅支架的车宽方向的两个端部分别被紧固在车身框架构件的下部,而且支架的车宽方向的中间部分也被紧固在安装部件的下部,所以,当上下方向的负载作用于悬挂部件时,支架能够承受而不易变形。
[0011]详细而言,由于支架的车宽方向的中间部分被紧固在安装部件的下部,所以,支架的一部分从安装部件的下部向车宽方向的内侧延伸,支架的另一部分从安装部件的下部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延伸。因此,当上下方向的负载作用于悬挂部件时,支架的向车宽方向的内侧延伸的部分及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延伸的部分中,一方会承受将其压缩的负载,但另一方会承受将拉伸的负载,从而能够使支架所承受的将其压缩的负载减轻。因而,无论是方向朝上的负载作用于悬挂部件还是方向朝下的负载作用于悬挂部件,支架均能承受而不易变形。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表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中的悬挂部件的支撑结构的截面图。
[0013]图2是表示现有技术中的悬挂部件的支撑结构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以下,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15]本实施方式中,对于将本技术应用于前悬挂部件的支撑结构的情形进行说明。但是,本技术也同样适用于后悬挂部件的支撑结构。
[0016]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前悬挂部件(以下,简称为悬挂部件)1的支撑结构的截面图。该图1示出悬挂部件1的车宽方向的右侧部分的支撑结构。另外,图1中,箭头OUT的方向表示车宽方向的外侧,箭头IN的方向表示车宽方向的内侧,箭头UP的方向表示上方。
[0017]如图1所示,在车身框架构件(例如横梁)2的下部,紧固连接有安装部件3。安装部件3是通过在内筒金属配件31与外筒金属配件32之间配置橡胶衬套33而构成的。在内筒金属配件31中插入有螺柱4。螺柱4的上部的螺纹部41被旋拧到焊接于车身框架构件2的内部的螺母5中,从而螺柱4与车身框架构件2紧固连接。螺柱4的下部的螺纹部42位于比安装部件3的下端更靠下方的位置,并被旋拧到螺母6中。该螺母6用于防止安装部件3脱落。
[0018]在安装部件3的外筒金属配件32上连接有悬挂部件1。具体而言,形成在悬挂部件1上的支撑开口11的内缘被焊接在外筒金属配件32的外表面上。
[0019]在此,对悬挂部件1进行详细说明。悬挂部件1是公知的车身构成部件。悬挂部件1由未图示的前侧框架构件、后侧框架构件、右侧框架构件、及左侧框架构件构成为俯视呈矩形的框架形状。前侧框架构件位于车长方向的前侧,并沿车宽方向延伸。后侧框架构件位于前侧框架构件的后侧,并沿车宽方向延伸。右侧框架构件沿车长方向延伸,将前侧框架构件的右端部分与后侧框架构件的右端部分相连结。左侧框架构件沿车长方向延伸,将前侧框架构件的左端部分与后侧框架构件的左端部分相连结。并且,各框架构件的连结部分通过安装部件3被固定在车身框架构件2上。
[0020]未图示的右侧的悬挂装置的下臂由悬挂部件1的右侧框架构件支撑为能够绕水平轴自由转动的状态,未图示的左侧的悬挂装置的下臂由悬挂部件1的左侧框架构件支撑为能够绕水平轴自由转动的状态。
[0021]另外,在安装部件3与车身框架构件2之间,架设有支架7。该支架7例如由长方形的金属制平板构成。支架7具备大致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水平部71、及从水平部71的车宽方向的外侧部分朝着车宽方向的外侧向斜上方延伸的倾斜部72。
[0022]支架7的水平部71的车宽方向的内侧的端部与车身框架构件2的下部相叠合并由螺栓紧固。同时,在水平部71的车宽方向的外侧的端部,形成有通孔73。螺柱4的下部的螺纹部42插在该通孔73中。即,在螺柱4的下部的螺纹部42插在通孔73中的状态下,下部的螺纹部42被旋拧到螺母6中,从而支架7的水平部71的车宽方向的外侧的端部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悬挂部件的支撑结构,所述悬挂部件由紧固在车身框架构件的下部的安装部件弹性支撑,在所述车身框架构件的下部与所述安装部件的下部之间,架设有沿车宽方向延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恒石亘启堤裕树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